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井治理的“浙江样本”

2019-12-04 00:52洪利兴
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矿井浙江省矿山

□袁 航 洪利兴 潘 磊

浙江省矿产开采历史悠久,但较大规模的地下开采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北煤南调”“大炼钢铁”所需资源,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寻找和开采煤炭、石煤等燃料矿产及铁等金属矿产为主的矿业活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又一次开采高峰,主要开采萤石、明矾石、黄铁矿、叶腊石、方解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和铜、铅、锌、钼、金、银等金属矿产。由于长期的地下矿山开采,加之当时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无序开采、滥采乱挖和无视环境保护的行为较为普遍,造成全省历史遗留的废弃矿井众多。

2008年开始,浙江省全面开展废弃矿井治理,先后经历了调查摸底、编制规划方案、出台技术规范、制定验收标准、配套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研究、全面推广应用、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建立档案全面销号等一系列工作过程。该省利用酸性废水中和、石煤自燃绝氧等多种治理技术,土地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多种治理措施,建设矿山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生态修复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全部完成各种废弃矿井治理,并形成了多项废弃矿井治理特色示范工程。现简要介绍废弃矿井治理的“浙江样本”。

一、结合浙江实际,形成特色示范

(一)以土地开发治矿,成功实践废弃矿井治理结合土地开发模式

湖州敢山煤矿废弃矿井综合治理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投资费用7966万元,经过采空区灌浆充填及台阶平整治理后,不仅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还将原来一般景观用地转变成为开发区工业用地1528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长兴县东风岕煤矿废弃矿区综合治理和光伏发电用地开发利用,占地3.3万平分米,装机总容量21.2兆瓦,年发电量1900万千瓦时,所发清洁能源全部并入当地电网,完成结算电费7千多万元。

(二)以矿山公园治矿,成功树立废弃矿井治理结合矿山公园建设样例

遂昌金矿面积26平方千米,先后投入巨资不断开展渣场治理、酸性废水治理,采空区、井巷治理和废弃矿井环境绿化等,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废石碴得到治理、矿地得到利用、酸性水得到改善,每年有50万人次参观旅游,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成为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典范,荣获全国首个“中国黄金之旅”称号,并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旅游品牌和浙西南地区的旅游龙头企业。苍南矾矿面积25.06平方千米,针对因长期地下开采导致的大量废渣杂乱堆放、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表污染问题,该地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废弃矿井治理和环境绿化改造。尤其是通过对炼矾古遗址、雪花硐、矿硐遗址、矿工石头屋、古民居、312平硐采矿区的保护与治理,苍南福德湾矿工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三)以生态修复治矿,创新建立废弃铅锌矿治理结合森林公园建设的生态修复示范

庆元县废弃铅锌矿区,自2003年4月由于资源枯竭,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矿山停采而废弃。矿山以露天开采为主,兼地下开采,形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露采边坡和四个平硐,以及3万平方米的废碴堆坡,还形成了2.6万平方米且可能形成泥石流的通区。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并且水土体铅锌镉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坡面植物遭重金属的毒害,草木难生。庆元县采用分类指导、广泛选择树种、注重乔灌草有效配置、注意客土改良种植技术等策略,使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修复成为城郊森林公园的雏形。

▲2005年8月,遂昌金矿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2007年建成揭牌。

(四)以废物利用治矿,成功建立废弃矿井治理结合废物利用样板

长兴县新槐废弃矿区利用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年产6000—8000万块,具有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外观质量好、尺寸偏差小、吸水性好等特点,达到50%节能标准,效益明显。遂昌湖山萤石矿废弃矿井治理,投资1973.33万元,盘活10.33万平方米矿山闲置土地,另投资5040万元利用矿井水开发红星坪温泉,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效益非常明显。武义萤石矿治理,利用矿井水开发利用温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达86.25万,年收入达10459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浙江经验

(一)规划先行,示范带动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和“浙江废弃矿井治理试点”工作于2009年迅速启动。全省明确治理目标和任务,分为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和其他治理区,列示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和年度治理完成数量。选择湖州敢山煤矿地下采空区、武义萤石矿区、云和县 3 个省级废弃矿井示范区开展治理研究工作。通过试点工程的治理,浙江省探索工作经验,树立典范模式,标定相关的工作尺度,为下一阶段全省推广打下基础,从而带动并开创了全省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标准,把握质量

为保证废弃矿井的治理质量,在开展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浙江省组织专业队伍分别研究编制《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程技术指南》和《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管理办法》,于2010年12月由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环境保护厅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实施,对工程勘察、稳定性评价、采空区治理、石煤自然治理、水污染治理、废渣场治理和植被恢复等关键技术进行规范,对相关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统一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和验收标准,给治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加强领导,理顺机制

2012 年,根据《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2011—2020 年》确定的富阳区、长兴县、诸暨市、婺城区、浦江县、武义县、衢江区、柯城区、常山县、开化县、江山市、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和松阳县等 15 个全省废弃矿井治理重点县(市、区)分别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协调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形成了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废弃矿井治理的良好局面。

(四)落实责任,强化考核

在治理过程中,浙江省积极促进形成了以废弃矿井所在地乡镇政府为主导、各方共同推进的废弃矿井治理格局;健全了各级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责,自然资源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废弃矿井所在地乡镇政府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将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所在地政府年度考核目标、“五水共治”年度考核目标,按年度进行考核。

(五)健全制度,强化监督

形成定期报告制度,对废弃矿井的治理进展情况,浙江省各级政府和责任单位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开展定期检查工作,各级废弃矿井治理领导小组开展定期检查、监督辖区内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指导;展开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和督导辖区内各类责任主体,落实治理任务,对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追究相关单位责任;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引发责任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认真做好矿山闭坑工作,不欠新账,确保新产生的闭坑矿井得到有效治理,不遗留新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六)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浙江省各级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废弃矿井的调查、设计、治理,为废弃矿井治理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统筹安排废弃矿井治理财政专项资金,切实加强废弃矿井治理资金的投入,对于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废弃矿井优先安排资金,率先开展调查,率先开展治理。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综合考虑环境、土地等治理后的综合效益,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废弃矿井治理和矿地开发。各级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财政补贴、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并充分整合资源,凝炼具有特色的治理修复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建立多途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确保废弃矿井治理收到实效。

(七)科技创新,提高水平

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废弃矿井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探索并建立适合浙江省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废弃矿井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治理的技术体系。加强废弃矿井治理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废弃矿井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切实提高废弃矿井治理水平。根据浙江省废弃矿井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先期实施典型示范治理工程,抓好废弃矿井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废弃矿井治理技术的典型经验,然后全省铺开推进治理工作。

三、结论

浙江省废弃矿井治理与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治理的废弃矿井、矿坑、废石和废渣场渗漏的有害废水得到有效处理,昔日白化的堆碴和矿坑边坡得到绿化,石煤自燃引起的水气环境污染区恢复了林地,消除了废弃矿井引起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盘活了闲置土地,传承了矿业文化遗迹,开拓了以矿山公园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又一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矿井浙江省矿山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初心》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