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19-12-04 07:41杨美霞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医学生医学

杨美霞,苏 燕,宋 芳

(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这就注定了医学同时具有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的特征。如何将医学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与医学固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将这种教育理念传递给当代的医学生,成了医学教育新形势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化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疾病预防、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1]。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医学既包含自然科学、技术,又是人文科学、仁术,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帮助病人康复,光靠精湛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有仁心、有文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合格的医生既需要具备以生物医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人文学科的多方面知识。医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增强学生的人文、思政以及伦理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由单一的思政课程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重转变,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思政教育、以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全力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重责任、强人文、有大爱的富有温度的医学人才。

2 挖掘基础医学阶段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系统了解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逐步树立职业道德的起点,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如果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就容易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可能导致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或者冲突。基础医学课程思政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学教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4个方面。

2.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品德教育的关键途径,是塑造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石。当代医学生正处于医疗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念与专业素养对医疗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医学生的三观在知和行上表现出严重的悖论性,医学生思想日趋成熟,但政治参与度不够高,个人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但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较为淡薄[2]。因此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一方面,通过在相关课程中适当导入我国医学泰斗如颜福庆、林巧稚、裘法祖、吴阶平、张孝骞、吴孟超等奉献医学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医学遗传学课程在讲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以无偿捐献的方式将研发成果应用于医药市场的感人故事以及他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老先生的一句:“爱国就要让病人吃得起药!”深深的打动每一位医学生的心,激发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义诊、敬老及走进孤儿院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热情。

2.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特有的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着力抓手,是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为医学生量身打造的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将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校园文化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体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和尊重,对仁心仁术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无私奉献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目的是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中常涉及到小鼠、家兔、豚鼠、蟾蜍等实验动物,在实验中倡议学生善待实验动物,平等对待生命,无论动物是生存还是死亡状态,都应给予平等的关爱和尊重,教育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精神和职业伦理道德的学习,在未来行医道路上切实做到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维护患者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案例的学习评价中也能够体现人文关爱,例如医学微生物课程在设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案例时,要将构建良好的艾滋病人文关怀模式可以遏制艾滋病传播的理念体现到案例中。

2.3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调查显示,我国医学生由于其学习、生活、就业或者人际交往压力大,心理上会产生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要求完美主义、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生活态度抑郁、过于偏执、强迫心理严重等问题[3]。因此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实例适时地引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如系统解剖学通过大脑的情绪控制中枢讲解,使学生了解人的各种情绪由大脑不同部位控制,强调情绪控制对人身心安全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保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此外,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进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以及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影响。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一个只懂病人病理生理而不懂病人心理的医生绝不是好医生。因此在生理学的神经调节、生物化学的代谢调节以及药理学的药物治疗等课程内容中,适当融入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级神经活动在控制和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患者在疾病情况下的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异,以便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做的更好。

2.4生命伦理学教育 生命伦理学教育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是对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辅助生殖、生育控制、遗传和优生、生命维持、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基因改造食品、干细胞移植、安乐死、血或血浆买卖、动物医学实验等,而这些内容往往蕴涵于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懂得从伦理学角度去对待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例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上常有学生好奇地问:对人类胚胎的研究是否应该控制?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生殖技术使人把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开,这是否会削弱家庭的神圣纽带?可以结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的伦理学原则回答这些问题,提出尊重、有利、不伤害和公正等四个医学伦理学原则,并结合胚胎学学科特色给学生讲解这些原则在具体的生命科技前沿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科学伦理不仅事关道德,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教育学生面对可能存在伦理纠纷的新技术,少一点狂热,多一分审慎,才能为人类文明尽到应有的责任。

3 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

3.1强化基础医学课程建设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是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二级学院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强化基础医学课程的思政功能,并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具体而言,二级学院在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这三个方面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修订教学大纲时要审核基础医学各课程大纲中的思政元素;在学生评教、学院督导组听课、同行听课等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设置课程德育效果观测点。在全院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制度建设、教案和讲义编写、集体备课、课程督导等工作,

3.2提升基础医学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主要力量,也是育人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做好基础医学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广博的医学人文和伦理学知识,能够将专业知识与价值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等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应加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艺术。让教师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人文伦理道德渗透入课堂教学,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教师过去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修身立德、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3.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 如何将思政内容在基础医学课程中更好地融入,使教学既保持学科专业的性质和本位,又能够挖掘其价值引领,使基础医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案例导入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通过精彩的案例导入引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道德、伦理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媒体平台的应用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课堂上没法完成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扩充。例如可以将基础医学课程相关的诺贝尔奖小故事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展现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可以举办主题鲜明的课堂活动,如在人体解剖学开课时精心设计一个30分钟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接受和利用的具体过程及意义,并增加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大爱、大义、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使人体解剖第一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

3.4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 教学工作可以借助社会实践、科研兴趣小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团队等活动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指导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和农村艰苦地区进行义诊、志愿献血、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救死扶伤、学医为民、回报社会的远大理想,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通过举办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花蕾计划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展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人文素养、心理学和道德伦理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未来。结合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专注度,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在下一步课程思政实践中,立足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发挥课程特色,进一步提炼出更多更好的富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思政要素,将思政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育人的责任,将教学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医学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医学生医学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