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穿刺点并发症的影响

2019-11-15 05:0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平卧桡动脉舒适度

黄 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通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直接疏通冠状动脉罪犯血管,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在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1-2]。研究[3]认为, PCI对AMI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干预效果优于溶栓治疗。但PCI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方法,患者术后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穿刺点并发症是AMI患者PCI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可表现为局部渗血、血肿、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体验,也为护患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集束化护理是以循证医学为理念,采取一系列优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效果的一种护理模式[4]。本研究选取行PCI术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其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符合WHO有关AMI的诊断标准[5]; ② 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 持续胸痛20 min以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 ④ 首次行PCI治疗; ⑤ 符合PCI适应证,无PCI禁忌证; ⑥ 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2 h内; ⑦ 具有一定的沟通、语言表达能力; ⑧ 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 合并恶性肿瘤; ② 入院时有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③ 肾功能异常或行血液透析者; ④ 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疾病; ⑤ 对比剂过敏者; ⑥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⑦ 近期或既往有出血史; ⑧ 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将2018年1—6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7—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25±15.21)岁,平均病程(16.82±4.52)年, NYHA分级为Ⅰ级12例、Ⅱ级36例、Ⅲ级12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08±14.32)岁,平均病程(15.71±4.76)年, NYHA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32例、Ⅲ级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采用局部麻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以Se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6], 确定梗死血管后,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并植入合适的支架。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术后患者取平卧位,穿刺点常规压迫止血,讲解按压方法,告知患者术侧肢体制动,勿负重,在咳嗽、恶心呕吐、用力排便、打喷嚏时可按压住穿刺部位,以免增加负压,引起穿刺点出血。护士加强术后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周围有无渗血、出血,注意患侧血管搏动、硬度、皮肤颜色以及有无血管杂音,每30 min测量血压1次。注意抗凝药物的用量,监测出凝血时间。制动解除后,可指导患者适当活动。

1.2.2 观察组: 采用集束化护理预防穿刺点并发症。⑴ 寻找积极元素: 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组成集束化积极护理元素小组,小组由1名组长(护士长)、1名副组长、2名小组长、1名督导员及科室内护理人员组成。以预防PCI术后穿刺点并发症为目标,查询文献,总结护理经验,对各项措施进行证据评价,从中筛选出有益的护理因素。⑵ 集束化护理元素: ① 完善评估和观察。制作末梢循环观察记录表,于术前和术后0.5、1、2、3、6、24、48 h进行观察评价,根据评估情况进行高危预警。该观察表内容包括4个部分,其中表头为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体质量指数等),第2部分为观察记录的时间,第3部分为部位、运动、温度、感觉、肿胀程度、动脉搏动强度、毛细血管充盈程度,第4部位为护士签名。② 改良穿刺点压迫方式: 术后使用压迫腕带,压板松紧适宜,于术后2、4、6、8 h分别放气2 mL, 术后10 h持续至穿刺点不再出血撤除压迫腕带[7]。③ 使用护理标识。患者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在其床头挂上“穿刺侧制动”的护理标识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注意,避免患者过早活动及负重。④ 加强健康教育。制作《桡动脉患者体位配合手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手册中有术后体位的摆放示意图、摆放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需要患者观察的相关指标,责任护士向患者一对一讲解,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1.3.1 穿刺点并发症: 统计2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皮肤瘀血、局部水肿、血栓、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3.2 止血时间、平卧时间: 止血时间为拔除动脉鞘管至完成止血的时间,平卧时间为从止血开始到能够下床活动的时间。

1.3.3 舒适度: 于术后6、12、24 h采用Kolcaba 舒适量表调查患者舒适度[8], 该量表包括28个条目,涉及社会文化、环境、心理和生理4个维度,每个条目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1~4分), 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 4分表示非常同意,反向题意义评分规则相反,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舒适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5, 内容效度CVI系数为0.83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止血时间及平卧时间

比较

2组患者术后均无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观察组术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卧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点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术后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6、12、24 h的Kolcaba 舒适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 论

PCI可尽早、充分而持续地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有效抑制梗死区、非梗死区的结构、形态学变化,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9]。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AMI患者采用PCI术进行治疗。桡动脉具有固定、波动明显、易于穿刺的特点,桡动脉穿刺是PCI治疗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10]。但桡动脉穿刺后,其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术后容易发生渗血、瘀血、水肿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研究[11]认为, PCI术后穿刺点血肿可能与术中血管反复穿刺、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大量使用抗凝药物有关,术后予以积极预防十分重要。集束化管理理念最早由美国健康研究所提出,其属于循证实践的范畴,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例患者实施的一组护理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尽可能优化医疗护理服务和护理结局[12]。

表1 2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止血时间及平卧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预防PCI患者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观察组不仅术后止血时间和平卧时间短,而且并发症少,术后6、12、24 h的舒适度评分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护理干预前,科室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成立后明确岗位职责,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将预防桡动脉PCI术后穿刺点并发症作为目标,发动头脑风暴,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首先,早期观察和预防是减少PCI术后皮下血肿的有效措施[13], 对此小组制定末梢循环观察记录表于术后定点对穿刺点进行观察,运用专业知识,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使护理更为规范化、程序化,避免了护理的盲目性和因护理人员能力不同造成的护理质量的差异。齐丹青等[14]采用相关观察表预防桡动脉穿刺点局部血肿,结果获得满意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其次,集束化护理改良了穿刺点压迫方法,使用血管压迫器止血,该方法不仅不会对动脉产生二次损伤,而且相对于沙袋压迫,在制定时间及止血时间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林杰等[15]研究显示,血管压迫器止血能够减少经股静脉穿刺PCI患者术后的穿刺点并发症。此外,增强患者对PCI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防护意识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集束化护理中,通过使用护理标识和《桡动脉患者体位配合手册》,可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使患者知晓术后穿刺侧制动的重要性、如何进行体位摆放、穿刺点并发症的观察内容,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有利于预防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实施,有效针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将分散的护理方法系统化,将传统的经验主义向规范性、科学性的护理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能够预防AMI患者PCI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猜你喜欢
平卧桡动脉舒适度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平卧菊三七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术后别再“去枕平卧”“自由体位”最健康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