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ICU护士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的调查与干预

2019-12-06 12:58袁玲王灿勇何芝黎江廖燕琪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报警仪器

袁玲,王灿勇,何芝,黎江,廖燕琪

(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广东汕头 515000;2.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顺德 528300;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广东广州 510000;4.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广东广州 510000)

ICU是医院内危重症患者集中治疗单元,监护仪器和新型医疗设备集中。Chambrin等[1]报道,ICU中74.3%报警来自监护仪,20.9%报警来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报警频率所占百分比最高,故选择心电监护仪报警进行研究。

心电监护仪是具有报警功能的医疗设备,其报警功能是运用听觉、视觉或文字等提醒功能及时向医护人员传达患者超出预设正常阈值的信息[2]。在频繁仪器报警环境中,医护人员对仪器报警变得不敏感。ICU护士对仪器报警的处理方式,如对报警不重视、不处理、处理不及时等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这不但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因延误治疗而造成死亡。提高报警敏感度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国外医疗设备报警管理注重策略和流程。美国医疗评鉴联合会(The Join Commission, TJC)将警报管理纳入全美患者安全目标 ,要求医院管理层必须在报警管理政策、流程方面建立一个安全系统,同时以教育的方式告知员工报警管理的目的和正确操作报警系统的方法[3]。本研究中,本小组成员通过调查ICU护士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实施干预,以提高ICU护士合理设置心电监护报警的依从性及预警的反应能力,保证患者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护士64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为28岁;工作年限:1年-4年29人,5年-9年20人,≥10年15人。选择ICU正在使用的飞利浦MP60心电监护,设备均定期质量维护。

1.2 方法 (1)通过微信平台“问卷星”对广东省医院ICU护士发放《ICU护士医疗设备报警管理问卷调查》[4]180份,收回18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了解广东省ICU护士对医疗设备报警管理现状及对阻碍医疗设备报警管理因素的认识。(2)使用报警信息查检表现场查检以了解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护士心电监护报警管理临床现状。(3)干预措施如下:①根据现场查检资料和查阅文献。制订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设置指引。根据患者实际心率血压参数设定为±30%。当心率和血压监护参数超出设置后的参数报警上下限时根据患者病情及与医生沟通后进行设置,对单项非危险性报警如体温、CVP、脉搏、呼吸末二氧化碳等可酌情关闭,日夜报警音量设置不同,改善视、听环境。②规定报警级别处理时限:红色报警(如心电节律异常、心搏停止)在5 s内进行处理,黄色和白色报警(如血压、心率异常、导联连接错误)在20 s内进行处理,尽量减少报警的持续时间[5]。③培训护士心电监护操作和报警设置。④在心电监护仪贴上醒目的标识:“监护仪报警设置,您关注了吗!”要求交接班或接收新患者后、患者病情变化后,调整报警范围,培养护士设置报警参数的行为习惯。⑤改进期间,交接班时护理组长提醒、督促,检查报警是否开启,报警范围是否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个性化设置;研究小组成员床边指导及考核,强化护士执行力。⑥护士长将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的执行情况列为检查项目,进行定期质量评价,以督促制度的执行,通过三级质控发现问题,持续质量改进。

1.3 评价方法 实施干预措施后通过前后对照数据分析,评价干预措施对ICU护士心电监护报警设置合理性及反应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80份广东省ICU护士对医疗设备报警管理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人员91.7%来自于三甲医院,其中综合ICU人数占90.6%,58.3%科室无报警设置指引,57.8%的科室未进行仪器报警相关培训,目前缺乏统一报警设置标准、规范报警设置指引及开展相关培训,制定个体化报警参数设置标准尤为重要。

表1中可见,ICU护士临床医疗设备报警管理的总分为(48.69±6.41)分,提示本次研究对象的医疗设备报警管理整体情况处于中等偏高水平[4]。与王婧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医疗仪器设备报警管理是医院安全管理项目之一,同时报警安全问题仍是ICU护士工作重点,应杜绝仪器报警事故发生。

表2中,“科室的噪音大”、“医护人员过度依赖报警设备监护患者的生理变化”、“我认为目前针对报警仪器规范使用的系统培训不足”这3个被认为是阻碍护士医疗设备报警管理的主要因素。Christensen等研究报道ICU的噪声水平有时会超过80 dB,而这些噪声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声音,80%主要来源于仪器报警[6]。提高护士设备报警管理执行力,做好仪器报警管理的培训,合理设置仪器报警参数、音量,对设备报警及时反应,在应用仪器设备动态监测患者生理变化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

表1 ICU护士医疗设备报警管理得分情况(Mean±SD)

表2 阻碍医疗设备报警管理因素的得分情况(Mean±SD)

通过护理干预前后效果对比,由表3、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设置和报警处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噪音刺激对于ICU患者在心理上可导致烦躁、惊恐、焦虑等负性情绪,生理上可导致失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疲劳等[7]。合理的监护报警设置,减少误报警,减少对ICU患者的噪音刺激,为患者监护提供生命体征的安全范围,也降低护士监护压力。

在本次研究中,护士在监护仪参数设置、音量调节、各参数开关是否开启、报警处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制定统一的指引流程,让护士有章可循,从而规避因不规范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对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得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报警设置的不合理。本研究小组针对此问题根源建立个体化报警设置规范以提高报警的准确率,减少报警频数;设置不同级别报警反应时限;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考核强化ICU护士的报警管理意识及行为;在报警管理方面建立一个安全管理系统,将心电监护仪报警的设置纳入护理查房中专题培训及日常督导质量评价,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相关知识[8]。

对护士的培训是规范监护仪报警管理的保证[9]。本研究小组针对仪器报警管理存在的问题,设计培训内容,有目的地提高护士对仪器报警管理的意识及依从性。持续教育和学习对护士仪器报警反应能力发展具有强化作用[10]。在工作中定期开展监护仪报警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报警设置管理意识;通过三级质量监控,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及处理进行督查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持续质量改进。从而达到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和保证患者安全的目标,为今后ICU护士对仪器的报警的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全面培训打下实践基础[11-13]。

通过干预ICU护士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知识掌握程度、报警设置合理性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得到有效监测,提高ICU护士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的认知度及依从性,保证患者安全。建议将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纳入科室安全管理监测指标,并将心电监护报警设置和制度的学习列入岗前培训重点。

表3 干预前后报警设置的效果对比

表4 干预前后报警处理效果的对比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报警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
奔驰E260车安全气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