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广场舞管理策略

2019-12-11 21:48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舞团广场主体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研究社区广场舞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视野。对广场舞社区管理制度框架进行分析,尤其是对社区居民关系等管理主体从系统论角度分析,研究其在系统中的状态以及构成的系统秩序,解析和评估社区广场舞管理;运用结构化理论,既重视行动者的策略行为,也重视其建构的结构力量,对广场舞外部环境因素、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提出对社区广场舞管理人员选拔、培养的管理,特别针对年轻管理人员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深化社区广场舞管理人员培训的多元化、一体化、个体指标差异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场舞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我国人民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人民群众不但是广场舞的接受主体,更是广场舞的创造主体,人民广泛参与其中,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广场舞已然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区以及公共管理角度分析,社区广场舞有着从城市到农村、从市政广场到社区广场的发展趋势,社区已基本成为广场舞发展的第一线,社区管理的服务水平,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与广场舞的发展,同时也关涉到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一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这为社区广场舞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社区、广场舞参与者以及社区居民都应该参与到广场舞的管理中来,才能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一、相关文献述评

通过探讨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晰广场舞研究的脉络,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广场舞的问题和政策进行了探讨和阐释。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状研究,有学者认为“广场舞的现状主要是人民群众以健身为目的的活动方式,具有组织的随意性等特点”[2](P24)。二是问题研究,如对“产生的噪音污染、广场舞舞蹈场地的随意占用等”[3](P132)进行研究;再如参与者社区活动区域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4](P46);在广场舞矛盾治理中,相关部门不作为,部分居民处理广场舞矛盾时不够包容等。三是对策研究。关于社区广场舞的对策研究,主要有三:(1)广场舞推广策略;(2)广场舞管理策略;(3)广场舞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虽然有一些研究进一步从政府公共治理、公民自治以及社会协同治理提出相应的策略对策[5](P56-57),有一定的深度,但多数研究理论性不足、实践性不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脱节,更少有立足广场舞社区管理制度框架下进行内部结构特征分析与社区分析研究。尽管许多研究涉及广场舞外部环境[6](P77)、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完善[7](P110)等等,但由于缺乏对该制度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思考,导致研究不透彻、不全面,特别是未将其置于中国特殊的社区环境中进行整体考量,因而对策没有正确把握广场舞社区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可行性较差,同时对广场舞社区管理制度的创新机制跟进不足,以至于个别方案实施以来,许多地方的广场舞社区管理制度创新大多未能取得成效。

二、社区广场舞的特征分析

(一)参与主体的整体性、层次多样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人口从年龄构成来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8]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快,中国广场舞的参与主体由三五个人的舞蹈团体,逐渐演变成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广场舞团,不但每次的广场舞时集体出动,甚至由广场舞所联系上的其他兴趣爱好团体也经常集体活动。因此广场舞参与主体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且有“整体性增大的趋势,由于跳广场舞的种种利处,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9](P25),从参与主体结构来看,有退休干部、退休职工,有教师,有工人,也有农村居民,由卖菜大妈到退休教授,几乎涵盖各个社会层面。从欣赏层次来看,有的喜欢节奏感鲜明的“小苹果”,有的喜欢舞姿优美的民族特色舞种。因此,广场舞的参与主体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某居民区的调查发现:经常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人员中,退休干部占60%,外来务工人员占15%,外来人员中农村人口比例在8%左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体的需求也具有多样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比较喜欢节奏明快”的音乐[10](P64),对广场舞的场地没有太大的要求。时间一般集中在晚饭后,时间的长度一般持续3小时以上,而“受教育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参与主体则更喜欢节奏平缓”[11](P53-54)、旋律优美的音乐,对伴奏音乐要求较高,喜欢在僻静之地的舞蹈场地,尤其是在绿色植被覆盖率高的范围内,舞蹈的时间一般在早晚两个时间段,每次都不超过1.5个小时。对于“广场舞的特殊性,需要也具有动态性”[12](P25-26),体现在对舞场的选择、伴舞音乐的选择上,等等。

因此参与主体的动态需求决定着公共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对场地的需求是广场舞参与主体最大的困扰,既要考虑场地的开阔空间,又要保证场地的外部环境的卫生条件;除了对场地的需求和要求,又要保证舞曲的风格,既要保证参与主体的接受程度,又要考虑广场舞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既要考虑活动性还要兼顾舞团的形象,“一部分广场舞团是还要统一服装的”[13](P87-88)。因此,广场舞的参与主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是全面性的。

(二)广场舞参与者选择的无序性

由于广场舞参与主体的层次结构多样,有的广场舞伴舞曲目选择是纯节奏的,从头到尾都是“咚次咚次”。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使人处于强烈的单纯的节奏音乐中,受体会精神压力增大,愤怒、急躁情绪会增加,从而会导致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14](P76)这种伴舞音乐,不但会影响到周边环境,更会对该广场舞的舞者们带来健康隐患。加之,个别广场舞组织者不专业,导致广场舞活动时,仅仅是晃晃胳膊、转转圈,不但起不到广场舞健身的目的,也得不到广场舞能带来的精神享受。《通书》上讲:“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广场舞作为一种在公众场合中进行的活动,它的影响面是比较大的,而其伴舞歌曲的选择首先就应该具有艺术性、公众审美上能够接受理解。由于很多广场舞参与者对舞曲选择比较盲目,甚至随意选择加入广场舞队伍,导致锻炼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噪音污染,对广场舞参与者及周边居民带来负面影响。

三、社区广场舞的管理困境

社区广场舞管理执行中,有三个普遍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角色的尴尬,有名无权导致难有作为。如果从社区管理的角度看,社区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本社区广场舞操作环境创造实惠;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在任用或者选拔社区管理人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选拔对象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等),以及分配地点的特殊需求。二是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整体,外来的广场舞参与主体难于融入其中。三是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普遍存在缺陷。一些社区管理人员虽然安排分配了管理广场舞的任务,但是却干不了、做不好、留不下。有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管理人员,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复杂的广场舞主体的需求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有些社区管理人员对于社区广场舞管理制度理解不透,操作不熟,没有详细了解自己辖区内的工作环境,对待问题往往生搬硬套,做不好社区广场舞的管理工作。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社会经验丰富,善于思考,能够有效领会制度本身的基本含义,又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对本辖区内的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把目前的工作当成跳板,很快便离开了社区广场舞的管理系统。此外,由于广场舞的诸多特性,也导致管理的困难。

(一)活动组织的分散性导致占用场地的随意性

目前广场舞团多是私自组织,往往是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楼栋,甚至是住在同一个单元所熟识的人聚成一个临时的广场舞小团体”[15](P75-76)。往往刚开始,就会选择一处比较满意的空地,或许是公园一角,或是树林中的空地,既安静又舒适,很想下次再去,但是事与愿违,随着其他舞蹈小团体的增加,其他组织者往往也会选择这些场地,今天这个舞团在这里,明天那个舞团在这里,无法固定,甚至有时连一个合适的地点都找不到,只得去公园的路上,宽一点的马路边上,既忍受路边的吵闹,还给行人造成不便。这种场地的随意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广场舞组织人员非专业性导致噪音污染

广场舞组织者的随意性、分散性,必然面临着组织人员的非专业性。由于只能在宽一点的路边进行活动,为了对抗路边嘈杂,只能使用大功率的音响,并且把音量调到最大,这无意中就影响到了其他舞团的伴舞音乐节奏,往往恶性循环,舞团与舞团之间互比音量大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周边的居民生活,广场舞者们也身心疲惫。这也是广场舞招来“诟病”的主要原因。这种噪音污染,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也是广场舞管理的顽疾,至今无法根除。

(三)公共资源管理方式的滞后导致广场舞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

随着广场舞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升,加之社区规划缺乏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细则,对一些公共资源场地缺乏必要的管理,导致一些广场舞团为了“占地”“抢地”就提前占场,并且不管附近的居民是否是休息时间,还是学生学习时间,也不管是否是中考、高考的重要的时间段,依然进场,“照常”播放,对居民,对学生,对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有序分配社区有限的场地资源,对社区管理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四、社区广场舞管理策略分析

(一)打造社区广场舞管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由于广场舞的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导致广场舞的管理困难重重。早在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就联合印发通知,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16]这一管理机制充分考虑了各个环节,尽量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广场舞的管理中来,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一管理机制并未完全发挥作用。各个城市也相继颁布广场舞的管理办法,但并没有有效解决城市广场舞乱象。很多地方的广场舞依然处于无序、随意的状态中,广场舞的场地纷争、噪音扰民、妨碍交通等顽疾依然存在。我们应在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在进一步发挥政府、执法部门、社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重视老年协会、广场舞团等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并将广场舞参与者、社区居民纳入到共同管理的队伍中来,发动广大群众,实现共建共治。

(二)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对广场舞规模进行有序控制,解决公共安全隐患。大型广场舞团常态性的长时间活动,必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尽量由大团缩成若干个中团,由中团缩成若干个小团,尽量避免超大型团的形成,严格控制中大型团的数量,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存在的社会公众安全隐患。

科学实行广场舞的“最小堆”及有序映射划分。广场舞的“最小堆”的意思是,中大型广场舞团分散成若干个小团后的最小单位。最小团的有序映射的意义有二:一是小团的舞团风格容易多变,比起大团更能兼顾舞团参与个体的喜好和特点;二是小团对于安全方面比中大型团更有保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躲避,个人物品的监控管理等更为有利。因此科学实行广场舞的“最小堆”划分管理对于各方面都是利大于弊的。

社区内部对广场舞团进行动态化调控。所谓对广场舞团的动态化调控,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优秀学生的下社区服务基础上的。通过高校教师对舞团的领舞、教舞、选曲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从而引导开发出舞团参与主体的其他爱好特长”[17](P66),比如声乐、朗诵、合唱、各类乐器的演奏等等,一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二也使舞团的成员开阔视野,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积极引导舞团成员的兴趣爱好。

(三)提高广场舞伴舞音乐的艺术含量,发挥娱乐与教育的功能

目前的“广场舞伴舞音乐大多都是组织者从网上自行下载,艺术品位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比较低俗”[18](P48)。以社区为单位,或以公共资源管理处为单位,利用高校音乐学院的资源对伴舞音乐进行筛选、整理,增加爱党、爱国、爱生活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伴舞音乐,满足广场舞需要的各种节奏型音乐材料,建立专业的伴奏乐库。既方便广场舞团的音乐选择、获取,又保证艺术品质。

(四)进行广场舞优化编配,提升广场舞对各类人群的适应性、合理性

现实生活的广场舞舞姿,一部分是“广场舞爱好者从视频中模仿而来”[19](P55-56),一部分则是模仿有舞蹈基础的领舞人员,“大部分舞姿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20](P32)。应以社区为单位,依托高校资源,对广场舞舞姿、动作进行规范化设计,进行分曲目、分节奏、分风格的编排,设计出合理、相对规范又符合参与主体年龄层次的广场舞舞姿,既满足参与主体的健身、娱乐需求,同时又兼顾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如改编后的蒙古族特色舞蹈,动作舒展,肩胯部位的锻炼,改编后的新疆特色舞蹈,下肢、脖子部位的集中舒展锻炼,等等。

(五)倡导高校舞蹈教师、学生、群艺工作者进行社会服务,下社区进行领舞、教舞

以高校教师、学生的智力优势,通过下社区进行领舞、排舞,满足广场舞参与主体的需要,直接为广场舞提供一系列服务。“高校教师在进行排舞、领舞的同时,还肩负着思想引领,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角色。”[21](P97)高校专业教师在排舞、领舞的同时还应在文化艺术思想传播领域发挥出其春风化雨的作用。

(六)对舞曲进行统一编配,增加地方特色,增强本地文化认同

《镡津集》云:“德,能正其生人者也。艺,能资其生人者也。德义,学之本;文艺,学之末。学末,故天下皆伪。学本,故天下皆厚。”[22]广场舞伴舞舞曲,虽说是一种音乐,对于广场舞来说只是一个部分,但其功用却是巨大的,舞曲一遍遍地重复,歌词一遍遍地重复,久而久之,在使用它的主体心中就扎扎实实地积累了起来,甚至会影响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这也就是所谓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研究团队曾经在某一个广场舞团旁边进行长时间调研,发现他们放的歌曲,甚至是没有经过正规平台发表、出版过的,歌词大意竟是“老婆老婆,挣钱挣钱”之类,一遍遍地重复,路过小学生也都在模仿哼唱,不免让我们不寒而栗。假使以社区为单位对舞曲进行统一编排、编配,所选择的都是积极向上的舞曲,比如《天路》《菊花台》《好日子》等优秀的作品,所收到的效果将更加正能量。在编排的基础上,还应加入地方特色的小调,如江西的《阿呀来》等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曲调,在一遍遍地重复中,人们体会着生活、回顾着过去、憧憬着未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舞者的心境,健身与健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广场舞不仅遍布大街小巷,而且风靡城市与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广场舞的队伍中来,广场舞已经成为与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广场舞已经不是简单的社区文化活动,而且还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社会问题。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实现广场舞管理的共建共治共享,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目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猜你喜欢
舞团广场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布鲁塞尔大广场
论碳审计主体
黑人舞者自爆被化妆成“白天鹅”
何谓“主体间性”
情报站
功 夫
广场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世界最“老”舞团:成员平均年龄达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