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以及文化管理

2020-01-02 01:57蔡晓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学术行政

蔡晓坤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前言: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指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高校长期发展与壮大的一种智能性管理总和。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其校内行政组织,并且遵循行政管理而实施,而其中的行政组织指的便是高校内组织的管理机构,管理渠道指的高校内上级、下级间的隶属关系。在我国高校中的传统行政管理普遍重视相关制度的构建与进行,而忽略了文化因素的渗透,随着时代发展,人性化管理正在蓬勃发展,文化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种情况,我国高校需要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 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概述与关系

基于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内具有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三方面管理模式,其中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经验或者凭借个人阅历而实施的一种主观管理模式,而科学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也被称为硬性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是人们为了可以维持生存及发展而必须要遵守的一种约束系统,其主要来源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特定的条例制度等。文化管理模式多数情况下又被称为软性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是属于衡量事物准则的一种体系,而此种体系被作为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而植入人们的思想中,进而使得人们可以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并且做到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了解,同时还决定人们待人处世的方法,做到在无形中管理着师生们的行为。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内的行政管理已经处在科学管理模式中,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向文化管理模式进行发展与探索[1]。

制度管理模式与文化管理模式是高校内行政管理的两种模式,其二者之间关系从广义层面上来讲,制度管理模式含有文化管理模式的内涵,制度管理模式受到文化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文化管理模式应将制度管理模式包含在内,制度管理模式同样也属于文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其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反而这两种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在动态过程中实现螺旋式的发展。但是,于狭义层面上来讲,制度管理模式与文化管理模式两者之间还是具有一定区别的,制度管理模式主要区别于文化管理模式的部分特征,因制度管理模式多数情况下是强调外在的监督与管控,而文化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人们内心的自律及自觉,更多的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力量等方面。从一定角度来讲,文化管理模式要高于制度管理模式,不可以单一地将制度管理模式等同于文化管理模式,制度管理模式是文化管理模式的一种载体。换言之,制度管理模式与文化管理模式是统一的关系,制度管理模式是文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保障,而文化管理模式是制度管理模式的补充与延伸[2]。

2 分析高校内行政管理内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手段过于死板

在我国多数高校中行政管理手段都是制订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并且相关领导都是通过此类制度对校内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与约束,此种管理方式使得教师们与学生们的行为都显得循规蹈矩。但是,该管理模式在对教师与学生行为起到规范的同时,还会制约着教师与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自我思考能力和自由思考空间等方面上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高校内领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做到跟随时代脚步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管理模式。

2.2 相关管理制度较多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中相关制度管理条例的泛滥化是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一大弊端。众所周知,任何单位、企业或者学校内的管理制度条例越多,对其管理成本的投入就越多,并且对其维系的难度也就越大。而此种模式便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制度管理模式中,可能导致对其他方面环节的资源配置力度不足,进而影响自身在高校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会违背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初衷。另外,高校内行政管理制度泛滥,在客观上还也造成管理制度规范间存在漏洞及矛盾的情况,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将管理制度秉承着科学与适当的原则来制定[3]。

2.3 目标与方式混乱

就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讲,一般情况下其工作手段与工作目的都是混为一谈,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目的是协调高校内各个部门,做到降低阻碍、高效运转与发展,使得高校可以进行有效的运行。但是,基于多数高校内都将行政管理目标与行政管理手段相互混淆,造成了相关的管理出现了繁文缛节、服从执行和照章办事等弊端,形成了惯性思维及行为举动,使得其在管理层面上缺失了灵活性与创新性。因此,高校内相关领导就需要做到有效地改革校内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明确的工作手段与工作目标。

2.4 行政权力泛滥

我国高校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与进行科研。因此,各个高校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学术力量,而学术的内涵主要倡导的是学术自由,进而形成学术独立,基于此,各个高校内的行政管理权力应该是基于为高校内的学术提供服务而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多数高校内行政管理权力较大,学术权力反而相对较小,使得多数教师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教师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也难以得到接受和采纳。此种情况使得学术权力逐渐变弱,导致学术活动的开展难度增大,进而影响了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基于此种情况,各个高校内相关领导人员就需要加大学术权力,并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控制[4]。

3 探讨高校行政管理中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

3.1 建立完善制度,体现文化导向

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建立制度和文化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水平,并且坚持制度管理模式为基础功能,再将文化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融入到管理体系中,进而达到融合后高校内管理可以呈现高效的状态。文化管理模式的综合发展是必然带动制度优化的一种形式,如果文化管理模式需求受阻,那么在管理过程中便会导致其长期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制度的诞生与发展若未与自身文化特征进行结合,便将制度直接引入其中使用,此种情况会使得制度的执行功能严重降低。基于此种情况,各个高校在设计制度初期与构建时,就应该做到沿袭高校内自身的文化特点,利用文化深入的作用,进行全面导向。另一方面,文化管理模式主要强调了转变主体地位的需要,其要求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被管理者的综合发展与共同促进的作用,而制度的制定更是包括一定的公平、民主及公正,做到高校内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制度的构建当中,进而可以使得制度的建设更具有合理性及民主性,这样做可以使得教师与学生们都能够体会到制度的过程与结果,最终使得人们对制度认可并且遵守制度内容[5]。

3.2 有效执行制度,体现人文关怀

基于在多数高校内制度管理执行的时候其表现出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的情况,并且多数制度管理者掌握了相关制度就好像掌握了一定权力,而此种情况使得被管理者只能被动服从,没有灵活性与自主性,而若不接受制度掌握者下达的指令便会被惩罚,因此就会导致一些表面服从指令,而实施上依旧我行我素等非良性状态出现,进而直接造成了制度管理出现低效性的情况。在内部层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相关管理者没有对被管理者的内在要求进行充分考虑,反而是过多地利用制度的刚性来对被管理者实现权威管理,并且没有合理利用制度良好的柔性来对被管理者进行关怀辅助,而此种情况也使得被管理者内心更加抵触刚性管理模式,进而导致了制度的建立形同虚设,制度执行有效性较低,最终使得管理制度带来的效果不佳。由此可知,相关管理人员在积极推动制度与文化管理作用的全面发挥的过程中,就应该要将被管理者的需求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同时做到抛弃管理者为管理制度中心的思想,做到利用良好的关怀模式,形成具有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相互理解并且互相提高[6]。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是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但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度管理是基础,若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管理必然是混乱的,文化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延伸,若缺失文化管理那么制度便难以实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高校管理的深入发展,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便可以提升我国高校管理的效率[7]。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学术行政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悲喜相依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