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永城大铙”的市场化探究

2020-01-02 13:56时维纬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永城曲艺艺人

时维纬

(郑州财经学院 现代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永城大铙”概况

“永城大铙”是流行于豫东地区稀有的曲艺剧种,它以其独特的唱腔,粗狂豪放的表演风格、即兴编创、演唱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等特点深受豫东地区人民的喜爱。据史料记载,铙作为乐器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明清时期就已被广泛用于地方戏曲的伴奏。经大铙艺人口口相传,大约在清光绪年间,大铙便已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出现。光绪十二年,大铙艺人韩凤魁将大铙技艺带入永城,从此大铙便在永城生根发芽。后经大铙艺人程学山(即程元芳)不断地对大铙的演出形式、剧目以及演员进行规范的管理和创新后,才使得大铙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间曲艺剧种—永城大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女艺人王小凤的潜心钻研,又将大铙的表演形式中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将原来的双股件形式改成了单股件的表演形式,这也为大铙的演出节省了人力,同时也开创了大铙发展的新纪元。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铙技艺又经过了卞明坤、练超、王玉玺等大铙艺人的努力才传承至今。但自从21世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化,由多样化到多层次的发展。人们对于永城大铙也不向过去那样痴迷,这就使得永城大铙的受众变窄,最终导致永城大铙走进濒危曲种的行列,但幸运的是“永城大铙”于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让我们对于永城大铙的发展和传承看到了希望。

目前永城大铙主要从艺者王玉玺师从大铙艺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练超,王玉玺作为编、演俱佳的全能艺人,其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字正腔圆,广为流传的段子有《马前泼水》《罗成算卦》《刘邦斩蛇》等。后随着表演技巧的提升,逐步进行创新,他找到了当时评书表演艺人王良杰学说的《三侠剑》《童林传》等大部书,将其两者结合大大丰富了永城大铙的内容。然而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喜爱的民间艺术的人骤减,大铙文化的市场低迷,大铙艺人选择转行生存。[1]

二、“永城大铙”现状分析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文化市场的发展又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大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永城大铙作为永城地区稀有的曲艺剧种,如何与各类现代文化相抗衡,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市场正是本文探究的目的。笔者借用SWOT分析如下:

(一)表演曲风优势

永城大铙唱词多旁白少,一字一音较为常见几乎没有较长时间的间奏,因此适合演出长篇连台书目,且高亢有力极具渲染力的唱腔。在表演艺术风格上,永城大铙在表演过程中,首先主观性多于客观性,作品大多都是对生活的提炼,注重写意,且伴奏乐器简单,小型题材的作品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够演唱。

在早期,大铙的受众大多文化程度低,如果追求程式化的表演风格不足以表现好的效果,不能够被大家所接受,所以大铙演唱时,大铙艺人对剧情进行夸张或即兴的改编,在表演上自然朴实,根据自己的感觉对故事走向进行大胆的描述,尽量与民众的欣赏能力相吻合。永城大铙的演唱均为永城当地人,大铙艺术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具体的曲谱记载,在传承和表演的过程中,每个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受众的欣赏水平去加以创造,从而使曲目得以更加完善,相比曲谱规整的旋律来说,永城大铙的演出和传承就显得那么的自然和贴近群众。和今天的专职艺人不同,那时说唱艺人只有农忙结束后才出来演出,由于大铙不像其他曲种如豫剧、柳琴、坠子等有较多的乐器伴奏和较复杂的剧情人物划分,不需要正规华丽的场地,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竹板一打,大铙一响,大铙艺人就开始自己的表演。并且演唱中对于声音和伴奏都没有很高的要求,只需大铙艺人在表演时简单地把故事说明白即可,同时根据观众的呼声和临场的反映乃至自己当时的心情进行即兴表演,煽动性很强,给当时娱乐活动匮乏的人们带来了精神的享受。

永城大铙作为曲艺中较为优秀的艺术,加之永城“汉兴之地”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给永城大铙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文化素材,也使得“永城大铙”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色彩。就拿“永城大铙”经典的唱段《刘邦斩蛇》来说,一句“这蟒虫,一股白气冲上天,白蛇空中叫还命,口要刘邦把命还,刘邦说,深山哪来的命还你,但等着平地依你把命还,刘邦说的是玩话,没料想,君子口里无戏言。”在其中我们能看到既不乏对于历史传说经过的解读,又恰当的把当地的方言与文学语言相结合,使人们听之并无违和感。“永城大铙” 剧本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在于,能够用简短的文字,并与当地的语言紧密结合将历史典故清晰地表述,实现真正的雅俗共赏。[1]

(二)市场发展的滞后性

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使得原本不占据市场优势的传统曲艺剧种面临尴尬的境地,永城大铙的市场竞争力出现严重的不足。

剧目大多以传统的戏曲为主,不能够与现代的文化有一个较好的融合,且曲目俗套、表演形式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唱段为主,缺乏时代的创新能力。与之相比的柳琴戏、河南坠子,虽在曲目素材内容上基本与之相同,但由于其顺应时代,在演出人员的选择、舞台服饰道具的运用和创新以及合理地运用新时期科学的文化管理知识等,让原本单调的曲艺形式重新焕发生机,且吸引了大批的年轻曲艺人才的加入,为曲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恰恰也是“永城大铙” 文化市场的发展中所极为欠缺的。创新力度不足,作品基本停留在以传统的作品为主的状态,而且曲目上参差不齐,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因而很难吸引更多中青年的目光。在曲目的编排上也不够紧凑,很难让观众有带入感;同时缺乏新意,演出的程式老化,对于曲艺的传承留下很大的弊端,也难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同时,当地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扶持力度薄弱,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艺术市场演艺条例及保障机制,导致永城的文化发展状况较为混乱,各种曲艺文化之间缺乏相应的市场监管。与其他外来的曲艺剧种相比,其不具备占据市场的条件和优势,因而缺乏市场的竞争力。所以“永城大铙” 作为永城地区稀有的曲艺剧种,要想进入文化市场发挥自己的文化价值就必须吸引观众,提升本地区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永城大铙” 作为地区优秀曲艺剧种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三)产业化发展不充分

艺术产业是对艺术中可以走向市场和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部分艺术行业、艺术产品和艺术服务的总称。[2]艺术产业是艺术行业中与市场直接或紧密联系的部分,直接面对市场、借鉴产业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艺术生产与艺术服务能够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活动,艺术产业能够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艺术产业为人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除了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之外,另外一个直接的目的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所以艺术的产业规模化、制度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永城大铙” 的剧本的创新,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艺术传承的行列之中,对于“永城大铙”的发展以及传承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永城大铙”的产业化发展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使得面临困境的大铙艺术和艺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传承艺人带来经济上的收入,而且能为达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永城大铙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却面临诸多的困境。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文化迅速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于艺术产品的欣赏都有着较大的转变。这使得“永城大铙” 在原来艺术发展的程式下很难有长足的发展,更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家能够从多角度去了解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但对于处在大环境下的永城大铙来说,仍旧以传统的艺术品传播作为首要手段,无疑给大铙的产业化发展带来困难。且文化产业管理、经营、投资相关的人才较少,无法为永城大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支持。

(四)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不足

20世纪70年代,永城大铙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铙艺术人才层出不穷,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大铙剧目。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对于流行的文化产生猎奇心理。永城大铙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瓶颈,大铙艺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而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并且呈现出衰败的景象。

2009 年永城大铙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又逐渐被大家所知晓。此时的大铙艺术早已不复往日的模样,能够完整的演艺大铙唱段的艺人也是屈指可数。如今大量的年轻人都乐于追赶时尚和潮流,对于传统的曲艺毫无热情,即使是出于对大铙艺术热爱的年轻人,苦于没有出路而中途放弃,大铙的技艺也因此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除此之外,在已有的大铙艺人中,大多文化程度都较低,没有经历过专业的音乐培训,缺乏相应的曲谱创作及撰写能力,这使得大部分口耳相传的经典剧目面临失传或已失传的境地,大铙的唱腔旋律也不能原汁原味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对后世的人们来说,可谓是一件憾事。永城大铙的剧目在传承和发展上缺乏新意,只是一味的模仿性传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

三、永城大铙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在这种文化体制下更好地发展传统曲艺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传承这门稀有的艺术,探索一条适合永城大铙让其在科学管理下发展的路径,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建立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永城大铙作为传承上百年的传统优秀曲艺剧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演风格在豫东大地上焕发着独特生机与活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种文化体制的发展,永城大铙如果保持自己一成不变的管理风格,必定会在传承的道路上陷入困境。要保证艺术市场的平稳运行,增强永城大铙作为稀有曲种的传播力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就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只有完善文化市场机制,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拓宽领域,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广泛地开展起来,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真正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和求知的愿望,满足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4]

政策上,政府应给予较大的优待,加强大铙艺术市场的政府扶持力度,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对于大铙艺术市场上存在的管理缺失现象,应提供专家咨询、培训、指导等,积极地派遣专家团,学习其他曲艺剧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以达到规范和发展的目的。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运用具有直接、快速和强制性特点的行政命令、指标、规章制度及条例,解决永城大铙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经济方面,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采取战略性、宏观性和指导性的经济策略,合理地制定文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3]对于永城大铙这种具有传统艺术价值,但处于市场发展水平急剧下降的艺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拓展大铙艺术的市场发展空间,并通过价格的调节,给永城大铙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通过设立相关的奖项,对于有利于大铙艺术传播的人和企业单位,采取鼓励措施,以达到发展和传承的目的。

传播方面,通过与当地的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沟通合作,给广大的受众以直接、快速的学习、发展和传承意识;与当地的教育部门合作将永城大铙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让传统的曲艺艺术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与各新闻出版单位合作,为曲艺艺术的理论化传承做好铺垫。通过舆论手段对于优秀的大铙艺术作品,采取支持、奖励和舆论宣传。

(二)走文化事业管理道路

文化事业管理是人们在管理文化艺术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的活动。广义的文化事业管理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狭义的文化事业管理则指企事业文化单位对具体文化活动的微观管理。[5]“永城大铙” 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单单的局限于小剧场的发展,难以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及更多的文化效益,所以我们要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才能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纵观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涉及的领域较多,如电影业、广播电视业、歌唱、戏曲等。作为传统优秀曲艺剧种的“永城大铙”要想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规模,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必不可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大都与政府及有关的行政部门有很大的关联。大都带有较强的公益和服务的性质,这对于文化产业前期的发展能够带来较好的文化宣传效益,为更好的传承,提供受众基础。

政府应建立相关的曲艺文化管理或分管戏曲的部门,为永城大铙的发展提供制度体制的支持,定期组织相关的演艺团体以及相关的文化传承人进行演艺、普及教育。设立专门的曲艺研究协会或演艺单位,虽然说现在为了适应永城曲艺发展设立了永城市曲艺家协会,也有相关的曲艺传承人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但由于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仍然没有摆脱以往百家齐放的状态,发展较完善的曲艺剧种仍占据着主要市场,对于市场占有薄弱的永城大铙来说,仍是远水难解近渴。

政府以及相关高校组织建立永城大铙传承与发展的传习所,并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及旅游资源相结合,在发展经济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同时,带动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必要。虽然现在永城大铙传承人王玉玺为此建了相关的曲艺大观园,但是大部分时间段表演曲目以其他大家所熟知的曲艺 (柳琴戏、大鼓书)为主,对于永城大铙的传承推动作用微乎其微。这也是永城大铙长期面临后继无人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尝试加快宣传和曲艺的推广教育力度,努力带动永城大铙由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向推动经济的文化产业模式转变。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光靠政府的扶持是不现实的,大部分年轻一代,因为看不到传承与推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愿加入到传承的行列,这也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已经经历和面对过的问题。所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走文化事业产业化的道路,能够有力促进曲艺传承的良性发展。

(三)实现文化产业化管理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不够充分,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且文化市场的发展缺乏科学性。当下,文化的产业化、经济化是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利益,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施文化管理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对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综合性、规模性开发,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扩大文化企事业的数量和规模,加快专门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促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6]所以对于永城大铙来说,充分发掘其存在的文化艺术潜力以及市场价值,满足广大群众的广泛需求,建立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尤为重要。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对于永城大铙艺人来说,他们所拥有的大铙技艺,足够他们对大铙的演艺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但是要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却有着较大的差距。大铙艺人大都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程度普遍都较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只能靠口耳相传,难以保持曲种的原汁原味,以及唱段的完整性,给大铙的传承工作带来极大地麻烦,也给大铙作品的创新带来很大的瓶颈。因此政府和广大的大铙艺术传承者,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形成系统化的曲艺传承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吸纳音乐和戏曲方面的人才,同时引入曲艺剧种传承机制,让永城大铙走进社会走进高校,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旅游产业与戏曲传承的紧密结合。永城市汉兴之地的独特地理优势,加上永城市芒砀山5A级景区的发展,使得永城大铙可以与现代旅游者的审美相结合,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戏曲艺术转化为文化艺术产业,这不仅有力于永城大铙的传承,也为永城旅游业的发展拓宽渠道。戏曲传统文化产品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变,使得地方戏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将失去发展的生命力。”[7]永城大铙要寻求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在本体上创新,借助当今网络以及高科技技术,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品位,永城大铙可以尝试在保持其原有传统本质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功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将传统曲艺唱段进行大段创新,改变以往的舞台模式,结合先进的灯光舞美等元素,打造新颖的传统曲艺产品,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自觉地喜欢上这门传统的艺术,继而传承这门艺术。其次,在销售渠道上创新,打破原有大铙艺术只在田间地头、集会场所演出的形式,充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势相结合,利用大型文化展演、大型面粉展销会、黑色经济商业化洽谈、文化旅游、承办重大赛事等契机,将曲艺产品进行大胆的改编创作,深入挖掘大铙艺术潜在的文化价值,拓宽大铙艺术的销售渠道,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永城大铙作为较为优秀的永城曲艺剧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使其能够更为长久的屹立于豫东大地上,光靠曲艺艺人传统方式的传承已经难以很好地实现,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管理机制,才能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的发展潮流。所以要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体制,推动曲艺市场制度的完善,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才能促进区域文化的稳步向前发展。还要积极推动永城大铙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准公益性事业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群众,只有群众接受了文化,熟悉了这门艺术,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及保护,才能为创造更大的市场做准备。有了事业发展创造的资源以及人才输入,永城大铙便可以向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产业转型。这对带动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曲艺的传承、保护等都会有较大的益处。这样永城大铙在面对今天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局面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

猜你喜欢
永城曲艺艺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河南永城: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粮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落户永城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