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

2020-01-01 12:59王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

王琼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在招聘时不仅注重应聘者文凭,还将心理素质纳入考核标准,以评估面试者是否可以面对工作中压力,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教育部门对教育心理学重视程度逐渐升高。教育心理学分为理论、实践两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以提高各高校教学质量[1]。

1 高校教学中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及重要性

1.1 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据调查显示,近年我国大学生犯罪率逐年攀升,这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关系密切,因此当前教育中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高校学生中90%作用人群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其中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压力、人际交往等,因此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师数量同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仅可疏通其心理障碍,还可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在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危害,为我国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2]。

1.2 心理学教育的重要性

1.2.1 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接纳自己

高校心理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实现对自我学习能力、性格培养与优缺点的合理定位,实现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促进学生能够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完善自我。

1.2.2 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学生接受自己的前提之下,应当促进学生不断接受他人,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对别人的存在提供认可。在这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利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其他人,促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进行,培养学生的人间关系建立。

1.2.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接受事实、面对事实以及适应现实,并从中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现实环境。现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敢于面对现实,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对自己充满信心,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应对能力。

1.2.4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的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对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确立与实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的培养,让高校学生能够拥有完整与和谐的精神面貌,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

1.2.5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

通过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开朗、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难免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但是这些消极情绪是可以消除的,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2 目前高校心理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的发展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全球化不断推行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校园,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现阶段,在高效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之中仍然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完备的工作体系

高校心理学教育是个具有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通过时间来积累完善教育目标。但是现阶段的高校心理学教育缺乏完备的工作机构与工作管理体系。并不能从根本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落实。当前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存在很高的局限性,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使学生相关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多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心理知识,在心理学教育中不仅缺乏针对性调查机制,且对心理学教育无准确认知,从而对心理学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2.2 对心理学教育的认识度不足

高校通常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当辅助学科进行教育,并没有将相关心理学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这就导致在日常与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学课程不规范,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其内容与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能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严重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2.3 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知识点较多明显增加高校学生学习难度,且学校要结合社会发展对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进行更新[3]。除此之外,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学教育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心理学内容时不仅无法理解理论知识,还降低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法准确运用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不良情绪。

2.4 心理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学教育的意识不足,并没有配置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授课。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进行中,授课教师可能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所以导致教师并不能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降低了心理教育的工作效率。在教学工作进行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并没有进行积极创新,因此导致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滞后性。

3 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3.1 从宏观心理学向着微观心理学转变

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需对心理学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微观心理学教学以传统心理学教育为基础,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该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特点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可为学生后期的工作、生活、发展奠定基础[4]。在心理学教学中通过结合大学生、社会需求关系,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不仅可保障教学质量还可完善心理学教学课程,此外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学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活动,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其社会意识,使我国高校学生可养成综合性素质,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3.2 从教师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转变

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以评价学生心理素养为重要内容,既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但随着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在评价高校学生心理状态过程中,常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当前教学需求逐渐向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转变,自我评价心理学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评价的不足,还可提高高校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5]。

因此我们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首先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学生自我评价主观能动性的监督,其次要监督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高校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提高其心理素养,最后需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视,增强高校学生对自我心理素质的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评价方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此外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需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引导高校学生对内心意识、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推动心理学教学中自我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自我监督、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方法,发挥以高校学生为主的自我评估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实践为主,在更新心理学理念、评价方法同时,为心理学教育评价创造条件[6]。

4 社会性视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构建

4.1 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从高校教育心理学方向研究发现,心理学教育涵盖心理学科各项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构成心理学教育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院校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在当前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性格、人格、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但上述的教育需从理论知识中传递、实现,当前在对高校学生心理学教学中,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生活实践,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到社会实践中,从而获得教学者的性格、人格等,并从传统的学科教育中促进高校学生对心理学教育的认知,也就是从社会性视角对高等院校的心理学教育进行评价,将教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创新思想联合,从教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中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机制,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发展相结合,以提高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7]。

4.2 注重教育心理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

传统心理学教学事件、研究等内容均呈现较强的滞后性,但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呈现社会性发展,因此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使其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当前高校学生对教育的社会性转变认可度越来越高,但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反而停留在传统教育中,不仅会影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会干扰心理学教育方式的完善,因此我们需从创新教育模式中对高校心理学教育方向进行重新设定。结合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性教育,将社会需求作为心理学教育的前提,高校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完善,并从社会发展中进行实践性教学,因此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对高校心理学教育模式进行完善。高校学生通过不断参与社会生活对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完善,教学人员通过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展开针对性研究,对制约当前心理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心理学家教育可与时代进行同步发展,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学教育价值。

4.3 注重教学评价中自由教育风格导向

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对高校心理学教育风格进行分析,以高校社会性发展为心理学教育主体,现阶段自由教育风格逐渐应用于临床教学中,且广大受教育者对自由教育学风格接受程度较高,高校学生结合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确保在心理学教育中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教育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的教育风格,且在心理评价中要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搭配自评、他评、互评中,在心理学教育中以人文教育为理念,构建高校自由风格的心理学教育模板,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结合研究资料发现在心理学教育中展开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互相评价,不仅可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心理学教育的积极性,还可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思想,在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学知识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4.4 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研究

当前各高校正参与到心理学教育事件工作中,首先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析,而后结合高校学生的自我心理构成要素,对学生的内部心理状态、外界环境与心理刺激关系进行分析,在提高高校学生心理水平、心理素质同时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教育人员心理学教育制定实践性活动,在转变心理评价方式的同时对心理学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使其可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以满足当前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前瞻性,减少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8]。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不仅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还可提高其在办学竞争中的优势,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对心理学教育内容进行改革,确保高校在市场竞争稳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并定期通过调查了解市场发展趋势、社会人才需求制定具有独特特色的教学机构,提高高校竞争力。

猜你喜欢
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心理小测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心理感受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