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视角下传统武术源流与文化特征的审视*

2019-11-25 01:23舒颜开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派传统武术武术

舒颜开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文化空间”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1]。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指“某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活动的一段时间”[2]。传统武术源于人类远古祖先的劳动实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不仅形成了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主的运动形式,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传统武术很多内容已经或正在消亡,其中一部分内容被同化,形成新型的竞技武术,而且在竞赛规则调控下,其技术的同质化、单一化趋向愈发明显[3]。“异化”文化悄悄地进入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也遇到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导致历史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的“变化”,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原文化真实性的传承[4]。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基本形成。从文化空间的角度研究做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的传统武术的源流和文化特征具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意义。

1 传统武术的源流

我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开始萌生、发展。殷商甲骨文“武”为象形字,上“戈”下“止”。“止”同“趾”,持戈而动,伐也,兵家征伐之意。至春秋,楚子( 楚庄王) 讲:“夫文,止戈为武” 。“武”始具人文伦理精神[5]。最早“武术”一词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所涵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角抵、相扑、角力、手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等与现在所说的武术内容相关。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是技击性,研究武术的源流,应从技击的发生开始。

1.1 生存竞争中技击武术的萌芽

在人类生存的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的斗争,在激烈的斗争中,武术攻击开始萌芽。攻击的主要内容包括徒手和四肢的使用及装备的使用。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动物和动物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逐渐形成了奔跑、跳跃、躲避、滚动、拳击、踢腿等技能。武器的使用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打败动物的一种特殊手段。即使是非常原始的,徒手与器械之间的斗争也必须积累斗争的经验。生存竞争知识的逐步积累,最终形成了攻击技能、攻防姿势和运动,随着这些运动技能的掌握,逐渐产生了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能的观念、技能和武术意识的萌芽。

1.2 原始战争促进武术产生

战争与武术的萌生有更直接的联系。过去生产工具因为战争,通过不断改制变成了早期原始战争的武器,生产技能也转变为军事技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武器从工具转化成了几种主要类型的进攻性武器。为了应对进攻性兵器的威胁,原始的防护装具,即用藤、木、皮革等制成的盾和甲胄等便在战争中出现了。战争极大地促进了武器的生产和攻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原始战争在促进抓、握、摔跤、徒手格斗等战斗技能的产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术启蒙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出现,原始时期的战争加强了人民的斗争和竞争观念,为了满足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通常需要战斗演练来熟悉战斗的刺杀行为和适当的群体组合。这一时期的武舞具有武术健身的实用性和实战性。

1.3 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衍生

在人类文化的原始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经常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原始文化都与武术起源密切相关。原始宗教、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主要形式通常是原始武舞。在原始宗教活动中,武术和巫术结合在一起。在原始宗教活动中,娱乐中经常有教学的作用。祭祀活动的武术舞蹈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打猎和战争活动前后,人们应该跳武术,想象通过这些刺杀和砍伐的动作,将会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打败”他们的对手和敌人。图腾武术舞蹈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表演舞蹈来崇拜他们部落的祖先神。在近代的一些原始民族习俗中,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之间的联系。在原始祭祀中,还有一种模拟野生动物形象的武舞。这有可能是武术中象形拳的原始形态。在原始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中,武术能够共衍成长,构成了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原始武器的创造

工具和它们的使用是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象征。工具的产生和改进,随着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古籍记载的弓最初是用来发射弹丸的。古《弹歌》载,传说是黄帝时代的一首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说砍下竹子,做成弹弓,发射弹丸,直射野兽[6]。许多原始部落还发明了长矛投掷器,使长矛和枪支投掷得更远,表明原始人迫切需要远程武器。当鞠躬射击技术发展到西周时,人们不仅把它当作打斗技巧,而且把它当作“射击仪式”。其他根据需要,很多传统兵器都开始产生,促进了武术兵器时代的发展。应当指出,虽然武术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萌芽和发展,但它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入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

2 传统武术的分类与流派

2.1 传统武术的分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武术运动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特点,内容丰富,分类方法多样。在传统的分类方法中,有根据山川、地区,如少林、武当、峨眉等的分类,还有根据“南拳,北腿,东枪,西棍”。有些人根据学习武术的范围和目的,把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民间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并根据体育竞赛项目对武术进行分类。根据运动形式的分类,武术可以分为三类:套路运动、功法运动和搏击运动。其中,套路运动包括单项演练、配对演练和集体演练。功夫运动有外功、内功、柔功、轻功四种。搏击运动包括推手、散打、长短兵。

2.2 传统武术的流派

2.2.1 武术流派的类型

不同的学校和风格的武术分布在中华民族的不同地区。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知识。关于武术流派,主要有主要有“内家”“外家”“南派”“北派”“长拳”“短打”“少林派”“武当派”“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等不同的分类。

2.2.2 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武术派系的产生与形成,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医学、军事(战争艺术、武器)、自然科学、地域、宗教、民族、家庭、师承、社会制度、竞赛规则、技术魅力等密切相关。特点和运动规律。它是随着历史、文化、科学的发展,几千年来小农生产方式的国情,以及国内外无数战争的变化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可以说是产生武术派别的原因。传统武术各流派的形成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与地区、民族关系密切,与教师的传承、自身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历代武术的学习和安排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竞技和健身的需要,长拳套路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完善,各种风格的长拳套路应运而生,比其他类型的拳击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各种自选拳、自选乐器,改编传统套路和创新配套练习在动作套路编写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的选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同的各种组合集体项目中的形式也将是未来独特的形式派别。

2.2.3 武术流派存在的形态

武术流派的现有形式主要有按地区、馆号、民间组织及各种拳法区分流派。以单一拳种为武术流派,它吸收了其他团体的一些技术,但并不改变其原有拳种的技术特征、训练框架和过程。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曾枚举了诸多拳法:“古今拳法,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并说这些拳法“虽各有所长,(但)各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7]。按地域分为南拳、北拳、咏春拳等。武术流派以馆号为区分的,有精武体育俱乐部、振兴社、榆林馆等民间馆组成。武术流派按照拳种区分的,如红拳、拳击武术和梅花拳等等。民间传统武术组织如少林派、武当派是主要的流派,这些武术流派具有系统性。

2.2.4 武术流派的地理分布

武术流派主要分为南派和北派,以及南岭的南拳和虎鹤双形武术流派。南派武术的地理分布:主要是武当派的地理分布,湖北,陕西,浙江的温州、宁波地区;峨眉派的地理分布。峨眉派主要分布在四川,永春泉的地理分布在福建、广东等省。北派少林武术流派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等省区。八卦掌的地理分布: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太极拳的地理分布包括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通臂拳的地理分布为浙江省。形意拳地理分布为河南、山西、河北等省。戳脚的地理分布在辽宁省沈阳和河北。岭南武术流派的地理分布:南拳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等省。

3 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审视

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因为它有着显著的文化特征。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浸润于儒、道、佛以及古代兵学、中医、养生、舞蹈、戏剧等众多传统文化艺术里,并不断吸收各时代的优秀文化因子,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烙印和历史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8]。因此,传统武术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它隐含着中华文化特征。

3.1 “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

“兼容并包”是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尽管在动作形式上存在这些差异,但传统武术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许多派别和技术并存。其奥秘在于武术文化孕育的“兼容、包容”的文化发展环境,中华民族文化是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和积淀的文化。从“孔孟”到“儒道佛”,再到“儒道佛”,再到“孔孟”并肩而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体现了一种无畏、无畏、包容的态度,塑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归根结底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各群体、宗族、派系的融合和共同进步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兼容并包”的特征。

3.2 “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实现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理想。儒道两家都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生的价值。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创造了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道德标准常常被用作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受其影响,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绚丽景观。中国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对武术的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武德胜于武术”。在传统武术谚语中,“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武术教学中“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3.3 “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流派众多,但独特的“宗族中心”特征可以说无处不在。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庭意识,家庭血缘关系一直在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族中心文化一方面极大地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人格特征,产生了孝道和宗法传播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有很多以姓氏为代表的拳术,具备了“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孙、武等。根据武术的历史记载,武术教学历来有规定,异姓不传,有武术经历的人不传,传男不传女等等,这些宗族规则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着武术的传播、普及和发展。

3.4 “务实精神与永恒意识”的文化特征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中国文化精神,产生了独特的“务实精神和永恒意识”。这种精神和意识使中国文化在“重现实、去幻想”特征,形成了持久长远的人生观、社会观、宇宙观和行为观。武术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实践精神和持久意识体现在武术运动员生活的一切行动中。实用主义的最好写照是“拳不离手”和“拳打百遍,其义自现”,把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并不断研究“无尽的艺术”的启示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与永恒意识。

3.5 “追求中立”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

传统武术是在东方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传统哲学思想支配着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倡导“形神统一、内外统一、主客统一、理气统一”的精神在行动中的协调,倡导“动静相随”的原则。攻防并存,优先应优先,先行优先撤退。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相通的,人应该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和发展。应当根据不同季节和时间,顺应自然和人类身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武术运动的目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中立”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

4 结语

今天的传统武术是对民间活动的古老“日常武术”的继承和延续。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武术的理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完全封闭的,历史呈现为“练为战争”到“练为表演”再到“练为修身心”的变化,在进阶旨趣上相应依次归类为武技阶段到武艺阶段再到武学阶段的发展趋势[9]。传统武术套路表现出“包容性”“道德至上”“宗族中心”“务实精神和永恒意识”“追求中立”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文化发展空间武术历史和轨迹的追求,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时期都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延续[10]。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身体文化。站在传统的基石上,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回归与复兴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1]。

猜你喜欢
流派传统武术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