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颈项、面部推拿及拔罐治疗面瘫58例

2019-12-02 10:15胡祥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风池曲池面瘫

胡祥明

(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中医医院康复科 , 湖北 大悟 432800 )

面瘫又属“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系茎乳突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发病突然,麻痹多为一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0-40岁者居多[1]。笔者运用针灸配合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康复科20l2年4月-2018年5月治疗的58例面瘫患者,按随机方法将他们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20例。58例均为周围性面瘫, 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74岁, 最小12岁;病程最长55天,最短13天。

2 治疗方法:观察组:(1)针灸:根据面瘫发病的时间分为早期(急性期)、中期(静止期)、后期(恢复期)3 期。①早期(急性期):面瘫出现7天以内。用东邦牌0.35 mm×40 mm1次性针灸针针刺,治则:祛风活络,通调气血; 取穴:患侧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风池、对侧合谷、曲池等。手法宜轻, 面部穴位进针宜浅,里热较重者,风池、合谷、曲池用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分钟。风寒重者以艾灸温阳祛风散寒,取针后在患侧风池、完骨、肩井均匀涂抹万花油,艾条距穴约2-3cm左右, 温和灸15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防止烫伤患者。②中期(静止期):第8-14天,面瘫症状不再发展, 面部不适症状稍减轻,此期可加用电针,取穴:患侧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透颊车、牵正、翳风、风池、对侧合谷、曲池等,一般多采用先补后泻法,酌情补虚泻实。进针宜浅,除透穴外,面部穴位均沿皮横刺[1],电针治疗仪用华佗牌SDZ-Ⅱ型电针治疗仪, 选用疏密波, 阳白和太阳一组, 地仓和牵正一组,留针20分钟,取针后风池、完骨、肩井、曲池加用温和灸。③后期(恢复期):面瘫出现15天以后, 针刺加百会、双足三里, 手法用补法。温和灸加百会、双足三里[2]。 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推拿:病人取仰卧位, 医者坐于患者头后方。①头面部推拿:医者先用小儿推拿手法开天门、推坎宫3-5遍,然后用双手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治部位以患侧颜面为主,健侧颜面为辅,用一指禅手法轻柔地沿阳白-丝竹空-太阳-承泣-四白-居髎-地仓-颊车-下关-牵正-听会-听宫-耳门-上关-太阳循环推拿3-6 遍后,用双手大鱼际揉面部3-5遍[3],继则用两拇指指腹依次点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瞳子髎-太阳-承泣-四白-居髎-地仓-颊车等穴,随后换成4手指指腹依次点揉下关-上关-听会-听宫-耳门等穴,4手指指腹并拢揉耳上发际头部两侧少阳经,双拇食指指腹捏揉双耳垂及耳朵,两手食中指分开,拇食指及其余3指分别置于耳朵前后,手掌紧贴于头面部,来回擦双耳3-5遍,继侧用双手拇指指腹点按头顶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等5条经脉3-5遍,患者头偏向一侧,医者用手掌小鱼际扫少阳,左右各1遍。(3)颈项部推拿: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拇指及其余4指指腹拿捏患者颈项部肌肉,左右手交替拿捏5-7遍,用双食指指腹点按提拉风池穴10-20秒,然后医者一手掌托着颈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牵引5-10秒,牵引时头稍向上微曲抬离床面15°,患者改坐位,医者立于后侧,一手扶住患者前额,另一手拇指及其余4指捏拿风池穴2-3次,接着医者用双手拿捏患者肩背部,最后拿捏双肩井3-5次,点按合谷、足三里结束治疗。做面部手法时,健侧手法稍重, 患侧稍轻,每天1 次, 10天为1个疗程。(4)拔罐:病人先取仰卧位,医者立于面瘫侧,取一内径3cm内缘光滑的玻璃管,左手用镊子夹好酒精棉球,点火后在患侧面部行闪罐法,酒精棉球一定要甩干,避免烫伤面部,然后取俯卧位,在患者项背部拔罐,项背部可适当留罐5-10分钟,隔日或隔2天1次。对照组:只用针刺加灸方法, 取穴, 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 注意事项:针刺一般采用先补后泻法,酌情补虚泻实。进针宜浅,除透穴外,面部穴位均沿皮横刺,尤其发病早期,更不宜施以重手法。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0-15分钟为宜,不留针宜可[1];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注意保暖, 避免直接对着冷风吹, 切记冷水洗脸;注意保护眼睛,必要时采取眼罩;女性患者应做好精神抚慰工作,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有助于疾病恢复。

4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评定标准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 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 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 有效: 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5 治疗结果:见表1、表2。

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2组治愈率比较(n,%)

6 典型病例:刘某, 男性, 大悟三里人,46岁, 广西经商, 主诉: 左侧口眼歪斜15天。患者自诉半月前晨起骑摩托车吹风后出现左侧口眼斜,自行到广西南宁某医院予以抗病毒针及地塞米松针等对症治疗1周,效果不显,回老家后来我院治疗,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椎CT示:C3/C4、C4/C5、C5/C6椎间盘轻度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查体见:口角向右侧歪斜, 左眼睑闭合不全, 左前额皱纹消失,患者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漏气,吃饭存食、左鼻唇沟平坦,目涩, 流泪, 左耳后疼痛,左侧C2-C5颈椎后关节突压痛(+),以左侧C2-C3颈椎后关节突压痛最明显,椎间孔挤压试验(+),左侧颈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紧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为面瘫,属于周围性, 按上述方法治疗, 3周后好转, 口角略有斜, 笑时明显, 又继续治疗至10次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

讨 论

本病多因过度疲劳、受风受寒或感冒等引起茎乳突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水肿刺激卡压面神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中发现有部分病人属于低头簇,如低头长时间玩手机、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者,长时间低头玩电脑游戏,长时间低头打麻将等,颈椎为百病之源,长时间低头工作者,颈椎最易受到损伤,颈椎是人体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他连接大脑与脊髓,是所有信息上行下达的“咽喉要道”,又是脑部营养传输的必经之路。由于长时间低头导致颈椎椎体上的肌肉疲劳性损伤,从而导致颈椎的移位,牵拉了交感神经,因为人体血管的支配只有交感神经,所以,当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其支配的血管痉挛,从而使管径变窄,影响血液的流量,进而导致颅内的营养障碍,比如面神经中枢或三叉神经中枢的缺血易引发头面部的病变[5],另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通过星状神经节调节头面部血管使其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头面部的血供障碍,继而发生面部功能异常。在中医古籍中,面瘫病(面神经炎)属“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也即《诸病源候论》所谓“偏风口,是体虚受风,使其筋急而不调故令人口僻也。”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疏通阳明,少阳二经可以调和气血, 畅通经络, 祛邪扶正,故治疗面瘫,应取阳明经和少阳经穴: 四白、地仓、颊车、阳白、翳风、风池等穴,辅以百会、曲池、足三里等,使气血畅顺, 营卫调和, 脉络充盈,颊筋自利,口僻自消。针刺可疏通面部经络,激发面部气血运行,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使面神经麻痹症状改善;推拿可以舒经活络,松解项背部及头面部紧张肌肉,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解除交感神经的牵拉,从而改善了颈项部及面部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加快受损肌肉神经的功能恢复;拔罐可疏通项背部及面部气血,散寒祛湿,通经活络。针灸配合颈项、面部推拿及拔罐,协同治疗,提高了疗效,临床中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风池曲池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