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城固县宝山寺明代诗碑作者考

2020-01-07 08:58□刘
华夏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固县宝山汉中

□刘 乐

宝山既到莫空回,谚语相传有自来。
兰若蕙香名刹古,杨黄柳翠起谁栽?
木龙脱柱颓轮藏,水鹳巢松傍井台。
为问三元读书处,桂云都是此中培。

这首七律诗出自陕南城固县宝山寺的一通刻于明代的诗碑上,该寺位于县城东北十里的宝山顶。碑上诗题为“夏日同城固三进士及熊令登宝山”。诗人通过曾经充满神奇传说的名刹殿宇呈现出的破败荒凉景象,与不知何人所栽杨黄柳翠的无限生机的对比描写发出感叹;进而对三位学子坚守在此寂寞之所苦读,终圆科举蟾宫折桂之梦进行赞扬;最后点出了红尘热闹不是读书处,为学之道乃寂寞之道的真理。诗碑坐落在品字形台基上,硕大完好,字迹清晰,其行书浑圆老成,龙蛇洒脱,数百年来屹立寺中,堪称宝山一宝。然而令人缺憾的是,该诗的作者一直是个谜,尚未破解。清代城固本籍士人卢致泰《登宝山记》中仅说:寺“院中石碑为故明万历(应是隆庆)子夏山人诗刻”。王本元、王素芬编注的《历代名人吟汉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录入这首诗,但将子夏山人注释为:“明代方士,生平不详”。城固文史专家唐楷鉴先生在《宝山寺明朝诗碑》(《汉江作文报》2005年4月15日)一文中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士,他同本县三位进士和县令同游宝山而作”。2017年1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城固艺文志·古代卷》收录此诗,对“子夏山人”也是避而不注。笔者细审古诗碑,其诗落款为“隆庆戊辰四月吉子夏山人书”,表明诗创作于明代隆庆戊辰四月,即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四月,作者是子夏山人。那么子夏山人是谁?值得深入探究。笔者经多方考证确认,子夏山人,乃是明代山西汾州人,时任陕西布政司分守关南道参议的王文翰之名号,宝山寺明代诗碑作者即王文翰。

一、子夏山人是作者名号,且非汉中本籍人士。看到子夏山人,笔者自然联想到明嘉靖《城固县志》的编纂者本县人胡琏,其名号南谷山人,因其居县城南南沙河出巴山谷口旁而得名。明朝人好起某某山人名号,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多有此名号。如明代翰林学士张以宁,家在翠屏山下,因号翠屏山人;明代诗人戴良,世居金华九灵山麓,因号九灵山人;明代山水墨竹画家王绂,祖籍九龙山中,因号九龙山人。据此,笔者查阅了城固及汉中范围其他各县的山名,但都没有以子夏命名的山,说明子夏山人非汉中本籍人士。

二、子夏山人乃王文翰。基于上述判断,笔者扩大范围查证,终于揭开子夏山人的神秘面纱:子夏山人乃是明代山西汾州人,“喜游历,好诗书”的官吏王文翰之名号,诗作者即王文翰。其一,据《山西通志》记载,王文翰,字西瀛,山西汾州人。因明代汾州境内有子夏山(源于孔子高徒子夏隐居于此而得名),故称子夏山人。王文翰入仕任职期间,除暴安良,为民谋利,有政声,好书法,任山东寿光县令时,由其在官衙内所书立的“指南”碑至今犹在。其学识渊博,著有《尚古类氏集》十二卷存世。其二,据由王文翰撰文刻立于明隆庆四年(1570)的《饶侯恵政碑》和《陕西通志》、《兴安州志》等记载,王文翰在隆庆元年(1567)至隆庆四年(1570),曾担任过陕西布政司分守关南道参议一职。城固隶属其管辖,他在其辖区留有诗书之迹,实属正常。王文翰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寿光县令,三年后迁升冀州知州,隆庆元年(1567)调任陕西布政司分守关南道参议,隆庆五年(1571)调任山东莱州府佥事。陕西布政司分守关南道使,是明初所置的省与州府之间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为省布政使的佐官,设有参政、参议之职,时称参政为大参,参议为少参。分理该道行政事务,兼管钱谷等事。陕西布政司分守关南道官署初置商州,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移置金州(今安康),管辖商雒(今商洛)、兴安(今安康)、汉中各州府县。从诗碑落款时间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可断,该诗是王文翰担任陕西分守关南道参议的第二年四月初夏,来城固登宝山寺时所写,刻诗立碑为城固县令所为。

三、王文翰来城固的原因。查史料方知,王文翰是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授命平定发生在其辖区的何勉农民起义而来城固的。据紫阳县人、官居明廷兵部侍郎的刘四科于万历三年(1575年)所撰立的《干沟平贼碑记》记载,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客居西乡县星子山(今镇巴县境内)的蜀人何勉,率众千余人起义,结寨于紫阳县西部边境干沟。起义军日渐强大,据险出击攻打官军营寨,杀死了汉中府通判朱明冠。明廷会调郧、襄、川、陕、汉、羌各屯兵三千余围剿镇压,但屡为何勉所败。第二年年初,明廷增派关南少参(即分守关南道参议)王文翰驻紫阳指挥,奉遣金州诸屯千夫长刘时春,百夫长谢朝元、鲁卿诸军,结果仍围剿失败。百夫长鲁卿(字欢山)阵亡(《明诰封武略将军鲁公欢山墓志铭》),巡检王鸾被杀(《明实录类纂》)。王文翰又求援三边总督遣将,再调汉中边军支援。七月,何勉被汉中兵备副使王达(字斯进)的火炮击中头部而亡。嘉靖、隆庆年间“诗坛七子”之首的布衣诗人谢榛所写的《闻汉中兵宪(兵备副使)王斯进讨贼有功寄赠》一诗也有所反映。诗云:“星子山头杀气生,可怜蜀盗废春耕。皇天何意干戈忧,人日多寒军旅行。檄出汉中鸦作阵,角吹岭上马嘶声。谁知缓急兵家术,八月铙歌返旆旌”(《谢榛全集》,齐鲁书社2000年)。王文翰本人所写平定何勉农民起义过程的《述征绝句循韵三十首》(《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年)之一,亦述道:“乾坤有意付桑蓬,弹压雄藩旧发蒙;分陕汉南平草寇,紫阳高处诘元戎。”所以,登览城固宝山赋诗,是王文翰赴汉中调遣官兵,部署围剿何勉起义期间的插曲,他之所以让城固县令和三进士陪同,以示其是剿贼期间的临按察政之举,非游山玩水。王文翰选择以子夏山人名义书写这首诗,而不直写其名,应和所写内容仅与古刹科举文化有关,署上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号子夏山人亦在情理之中。

四、对涉及王文翰其他信息的考证。一是王文翰登览道教圣地城固斗山题诗之事。据《城固县志资料集锦之斗山》一文说:“山上原有奉真观殿宇数十间,系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建,当时为城固有名道观。隆庆戊辰夏,子夏山人诗碑文:‘揽胜为登北斗山,万松小径夹云间。茯苓岁浅无儿出,打麦场空但鸟恋。一望水村连绮陌,八方剑气矗清班。琳宫妙处寻碑读,谁道仙人不可攀?。’”由此可见王文翰登临宝山后还去了斗山,所写《夏日登斗山》诗就是明证。诗碑原立于斗山奉真宫,今碑石已佚,只留下作者子夏山人及诗文传世。二是陪同王文翰的城固熊县令及三位进士情况。查城固县志,明隆庆元年(1567年)至二年(1568年)间,在任城固县令共两人,其中之一即熊谠。由此可知陪同时任陕西分守关南道参议王文翰的熊令即熊谠,其为湖广麻城人,举人出身,隆庆二年(1568)任城固县令。清嘉庆《汉中府志》记载其政绩为:“均税粮,致民殷富,奉檄征寇,民获宁息”。看来县令熊谠也是奉王文翰之令参加了镇压何勉农民起义的。城固三进士,查相关进士资料,明隆庆元年(1567)至二年(1568)记载缺失,仅知这三位进士曾在宝山寺读过书,先中举人后擢进士。三是王文翰在略阳县的题诗史实。清嘉庆《汉中府志·艺文志》卷三十诗中,收录了这首七律诗,署名王文翰,诗题为《按临略阳,睹略民艰苦作》,诗云:“县外高山四面围,岚光蔚蔚掩朝辉。白龙夜渡江城没,紫燕春来社主非。沙井淘金民愈困,硗田渍水稻难肥。道旁多少呼爷者,都告蠲租复业归。”按临,巡视的意思。“硗田渍水”即冷渗田,“蠲租”即除去赋税。根据作者诗题所示,诗是时任关南道副使的王文翰到汉中略阳县巡视时,目睹民生之艰而作的。再从诗句中“紫燕春来”可知巡视是在春三月,具体年份应是平定何勉农民起义之后的隆庆三年(1569年)或四年(1570年)春。王文翰通过体察民情,敢于据实用诗道出略阳山区“沙井淘金民愈困,硗田渍水稻难肥”的真正原因是赋税太重,以及山民们向其反映只有减免赋税才能复兴百业的呼吁。从这一点讲,王文翰不失为一位还能倾听民间疾苦的封建官吏。199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略阳县志·艺文志》中,将这首诗的作者误注为山西绛州人,明万历年间任枣阳知县的王之翰。一字之差,张冠李戴,故予以纠正。

猜你喜欢
城固县宝山汉中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汉中石门十三品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城固县发展林下天麻之浅见
城固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建议
城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城固县北部秦岭山区中药资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