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手术与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疼痛介质、炎性因子对比评价

2019-12-02 09:29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抗炎

陈 辉

(辽宁省庄河市中医医院,辽宁 庄河 116400)

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个部分主线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并且在外力的影响下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破裂,从而导致髓核组织突出于后方椎管中,使得周围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出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1]。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以便缓解神经压迫与临床症状。但是在手术治疗中,需要寻求微创与高效的方法,以便提高手术效果。在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中,其手术时间较长,且手术创伤较大,会影响到患者恢复。而椎间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且切口小,疼痛症状轻微,治疗效果比较理想[2]。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94例腰椎间盘突出进行分析,对2种不同手术方法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均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入院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给予传统开窗手术治疗)与观察组47例(给予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在32-78岁之间,平均为(56.2±2.6)岁。节段分布:L4-5单节段23例,L5-S1单节段16例,多节段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在33-79岁之间,平均为(57.1±2.8)岁。节段分布:L4-5单节段21例,L5-S1单节段17例,多节段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中,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取俯卧位,并在相关的节段后正中线旁10-13cm进针,铺巾消毒,给予1%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处理。并在C臀X线机透视下,沿椎间盘方向穿刺,穿刺针为18号针,需要与腰部皮肤呈现25°-40°角进针。从神经根下方直到椎间盘纤维环层表面,将穿刺针逐步推入到椎间盘中,将碘海醇、美蓝混合液注入其中,按照5:1的比例混合造影处理。之后需要对患者的感受密切观察,在穿刺成功后需要在穿刺针中插入导丝,之后将穿刺针缓慢拔出。并且以导丝为中心在皮肤上行0.8cm左右直径的切口,将锥形导棒插入其中,并将软组织进行逐步扩张处理,椎间孔扩大成形之后需要将导棒取出,并将其放置在工作套管中,之后将其置入到椎间孔镜中。另外,需要采用2500ml生理盐水、16万U庆大霉素进行冲洗,内镜辅助下降蓝色的突出椎间盘组织剪除与取出。在手术完成前需要对突出髓核残留进行检查,确保无残留且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对皮肤进行逐层缝合处理。术后需要卧床24小时,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需要告知患者定期复查。

3 观察指标:在术前与术后1周时间段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低速离心处理后将其保存在-80℃冰箱中。对患者疼痛介质与炎性因子进行检查。其中疼痛介质主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查,对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等指标进行检测。另外,在炎性因子检查中,分为促炎因子[采用ELISA法对血清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进行检测]与抗炎因子[采用ELISA法对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sTNF-RI)等指标进行检测]。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疼痛介质对比: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疼痛介质水平对比差异显著,在术后,观察组患者疼痛介质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疼痛介质对比

注:#表示与术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5.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促炎因子对比: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显著,在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促炎因子对比

注:#表示与术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5.3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抗炎因子对比: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清抗炎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显著,在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抗炎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抗炎因子对比

注:#表示与术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常见,在传统开窗手术中,尤其手术创口大,患者疼痛明显,对患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中,其属于微创术式,手术创口小,疼痛减轻,且治疗效果好。由于疼痛症状与局部炎症有关,腰椎间髓核对硬膜囊与神经根具有致炎作用,而血管新生与巨噬细胞浸润可以形成边缘区域肉芽组织,会加剧局部炎症反应。疼痛会促使炎症介质释放,而炎症介质会加重疼痛症状。在微创手术中,可以显著降低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炎症反应[3]。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少炎症反应,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抗炎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IBDV感染SPF鸡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
保肺定喘汤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