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芳华》的审美效果及审美价值

2019-12-27 20:03许敬植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何小萍刘峰文工团

许敬植

冯小刚导演曾对“芳华”这个片名有过解读:“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芳华”二字充满青春美好的气息,符合他记忆中的美的印象。于是,电影《芳华》自严歌苓的原作小说中脱胎而出,给观众呈现了一段属于革命年代的青春记忆。

书籍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书是平面的,作者的所思所想可以通过文字较为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而电影则因受演员、服装、拍摄手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意更为曲婉含蓄。与严歌苓的原著《你触摸了我》相比,电影《芳华》的叙述显得更为温柔和克制,抹去了原作中一些略显残忍的部分,更多地将眼光投射在了“青春”本身。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芳华》叙事手法的特征及审美价值进行浅析。

一、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

冯小刚导演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有“文工团”情结,拍摄《芳华》是为了“圆梦”。因此,《芳华》在视觉呈现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征,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元素贯穿整部影片:红色旗帜、绿色军装、写满毛主席思想的黑板报、四处张贴的鲜红标语、抑扬顿挫的红歌,以及年轻女孩子们朴素自然,不加雕饰的美丽脸庞。

红色旗帜、绿军装等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元素可以说是“审美意识的形态化”,它们是那个特殊的革命时代所独有的标志。而这样的布景所带来的是浓厚的革命主义气息,它的总体基调是审美风格中的“阳刚”,而女孩子们的美丽和舞蹈却又为影片揉进了“阴柔”,使得影片的审美基调较为中和[1]。

除此之外,镜头的处理也表现了这部影片的“回忆”性质。色调以红、绿、蓝三色为主,打光多采用自然光,使得影片画面具有了油画般的质感,仿佛蒙上了旧色滤镜,充分彰显了影片的“年代感”。这也是《芳华》最为突出的审美特色,具有时代印记的布景和画面给了观众最直观的审美感受,会勾起观众对于过去年代的回忆,易使他们产生共鸣。

二、另辟蹊径的叙述视角

在叙述视角上,《芳华》另辟蹊径,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借不是主角的文工团成员萧穗子之口来叙述整个故事,使得影片情节更加详略得当。萧穗子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但在叙述视角的层面上来说,她也是一个旁观者,观众可通过她的叙述清楚地看出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如在何小萍进入文工团的时候,“我”就对她在文工团的生活下了判词:“她没想到,从她走进文工团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我们眼里的一个笑话。”这样的叙述视角也使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得以更为明晰地呈现出来,当林丁丁检举刘峰对她欲行不轨的时候,“我”站在上帝视角交代了林丁丁的心理活动,寥寥几句旁白,就解开了观众的疑惑。自然,这样的叙述视角安排瑕瑜错陈。在利落地交代情节及人物情感的同时,也造成了悬念的淡化,削弱了情节的曲折感。但总体上,这样的叙述视角可给观众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不失为一种崭新的尝试。

三、具有张力的多组对比

《芳华》中,隐含着多组对比,影片的审美张力就在这些对比中显现出来,极富感染力。除在引起观众共鸣外,这些对比也充分展示了影片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为影片增加了思想厚度。

(一)善良与冷漠

刘峰是文工团众人心中的“活雷锋”,大家在心里为他造了一个神坛,把他放了上去,称他为“英雄”,但大家却没有给他作为“英雄”甚至是作为一个平凡人所应得到的尊重。“好人就该做好事”,是大家给刘峰的诸多善举所下的注脚,他为大家所做的一切:主动吃破饺子,帮忙追猪,亲手做沙发送给班长作结婚礼物……如此种种,大家只当是寻常。所以,当刘峰因“触摸事件”而遭到批斗要被下放时,众人都保持沉默,敢来送他的只有被他“触摸”,被他应着舞蹈动作托举过的何小萍。

刘峰对大家的善良,换来的是当他跌下神坛时众人的冷漠以对。这样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激烈的善恶碰撞,深化了影片的思想性。

(二)爱情与战争

严歌苓在原作中这样写道:“那时候恋爱是件漫长的事,似乎滋味太好了,一下子吞咽首先要腻死,其次是舍不得,必须慢慢咂摸,慢慢地品。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可以是性部位。从两只手打颤带汗地握在一起,到肌肤和肌肤零距离厮磨,往往是几个年头的历程。”在那个年代,爱情无疑是含蓄的,甚至是禁忌的,是不能宣之于口的。但在《芳华》中,却仍然不少“爱情”元素。《芳华》中的爱情,是刘峰为林丁丁做的放了香油的面条,是萧穗子毫不犹豫拿出来给陈灿做牙托的金项链,是何小萍对刘峰不露声色的向往。《芳华》里的爱情,是朦胧且质朴的[2]。

但《芳华》中也不乏战争元素。六分钟的战争镜头及何小萍在战地医院的所见所闻,都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危险和残酷。

一面是爱情的温情,一面是战争的残酷,这样落差极大的一组审美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大的戏剧张力,足以牵动观众的心。

(三)舞台装与病号服

《芳华》的情节高潮,是礼堂门外的草坪上何小萍的那一段独舞。自小与劳改犯身份的亲身父亲分开的何小萍,内心是极度渴望关怀和爱的。可她在原生家庭被忽略,在文工团被排挤,她已经习惯了不被人重视的生活状态,因此当她在战地医院被称作英雄,受人称赞的时候,她的心理承受不了这样大的落差,患上了精神病。但当她听到那首熟悉的《沂蒙颂》时,她在草地上跳起了曾经排练过的舞。门里门外,舞台上和草坪上,灯光中和月色下,舞台装和病号服,这些对比将情节和影片中的情感都推向了高潮,观众们的情绪将被这几组对比所感染,为何小萍的遭遇扼腕叹息,也能启发观众思索导致何小萍精神失常的原因。

(四)幸福与零落

影片的最后,交代了时隔几十年后当年文工团众人的情状。萧穗子成了明星,陈灿成了地产商,林丁丁远嫁海外,而刘峰却是最不幸的,妻子离开,他带着残,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后与何小萍相依为命。众人的幸福与光鲜,愈发衬出了刘峰和何小萍的零落。这样的结果富有悲剧色彩,也带上了些许讽刺意味,最善良的人却不得善果,让人不由得深思: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四、结语

黑格尔提出:“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芳华》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时代的矛盾,给整个故事涂上了不可抹去的悲剧色彩。它表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蕴藏着对命运、对社会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芳华》绝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片,它表现了时代的局限、人物的无奈和命运的曲折,如此种种糅在一起,汇成一曲壮烈的青春之歌,涤荡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猜你喜欢
何小萍刘峰文工团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泰坦尼克号(节选)》拓展阅读芳 华(节选)
——
芳华(节选)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电影《芳华》中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