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2019-12-02 10:14任宇亭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骨瓣脑膜开颅

任宇亭 周 亿

( 湖北省云梦县中医医院普外科 , 湖北 云梦 432500 )

颅脑损伤指的是头部被锐器、钝器等破损脑组织与外界相接触的情况。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患者头部受伤后出现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干损伤、脑组织挫裂伤等情况,患者受伤后昏迷时间超过12小时,生命体征明显改变,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较明显[1-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急,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损伤,手术开颅减压是治疗该疾病患者的关键,但不同的开颅手术治疗效果有所差异[3]。常规的骨瓣开颅术手术创口较大,有清除颅内血肿作用,但减压效果不明显。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较好。为验证此观点,本次研究将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并对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开展对比性研究,发现后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择66例视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受伤原因包括车祸、外力打击、高空坠落;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在2-7分之间。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已经签署手术同意书。本次研究将存在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病变等情况的患者排除。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5例,男性18例;年龄最大为66岁,最小为21岁,平均(38.61±5.2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在35-212分钟之间,平均(76.34±6.21)分钟。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5岁,平均(38.43±4.2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在31-215分钟之间,平均(80.27±4.35)分钟;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20例。2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2 方法:患者被送入手术室取患者仰卧位,使患者的上半身抬高20°。对照组实施常规去骨瓣开颅术,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确定患者颅内血肿的具体位置后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额颞部或者颞顶部处开一个6cm×8cm的切口,将患者的骨瓣以及颅内坏死的组织切除,并将颅内的血肿清除干净,给予患者止血。之后对患者的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留置引流管,将手术切口缝合。观察组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全麻状态下于患者的颧弓上耳屏前1cm做一切口,沿耳廓向后上方延伸,直至顶骨的正中线,之后向前延伸,直至前额部发际下方。选择带颞肌骨瓣或者游离骨瓣进行开颅,沿着正中线在额部发际处钻5个小孔,将游离骨瓣翻向颞侧,使颞窝和蝶骨平台暴露。将蝶骨嵴外1/3处的颅骨咬除,将中颅窝扩大,之后将患者硬脑膜外的血肿清除。切开颞前部的硬脑膜,切口呈“T”字弧形,使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暴露。将硬脑膜下以及脑内的血肿、脑内清除,之后进行止血处理。在颅内手术操作完毕后,将硬脑膜减张缝合;如果硬脑膜因患者的脑部张力太大而无法缝合,则可用患者的颞肌筋膜或者颅骨帽状腱膜进行修补缝合;留置引流管,将手术切口缝合。在手术结束后常规给予2组患者抗生素治疗,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康复护理干预。

3 观察指标:对比患者各时间段(手术前,手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的颅内压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脑积水、脑切口疝等)的发生情况。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4]评估患者手术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分值为1-5分。5分则表明虽然患者恢复良好,有轻度缺陷,但可正常生活;4分表明患者中度残疾,但能够独立生活;3分为重度残疾,患者清醒,但残疾严重,需要他人照料日常生活;2分表明处于植物状态,深度昏迷,意识丧失;1分表示患者死亡。

5 结果

5.1 2组术前和术后各阶段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比较: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颅内压均较高,差异较小,P>0.05。手术后1天、手术后3天、手术后7天,2组患者的颅内压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均<0.05,详细数据可见表1。

表1 2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各阶段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对比

5.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30%,而观察组仅为9.09%,P<0.05,2组差异明显,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5.3 2组预后对比: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为51.52%,中度残疾率为36.36%,植物状态率为3.03%,重度残疾率为6.06%;对照组分别为27.27%、15.15%、18.18%、30.30%,2组各项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死亡率为3.03%,对照组为9.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比对照组好。

表3 2组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对比(n,%)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持续升高,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失常,脑组织严重缺氧缺血,脑水肿程度加重,扩大脑组织的体积,形成脑疝,患者的脑干受压,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常规的去骨瓣开颅术虽然可以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或坏死的脑组织,但减压窗较小,对患者颅内压的降低作用不明显,对患者脑部脑血流灌注的恢复作用较小,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患者重度残疾、处于植物状态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5]。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骨窗面积较大,骨瓣减压较好,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清除较为彻底;颞叶钩回疝可自行恢复,有利于复位疝出的脑组织,从而减轻颅内压,可预防颅内压忽然升高,可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情况,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患者的脑部梗死面积减少[6-7]。采用该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还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此外,经研究,发现采用该术式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植物状态或重型昏迷情况相对较少,预后相对较好。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30.30%,高于观察组9.09%,P<0.05。对照组手术后每个阶段的颅内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均<0.05。2组的死亡率差异较小(9.09%vs3.03%),P>0.05。对照组的植物状态率18.18%和重度残疾率30.30%,高于观察组(分别为3.03%、6.06%),P<0.05;对照组的恢复良好率27.27%和中度残疾率15.15%,低于观察组(分别为51.52%、36.36%),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与项勇建[8]的研究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86%,观察组为13.95%;观察组术后24小时、72小时、术后1周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似,可见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本研究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较少,在手术后的颅内压明显降低,此外,患者的预后较好,故建议临床推广应用该手术。

猜你喜欢
骨瓣脑膜开颅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