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出版思考

2019-11-29 13:47张敬一
科普创作 2019年1期
关键词:天文学科普出版社

张敬一

题记

天文学类科普图书是构成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的重要品类。笔者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出发,结合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渊源、内容特点以及与引进版图书之间的差异对比,对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笔者思考并总结了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发力点。

科普类图书是有效传播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普类图书是科学与文化相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近五年来,在图书出版领域,除了少儿和社科类出版物长期引领市场外,科普图书的出版也有了从规模到质量的极大飞跃。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如数学、生物学等品类的科普图书中,天文学类科普图书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神奇魅力,深受读者热捧。

根据《辞海》中对于天文学的定义,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其他宇宙物质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学科。天文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辞海里的词条,但学界普遍译为《至大论》)就是一部希腊天文学的总结,是中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经典读物。中国古代的《甘石星经》是一部唐宋时期天文历算著作,又名《星经》,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仅次于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星表。

天文学类的学术类书籍对于研究、教学、资料记载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天文爱好者、大众读者以及青少年读者而言,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则是满足他们阅读需求的凭借。除此之外,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众多科普产品如科教片、科普广播剧等媒介的内容选择中也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一、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全品类科普图书中的独特优势

浩渺的宇宙自古就是为人类所仰望和探索的领域,不仅一直吸引着专业学者在该领域耕耘和研究,也吸引了大批天文爱好者自发性地学习和钻研。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具有内容普适性和读者广泛性等特点。如全球现象级畅销书《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上市一年销售量达100万册,版权输出38个国家。而“天文学+”的跨界出版,主要体现在创编形式的跨界、学科领域的跨界等方面。例如,“天文学+漫画”:《我的第一本天文学漫画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美妙的星空》(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年)等;“天文学+集邮”:《邮票上的天文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等;“天文学+AR”:《太阳跑出来了》(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等融合出版形式;“天文学+历史”:《中国上古天文》(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等。这些跨界科普图书拓展了读者来源的横向维度。

那么,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全品类科普图书中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1.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内容更新速度更快

天文学这门古老的自然科学,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天文学家对天体的位置和性质进行探索,再将探索的结果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促进人类的发展。因此,天文学类科普图书是不缺内容的。伴随着两大主干学科——理论天文学和观察天文学的日益发展,天文学还囊括了几十个门类的细分学科。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主题细分也很常见。如《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和《物理天文学前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天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通过常年观察星空整理出的信息,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探索并揭开着宇宙神秘的面纱,这些都为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出版贡献了源源不断的丰富内容。

2.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图片质量高

随着天文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星空拍摄发烧友们对自身摄影技艺的不断刷新,让以拥有优质而壮观图片著称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茫茫书海中脱颖而出。宇宙浩瀚而辽阔,相关分支学科的高速发展,甚至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都为天文图片素材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一部赢得读者认可的天文类科普图书,图片质量和数量是决定其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之一。英国DK出版公司出版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就在图片运用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3.天文学类科普图书话题性更多,内容更丰富

普通读者对天文学内容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好奇发问、学习知识等方面。天文类科普图书除了提供知识外,还有种类更丰富、趣味性更强、更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如以探秘外星人、UFO等为主题的科普图书,一直为发烧友们提供着有趣而神秘的话题。在出版领域,这一主题的出版物始终受到各个年龄段读者的青睐。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我们的宇宙》(大连出版社,2018年)套装共5册,分册书名分别为《穿越星系》《追踪外星人》《漫游太阳系》《行走月球》《探秘地球》,就是这样兼具科学普及和解密神奇自然功能的图书。

然而,尽管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出版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但在权威图书销售平台点击搜索关键词“天文科普”,所搜索到的国内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占比及销量并不高。那么引进版与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差异在何处,能带给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的编辑哪几方面的启示呢?

二、引进版与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比较及思考

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作为在图书市场中品种较多的门类,多以作者学科背景专业、图片精美丰富、版式编排活泼、内容知识性强等特点,深受读者的认同和喜爱。

1.权威的作者奠定了天文学类科普图书质量的基石

作者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足够专业是一部优秀科普图书的基石。我国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内容多源于天文专业的学者及科研工作者。例如,原创科普图书《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作者王爽是来自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这本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科普媒体人、科普作家徐来等人的力荐。《邮票上的天文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由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李元先生担任主编,由国内天文学界知名学者、科普作家担任编委。但是,目前我国专业人员(即科研人员和自然科学类专业摄影师)创作科普作品的资源依然匮乏,新品图书少,这也是天文学类原创科普图书市场占比少的原因之一。

DK出版公司出版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应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既权威又畅销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了。例如,引进版的科普图书《DK天文馆》(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在国内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亚马逊(中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知名度很高的《DK儿童太空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DK宇宙大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在市场上持续热销,基本成了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启蒙天文科学的入门级宝典。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其他国家,DK出版的科普类图书也是家喻户晓的,受到了全球买家的青睐。就天文学类科普图书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书中的科学内容大部分来源于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学者或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知识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方面,每一本DK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内容都是有科学基础,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的。

一些国内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也在作者权威性方面下了功夫。如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天文学类图书,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科普图书,均有学界背书,《巨匠利器》(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年)是“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的其中一本,作者为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而前面所举例的《邮票上的天文学》编创团队几乎全部来自天文学界,这也保证了这部图书在天文学领域的专业度和内容的权威性。

2. 极具魅力的图片是吸睛的法宝

在图书市场上,90%的科普图书是以图片吸引读者眼球的。科普图书中的图片有时是解释现象,有时是物种呈现,有时是原理图和结构图。科普图书中的图片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解释说明、展现还原,这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另一个是活跃版面。大量的描述性文字有时抵不过一张图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内容。

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图片尤为重要,用图片展示宇宙的深邃、星空的浩瀚多姿,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一大法宝。引进版的天文类科普图书有精美清晰的大幅写实照片,在图书市场上更胜一筹。除了照片外,特殊工艺结合AR、胶片的匠心之作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如《DK星空》(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持续销售十余年之久,这本书运用了胶片与底图对应的形式,给读者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星座;而中信出版集团的《太阳跑出来了》(2016年)运用AR技术,让读者不仅看清楚了八大行星,还能通过手动操作更加立体、直观地看清楚行星。

相较引进版的天文图书,原创科普图书在图片展示环节稍显薄弱。没有强大图片库支撑的原创图书,多用手绘插画的形式代替,当然也不乏有些儿童绘本为了丰富科普图书的形式而采用手绘、板绘的形式,如《幼儿小百科:宇宙和地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和《美妙的星空》(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年)。有的用邮票来代替书中的写实图片,这方面《邮票上的天文学》可谓匠心独运,这些邮票选自世界各国,也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兼容并包的理念。原创科普图书在图片非常缺乏的情况下,采取手绘、公版照片以及邮票等方式来填充图书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阅读体验。

3.通俗的语言和准确丰富的内容是一部优秀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关键

科学普及类图书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为宗旨,为读者提供一个获取自然和科学知识的途径。例如,近几年科普图书中的“爆品”——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所著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是一本为读者介绍物理科学的纯文字类科普书,内容通俗,短小精悍却可读性极强。在国内,物理学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深奥晦涩,甚至一些青少年读者因为对物理学带有消极学习的思维定势而不愿意去了解。《七堂极简物理课》却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和事例讲了量子、相对论、宇宙的结构等,即便是一个没有学科背景的读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能从这本书中领略物理之美,从而对物理这门“高冷”的科学产生兴趣。该书被译为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而在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中,最为读者所熟知的应该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霍金的“宇宙经典套装”(2011年),即《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我的简史》。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卓越的科普作家。这套书在国内外可以说是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中极为畅销的经典作品。

在国内,一些原创科普图书没有使用术语表和索引的习惯。而在引进版的科普图书中,即便是科学漫画,在书的最后往往都会有术语和索引,来为读者提供帮助,这也是国内原创科普图书在内容方面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中不乏大量的学术名词,甚至还需要读者有物理学、数学等学科基础才能更容易被理解。一部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体例选择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来介绍,还是从某个知识点切入详细介绍知识点,不同的图书体例满足了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笔者综合市场大多数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将其分为集成类和碎片类。集成类科普图书多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即大部头图书,甚至以书系的形式出现,如“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碎片类科普图书即通过散碎知识点源源不断地介绍给读者,或是具体介绍某一类天文知识。如《星座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算得上是观星进阶类科普图书,这本书将星座起源、星图定位、观测技巧、所需观星器材都详细地介绍给了读者,在启发读者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这本书目前排在网店天文航天类热卖榜前五名。《邮票上的天文学》则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了统一的规整和罗列,构筑了本书完整的体例。而这些知识点的选取,大多都是某一主题下最有趣和最精彩的,比如介绍极光,选取各国邮票的同时,将极光并非地球的专利、极光最妙不可言之处等人们通常不知道却兴趣十足的内容进行了介绍,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这也是值得其他原创科普图书学习之处。

4.丰富活泼的版式设计可进一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科普图书在内容上应把握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图片应把握准确性、美观性和功能性;在语言上应把握流畅性和普适性。原创科普图书如果想做好,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版式设计,这也是决定图书上市后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在图书出版中已经成为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美术编辑的设计也是决定此类图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图书市场上,引进版科普图书的销售情况往往要比原创科普图书好。除内容和图片外,版面设计得更专业、更美观、读者阅读舒适度更高也是其持续畅销的原因之一。图文混排在科普图书中,已不再是机械式的图随文走。多元素材的穿插,色块的整体运用,结合视觉传达科学,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新鲜感,一本本设计精美的图书也能提高大众的审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图片素材也愈加丰富。图片资源的丰富让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出版品种开拓成为可能。DK的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综合来看似乎都是以行星或者宇宙、星空作为封面素材,甚至看起来有些大同小异。但是,根据主题的不同,每一本的封面主图都配合得恰到好处,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极具视觉冲击,在货架上也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装帧设计上则显得中规中矩,没有较大的突破。如《邮票上的天文学》其整体装帧设计偏传统。该书的内文版式为不同颜色的星图衬底,运用邮票的元素作为细节设计,但是内文中的每一张邮票尺寸都很小,没有很好地起到插图应起的作用。由于此书是碎片式的知识介绍,因此有些图并未找到相对应的文字,显得有些突兀。该书的封面也是中规中矩,只是将邮票和天文两个元素做了一个简单的堆积。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选用的开本往往呈现出中规中矩的装帧风格,而引进版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大开本、异形开本等却很常见,同时内文中的重点图有时能够占一个版面甚至跨页,而仅留有图说及少量文字,国外的出版商并不怕因浪费版面而消耗成本,相反,正因这些吸睛的版面,为国外出版商换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我们国内出版社和编创团队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天文学类科普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我国原创天文学类科普图书在内容更新、图片数据库建立、视觉传达(尤其是版面设计和封面设计)上,还需要出版社和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美术编辑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而在这些点上发力也将为未来科普图书市场贡献更多优质的原创作品。

猜你喜欢
天文学科普出版社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探索宇宙——天文学的魅力
我等待……
科普达人养成记
艺术推动天文学发展的惊人方式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天文学,地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