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海:《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275页)
——以侨批业为中心》

2019-12-15 12:13邱旭玲
海交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人全球化移民

邱旭玲

2016年,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出版了首批成果,该套丛书旨“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通过挖掘本民族海洋文化基因,探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经济、文化的关联,建设具有中国气质的海洋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第3页)其中著名侨批收藏家与研究者黄清海撰写了《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一书。该书从全球化的视角切入,通过侨批业考察中国海洋族群在海洋移民、贸易中形成的国际金融网络,揭示华人海洋活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展现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化国际金融汇兑历史的图景缩影。侨批“常以家庭为单位连续书写,内容除了家庭事务外,还广泛涉及到侨居国和迁出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记载翔实,信息丰富”[注]钱淑仪:《“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载《 广东档案》2013年第3期。,对研究华人迁移、海上经济贸易、海洋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本书作者选择以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侨批档案为中心,研究一百多年华人海洋移民的商贸、金融活动,使得本书在具有扎实史料支撑的基础上又独具人文情感特色。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金融、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研究中,对侨批的研究多侧重于讨论华人移民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活境况,对侨批业的研究则多集中在经营管理、个案讨论、地区讨论,而对于中国近现代金融史、邮政史的研究,多是殖民性质的金融贸易和被动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鲜少以侨批业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的讨论。至于承担着侨批的收件、整理、中转、派送、汇兑职责于一体的侨批业,兼具了国际邮政与国际金融两大功能,近年来学界开始出现侨批业网络与中国近现代邮政、金融贸易体系关系的研究,但不够深入、全面。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角度的研究,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将三者结合,从全球化进程的宏观视野揭示中国如何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对今日我们认识华人金融网络发展的历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大有帮助。

全书除总序和结语外共分四个章节。分别从海洋移民出现的背景、侨批业与海洋贸易的关系、侨批局跨国经营网络的构建,以及全球视野下探讨侨汇与海外华人金融网络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描绘中国近现代国际金融网络的形成。

全球海洋贸易、海洋移民群体的产生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在第一章中,作者从新航路开辟说起,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进入以海洋为特征的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又促进了世界大规模的海洋贸易与移民。18-20世纪,欧洲人以殖民侵略的方式使世界各地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第6页)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论述了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841-1949)是华人大规模海洋移民的高潮时期,也是本书讨论的主要时期。在空间上,作者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选取了“下南洋”和“淘金潮”这两个代表性的移民事件,和广州、香港、厦门、汕头这四个华人海洋移民主要出入地,交代侨批、侨批业及近代中国金融业形成的背景。

在现代银行、邮局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海外华侨需要与国内亲人联系,因此,“银、信合一”的侨批应运而生。在第二章中,作者首先厘清了侨汇、侨批、侨信、侨批信局以及侨批业这几个概念,将侨批业从产生、发展、衰微到转型的八个阶段交代清楚后,开始论述侨批与金融、贸易之间的互动。侨批不仅是华侨家书,也承载着国际汇兑的功能,因此侨批具有国际汇兑工具、流通货币载体、个人信用产品、现代银行基础以及侨批信用文化价值这一系列的金融属性。那么侨批是如何发挥这一系列金融功能的呢?其一体现在使海洋移民个人财富跨国转移得以实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华人重视家庭,因此赚到钱后把钱汇回家成为海外华侨共同的心愿。侨批这一形式满足了华侨个人寄汇银信“额小量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水客以物资(品)或资金货币或两者皆有的形式将个人财富寄托回家。这其中就涉及到货币汇兑、贸易交易的问题,在水客与华侨交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侨批信局逐渐建立起华人金融汇兑网络。另一方面,作为侨批经营者的水客,他们的经营不会只做侨批,更多地会利用侨款贸易在两地间赚取差价,而“下南洋”移民潮带来巨量的侨批款物运送需求,则吸引越来越多的水客参与经营,这足以形成一个沟通海内外的华人商贸体系。其二体现在侨批的货币资金是如何转移到中国,即侨批是如何运作的问题。作者主要讨论了汇兑这一方式。一般来说,海外侨批信局收入的汇款,必须经过外汇市场或由银行折成本国货币汇回国内。但由于国际汇兑市场易受影响,时常波动,汇款所经过的汇路不同,对汇兑市场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因此侨批信局解付批款时会根据各国的贸易和习惯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它们包括转托银行折算货币运往国内侨乡银行;采用比付方式进行汇款抵消;直接向银行买汇单寄回国内化解;在南洋购买货物运到香港等中转地,卖货易款后再将款项转回内地化解;将外币现钞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再将所得款项运回国内解付批款。当侨批信局运用各种方法将国外批款转移到国内时,实际上就已经参与到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的交易当中了。“这样,贸易、非贸易(侨汇)与外汇交易协同进行和相互作用,从而完成侨汇头寸的调拨。”(第87页)

侨批承载的金融、贸易属性是需要通过侨批局的运作才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本书的第三章主要探讨侨批局的跨国运作网络。作者通过介绍天一信局、王顺兴信局以及正大信局这三家侨批局,从杂帮、专营以及综合杂营三种不同的营业模式出发,论述了这几家侨批局的跨国经营运作网络。同时以新加坡侨通行和厦门侨通批信局分别设在新加坡和厦门的两个口岸为例,跳出个体家族企业经营的视角,从全球跨国贸易的角度看侨批业的运作体系。天一信局是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一家杂帮信局,水客郭有品从个人单干发展到横跨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以个人信用为基石,以血缘和地缘关系发展客户拓展业务,以设立固定的侨批国际收发网点建立起收汇、承转、派送、回文处理的一整条侨批、侨汇运作链,最终成为一家跨国的侨批运营公司。作者认为,“天一信局的网络化经营模式、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提高了侨批业的运营速度和信用,对于推动闽南地区侨批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第134页)与天一信局是杂局不同,王顺兴信局则专营宋帮侨批业务,主要以发展代理的方式形成自身的业务网络,以其严格的家族式管理制度和发展多种经营的业务特色闻名。特别是作者在书中用了王氏家族的契约文书——《约章》来说明王顺兴信局严格企业管理,开始出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极具特点和说服力。作者最后指出两家信局最终都因炒汇亏损,触发资金链断裂而告终结,意在说明信局经营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侨批信局是“草根性”的“小金融”的特点,没有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与发展规律,大大偏离了传统的侨批业务,而过多地参与西方先进大银行开展的金融创新业务,大做汇水买卖投机,终因无法自我克制而失败,这是值得今人深思借鉴的。正大信局是作者选取的第三家在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信局,与天一信局、王顺兴信局不同的是,正大信局是一家可直接对外收汇,又兼有头、二、三盘业务,通过分号、联号方式相互建立委托和代理关系,从而构建其侨批跨国网络的综合信局。这也是作者选取的第三个对侨批跨国网络体系建构的观察角度。正大信局的资金跨国转移主要是依靠国际银行进行,采用票汇或电汇的方式,使得华侨的汇款、汇信更为方便快捷。用三个信局建构起侨批跨国网络的基本图景后,作者从中选取了两个关键节点,分别是海外侨局地和国内侨乡口岸港口,以新加坡侨通行和厦门侨通批信局为例,介绍侨批网络在海外口岸新加坡与国内口岸厦门之间连接,以这两处口岸为基点,各自向业务区域扩展。“这样,两边呈喇叭形状、中间海上连接、交错纵横的侨批运行体系便形成了。”(第162页)

前三章的内容从海外移民、侨批业到侨批局,步步深入,层层剖析。第四章中,作者进一步深入到侨汇这一主题,讨论全球视野下侨汇与海外华人金融网络的形成。侨汇资金是中国与国际之间形成金融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华人移民增长和金融需求增多的基础上,一批有实力的华商建立起华人经济,壮大了侨批业,由早期以服务侨民为主的侨批业网络逐步发展成为既服务移民,又服务商贸的全球化华人金融网络。一边影响和改造中国旧的金融体系,一边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知识。在这里作者引用了6个典型案例来讨论华商、实业经济、商贸发展与金融事业开创的问题。从全球化的范围来看,侨批业逐渐庞大的业务量和影响不仅吸引了外资银行的注意,而且被外资银行所控制。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大批华资银行设立起来,政府也积极地介入侨汇业务,强占华人移民汇兑市场,在这一系列与外资银行的互动竞争中,中国旧有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并不断进行改革。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比较分析了闽粤侨批业与晋商票号的金融文化传承问题。通过简介晋商票号与闽粤侨批信局的历史,对两者的企业历史形态、文物价值等进行比较和解读,“以期发现两者在金融属性方面各自存在的独特的金融文化”(第254页),同时指出处于一个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些金融文化形态应当值得金融人学习与传承。

结语部分作者认为从华人移民、侨批汇兑到银行侨汇,再到环球“侨汇通”,金融汇兑的历史一直在演进。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日,以全球化的理论视角看待侨批业的海洋属性和金融属性,侨批业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一个有力见证。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该书具有以下三大亮点。首先是研究视角的转换与研究视野的开阔。作者突破“站在中国看中国”的局限,采用全球化的视角,将侨批置于世界发展联系的大潮流背景下,从中国海洋移民的出现到侨批业的金融贸易属性,从侨批局的跨国经营网络到全球视野下的侨汇,每一个部分的论证都紧扣“侨批与世界”这一主题,考量海外华人移民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贸易活动,揭示我国近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侨批学术研究已从集邮界转向文化界、侨史界等全方位的研究,并不断走向国际化,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是零散而不具规模效应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未能从全球性、全景性、交叉性的平台来进行观察,未能打破行业之间的门户之见,未能给侨批一个海洋文明的属性,是不无关联的。侨批不仅仅是中华海洋经济与海洋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海洋文化的重要体现。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期待,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侨批文化能够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这种视野能够为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话语;这种话语不仅在记忆中,更在今天文明的肌理中。”[注]苏文菁、黄清海:《全球化视野下的侨批业:兼论侨批文化的海洋文明属性》,载《闽商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其次,侨批史料选择、运用的丰富性与独到性。本书以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侨批档案为主要史料,加之作者本身是著名的侨批收藏家与研究者,全书呈现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侨批史料,有个人侨批信件、各类海关文件、信局内部文件等,且多以生动的图片、表格形式出现。作者还将图中的文字信息断句加标点再写于图下,以便读者共同辨别分析。此外,在书中亦多次可见作者自行整理的图表,如第54页的侨批业发展阶段图。作者从这些侨批史料中以小见大,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移民、贸易、金融信息,每一节选取的史料都恰到好处,使全书的论证一气呵成又条理清晰。再次,研究方法运用的多样性。个案研究与宏观叙述相结合,经济史、海外移民史、金融史与社会史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作者通过郭有品的天一信局、王世碑的王顺兴信局、正大信局三个案例说明侨批局是如何跨国经营的,讨论华商、实业经济、商贸发展与金融事业开创等问题时又列举了6个典型案例,在这些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作整体和系统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做了大量的数据、量化统计、图表分析,将闽粤侨批业和晋商票号进行比较分析解读等,多样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完整的海外华人金融网络图景。

当然,有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族群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项难度极大的课题,以侨批业为中心来探讨华人海洋活动显然也只是对这一历史图景侧重性的描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似乎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探研的空间。其一,在史料运用上,尽管本书以侨批业为中心展开论述,使用了大量的侨批一手史料,除此之外还有几条旧报刊的信息和广告,但未免过于单一,若能补充民间家谱、族谱、相关口述史料、笔记小说等资料,或能使论述更丰富详实。其二,作者在全书中不断强调其全球化的研究视野,但对于侨批业金融贸易网络的叙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对欧美非等地区的华人移民与海洋贸易活动则一笔带过或没有提及,因此对于完善其他地区的侨批史研究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其三,作者对海外华人国际金融网络形成的论述,是从侨批业的金融属性、侨批局的海洋贸易活动以及侨汇的作用三方面出发的,具有较强的官方性和概括性,对于像参与建构国际金融贸易网络的其他群体,如海商的行为、心态等描写则略显单薄,这也有待于相关史料的进一步挖掘。

猜你喜欢
华人全球化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何为“华人”?
移民火星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内陆移民(外二首)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