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11-15 05:04李红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20期
关键词:胃出血源性胃镜

李红科, 冯 辉

(1. 陕西省岐山县医院 放射科, 陕西 宝鸡, 722400;2. 陕西省西安大兴医院 急诊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16)

目前,动脉源性胃出血作为病死率较高的一种胃出血类型,需及时治疗,以降低病死率。临床上对于该病主要采取内科保守疗法,但止血慢,治疗效果有限[1]。本研究在动脉源性胃出血治疗中引入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在提高止血成功率、减少复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患者经胃镜、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动脉源性胃出血,并确定出血病灶; ② 24 h内出血量1 000 mL以上; ③ 临床资料及检验数据等完整无缺。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的肝、肾等脏器原发性病变者; ② 有过敏史或禁忌证; ③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 ④ 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全身出血性疾病者; ⑤ 合并重大机体创伤者。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为分组标准,将入选患者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科保守疗法,男20例,女20例,年龄33~77岁,平均(50.64±3.19)岁,病程2~6 h, 平均(3.85±0.12) h, 疾病类型为贲门撕裂伤出血15例、胃溃疡14例、急性胃炎出血11例; 研究组采用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方案,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7岁,平均(50.98±3.06)岁,病程3~6 h,平均(3.99±0.09) h, 疾病类型为贲门撕裂伤出血14例、胃溃疡14例、急性胃炎出血12例。2组患者在病程、疾病类型、年龄、性别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作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补液、注射高效质子泵抑制剂、输血等常规对症治疗,若无法止血,则在胃镜辅助下进行止血干预。

研究组: 采取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①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全面观察并掌握患者出血点及出血情况,并在造影检查结果辅助下,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选择造影,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或出现不明血管,则应用超选择性造影。② 若经造影检查发现血管增粗、管壁毛糙等情况,则在动脉期存在对比剂聚集时,判断为出血阳性,证明患者出血病灶源于主要供血动脉,常见于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再应用明胶海绵颗粒对患者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治疗。若出血得到及时制止,或血流速度减缓,则可结束栓塞,并在施压下包扎。术后患者保持绝对休息,并进行止血、抗感染、吸氧等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2组患者72 h内止血成功率,止血成功标准为呕血、黑便等症状消失且72 h内无复发,若失败则中转手术治疗。② 统计2组患者出院半年后的动脉源性胃出血的复发率。③ 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发热、腹痛等。④ 观察患者吐血、肢冷、口渴、黑便等临床症状的变化,结合其大便隐血检验结果,评估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肢冷、口渴和黑便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提示出血停止,且大便隐血检验结果为阴性,视为基本痊愈; 肢冷、口渴和黑便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提示出血得到控制,大便隐血检验结果为间歇性阳性,视为有效; 肢冷、口渴以及黑便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迹象,且胃镜检查和大便隐血检验结果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无序分类资料、数值变量资料依次行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72 h内止血成功率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72 h内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动脉源性胃出血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72 h内止血成功率和复发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总有效率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总有效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动脉源性胃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且起病急骤,一旦发作,进展极快,病死率较高[2-3]。相关调查[4-6]发现,胃出血患者中有8%~14%死亡患者死于动脉源性胃出血,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研究[7-8]显示,动脉源性胃出血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多与炎症、肿瘤、消化性溃疡等相关,以黑便、吐血、肢冷、口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因出血位置较难确定,加上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9-10]。

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治疗方法较多,临床医师多采用以内镜为主的内科疗法,包括输血、补液等,具有止血快、价格低廉、重复性强、创伤小等优势,应用率较高[11-12]。然而,传统内科疗法并非对全部患者有效,部分患者往往因治疗失败而中转手术治疗,但外科开腹手术因麻醉条件限制,开展困难[13-14]。因此,探索更多更好的有可行性的动脉源性胃出血治疗方案是消化外科医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疗法已被应用于胃出血疾病的治疗中,且已有研究[15-17]证明该疗法在肿瘤、支气管肺疾病出血治疗中有效,故推测其可用于动脉源性胃出血的治疗中。本次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72 h内止血成功率高达10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疗法用于动脉源性胃出血治疗中有止血快、避免短期再出血的优势。这是因为放射介入操作可快速对目标血管进行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进行栓塞治疗,同时利用胃镜判断出血位置,预判病变血管和主干之间关系,从而快速止血,避免病情恶化,降低发热、腹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可靠。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陈贤平等[18]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进一步证实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疗法的止血作用。此外,动脉源性胃出血发作时比较凶险,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故预防复发也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的复发率较低,证实了动脉栓塞疗法在预防复发方面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疗法应用于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的止血治疗中,具有止血快、安全性高、根治性强等优势,可优化治疗结局。

猜你喜欢
胃出血源性胃镜
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
细节护理在急诊胃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探究
胃出血患者的饮食调理方案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优质护理应用在胃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