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及思考*

2020-01-09 00:21
图书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旅图书馆融合

查 炜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济南 250002)

1 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文化旅游开始在国际旅游市场兴起,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进入21 世纪,文化旅游受到国内大众的青睐,带动并促进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7%的旅游活动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正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1],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深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加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更好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在文旅融合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考察公共图书馆与“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之间融合发展的典型实践案例,对图书馆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坚守文化责任,拓宽发展空间,提出了对策建议。

2 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相关研究

国内图书馆界从1985 年起就开始对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图书馆旅游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宋玉真(2003)[2]等认为,作为文化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在旅游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在深化文化旅游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傅宝华(2010)[3]认为,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应为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支持。②图书馆旅游功能。王世伟(1995)[4]从旅游要素、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旅游功能,提出了实现图书馆旅游功能的路径和建议。唐峰陵、黄付艳(2010)[5]从休闲理论入手,阐述了图书馆旅游休闲功能内涵,提出了发挥图书馆旅游休闲功能的构想。③图书馆旅游信息服务。王新利(2004)[6]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和建设旅游文化的思路对策。黄雁湘(2009)[7]从加强优秀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旅游信息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④图书馆旅游资源数字化。尹美菊(2008)[8]研究了馆藏旅游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思路及要求,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数据存储提出了技术规范要求。郑红京(2015)[9]分析了旅游信息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用户需求趋势,提出了图书馆旅游信息数字化建设与利用的方式方法。⑤图书馆文旅融合。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太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王世伟(2019)[10]梳理了国内外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国内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从三个维度论述了开展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相关问题。鄢莹(2019)[11]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部分实践案例的经验和价值,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路对策。金龙(2019)[12]分析了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游的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从总体来看,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差距[13]。

3 图书馆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发展实践

国家旅游局在90 年代初期,根据国内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旅游六要素,即“行、游、住、食、购、娱”。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旅游要素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六要素的排列顺序、名称内容等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学界对旅游要素还没有公认的定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六要素构成了旅游的基础[14]。多年来,图书馆围绕旅游六要素开展了相互融合发展的实践,为图书馆文旅融合提供了许多成功案例和经验。

“行”——自1981 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建成世界上第一家地铁图书馆——梅特米基尔图书馆后,日本、美国、韩国等也陆续建起了地铁图书馆。随着我国地铁和轨道交通的普及,一些较大型的城市如上海、武汉、南京等也开始出现地铁图书馆。

2015 年,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合作建立了“M 地铁·图书馆”。该图书馆通过建立站内图书馆、图书专列、主题车站和图书漂流等形式,推荐优秀经典图书,方便公众利用出行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图书馆还提供电子图书在线免费阅读服务,乘客只需通过扫描车站内、车厢内的二维码就可以免费在线阅读国家图书馆提供的5 万余册图书和300 余种期刊。2016 年8 月,中国国家图书馆“M地铁·图书馆”项目荣获国际图联颁发的“国际图书馆营销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图书馆实施富于创意并注重应用效果的营销项目或推广活动[15]。在2019 年4 月23 日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共同举办了以“人无再少·书可重读”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通过线上向公众征集主题读书清单、分享阅读体会及阅读故事,线下陆续在京港地铁所辖线路的灯箱、梯牌、部分列车车厢以及北京大学东门地铁站备用房等地铁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乘客回顾经典读物,重拾经典著作的文字魅力。目前,“M 地铁·图书馆”已开展了11 期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20 余万人次的阅读[16]。图书馆将阅读推广活动融入地铁环境中,宣传和展示了图书馆的优秀文化资源,为乘客打造了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出行线路和阅读空间。

“游”——图书馆不仅保存着与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有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其颇具特色的外观建筑、内部环境和历史渊源也往往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闻名世界的文化旅游景点就包含有国外一些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和国内许多文化价值颇高的古代藏书楼。

近年来,一些特色图书馆成为了新的文化旅游地标。如2017 年,北京有关部门向公众推出了十大特色图书馆,上海市旅游部门也向游客推荐了九家不同风格的特色图书馆[17],国家图书馆和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7 年落成的国家图书馆曾被评为20 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首,以其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和宏伟的建筑、优雅的环境、独特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游客[18]。2017 年10 月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现代建筑理念和科技方法,通过“书山有路”“文化天地”“知识海洋”“滨海之眼”等独特设计,创造了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学习空间,迅速登上了网络热搜,成为新一代“网红打卡点”。其开馆不到两个月,便接待读者达40.56 余万人次,3 万多人办理读者证,借出图书共计153 800 册[19]。2018年9 月,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荣登美国时代周刊“2018 年最值得去的100 个地方”榜首[20]。作为文化旅游新地标的图书馆不仅增添了城市旅游的文化品位,还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住”——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许多设计精美、独具特色的民宿,成为许多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图书馆将阅读服务与民宿结合起来,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空间,发挥了文化服务在城市旅游、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重庆市渝中区的文创产业园民宿多、分布广,客源以本地年轻人以及外地游客为主。为提升园区文化品位,扩大阅读群体,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与城市精品民宿“米民宿”合作,在民宿内建立了“24 小时城市书房”。书房根据游客特点,摆放了以社科类为主的图书3 000 余册,并提供24 小时开架借阅、网络服务和自助服务等,书房还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受到了游客和读者的欢迎[21]。在乡村民宿兴起的当下,浙江图书馆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大山深处建立了一批民宿特色分馆,将书香与美好的休闲生活、田园风光结合在一起。近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等组织主办的“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浙江现象研讨会”在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举行,浙江省部分市、区图书馆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专家对浙江省的“图书馆+民宿”文旅融合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认为“浙江馆镇合作,亮点突出,惠民惠客,多方兼顾,书屋和民宿的结合,改善了相对单一的旅游状态,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22]。

“食”——图书馆积极与餐饮业开展跨界合作,将文化资源与商业服务联合起来,让顾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享受阅读的快乐,为城市营造了爱读书、好读书的文化氛围,构建了文明、和谐的都市旅游环境。

2014 年, 江阴市图书馆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公共图书馆+咖啡馆”的合作模式,开创了“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江阴市图书馆根据咖啡馆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中外名著、小说诗歌、历史演义、名人传记、健康养生等多类别图书3 000 余册,市民和游客可在店内免费阅读图书,并可通过市民卡、市图书馆借书证在店内办理借阅手续,实现与总馆通借通还。此外,咖啡馆还提供免费Wifi,读者可以上网查询江阴市数字图书馆馆藏图书,在店内预约新书。目前“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已有包括咖啡馆、茶社在内的九家加盟分馆,各分馆还不定期举办各种阅读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3]。2017 年8 月,“浙江图书馆肯德基24 小时分馆”正式开馆,这是浙江图书馆首个24 小时开放的自助分馆。该分馆有藏书2 200 余册,为满足家长和儿童读者的借阅需求,馆内还配有大量中外优秀绘本、少儿读物以及亲子教育类图书,分馆还通过支付宝线上办证、自助机自助借阅,与总馆及其他分馆“通借通还”等措施,共享浙江图书馆文献资源,目前,浙江图书馆已与肯德基联合建起了两家分馆[24]。

“购”——图书馆文创商店通常被称作是图书馆的“最后一个阅览室”[25],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富有书香气息的图书馆文创产品既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又有收藏意义、纪念意义,能够引起游客关注,产生购买欲望,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2016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随后国家图书馆等7 家图书馆被确定为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7 年9 月12 日,“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在北京成立,这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速提升图书馆文创研发水平,开创图书馆文创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联盟成立仅半年多时间,就有近30 家成员馆经历了文创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54%的成员馆建立了专职文创机构。2018 年5 月在河北廊坊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多家图书馆展示了500 多种文创产品。现在联盟成员已达116 家,年接待读者达1.5亿以上人次。目前,国家图书馆依托恢宏的馆藏资源、强大的研发力量、丰富的文创产品和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引领了图书馆界文创产品的开发,2018 年共有270 多种文创产品在国图文创商店“上线”,经营收入达5 900 多万元。实物文创产品种类总数达到近700 种,数字产品有12 种[26]。

“娱”——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不仅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为公众学习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场所,还通过在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使之成为大众了解历史民俗文化、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的首选地之一。

近年来,上海图书馆抓住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契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服务和娱乐活动,如在馆内设置专门的旅游书架和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读者旅游沙龙活动,交流旅游信息,分享旅游经历[27],还推出了“美丽中国摄影艺术西部篇”“中国四大名园”等精品旅游摄影展,向公众推介、宣传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上海图书馆还在不同国家举办数百场巡回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目前,上海图书馆的“上图展览”已成为知名的图书馆文化品牌[28]。为让市民和游客充分享受文化大餐,感受美好生活,湖北省图书馆在2019 年春节期间举办了“迎春书画展”、新春影视观摩、爱心捐书、“金猪纳福”VR 体验等十余项丰富的文化活动,有2.46 万名读者和游客共享了内容充实和富有趣味的“文化新年”[29]。2019 年元宵节期间,宁波图书馆策划的“宁波老味道”展览在浙江图书馆展出。展览通过传统菜肴、小吃美食和猜灯谜、做汤圆的体验活动,体现当地生活气息,宣传地域民俗文化,吸引公众前往[30]。

4 图书馆文旅融合面临的挑战

2019 年1 月12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8 年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继续走高,在文化旅游的意愿支出上,受访者愿意每年在文化旅游领域支出3 000 元以上的占比超过50%,但意愿支出与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文化旅游有很大发展空间[31]。从图书馆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早已对图书馆文旅融合内容、形式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初步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伴随着旅游市场和文旅融合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推进,会有更多的机构和组织陆续加入进来,文旅融合模式、文旅融合产品和文旅融合内容将向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这给图书馆文旅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为公众提供阅读学习、获取知识、文化休闲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趋势下,如何保持服务初心,坚守文化担当,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是图书馆人需要认真研究的时代命题。

5 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文化担当

5.1 明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责任担当

文旅融合是在文化和旅游各自良好发展基础上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目的是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文明成果集散地的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趋势下,要时刻牢记服务使命,坚守文化担当,在保证社会公益性,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拓宽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文化事业是牢固民族发展根基的事业,不可急功近利。图书馆文旅融合并非意味着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可以随意与旅游融合,当发展时机不成熟或与公益服务相矛盾的时候,图书馆宁可放慢或放弃融合速度或项目,切不可为了“融合”损害公众利益和图书馆形象,影响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各方因素,扎实推进图书馆文旅融合进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的共赢。

5.2 完善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都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制度措施来管理、规范和指导实践活动。国家和政府是推动、指导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所以,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职能更为完善的监管机制,为图书馆文旅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应结合本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文旅融合规划,统筹整合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可选择一两个带动能力强的图书馆文旅融合项目作为试点,重点扶持,培育图书馆文旅融合典型,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效果,推动本地区的图书馆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5.3 探索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首先,加强图书馆文旅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图书馆要了解和掌握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和趋势,围绕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加大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夯实图书馆文旅融合理论基础,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创新多元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图书馆要通过深度挖掘馆藏旅游文化资源,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旅游活动中,积极创造多种形式、多种模式的文旅融合,打造图书馆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和培养公众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提高公众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素养。最后,提升图书馆服务营销和推广能力。随着市场细分、差异化服务竞争的日益加剧,服务营销和推广在图书馆文旅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了解文化旅游资讯的重要渠道。图书馆要重视官方微博、微信、APP 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应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宣传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动态,推介图书馆文旅融合项目,并通过用户点击率、反馈信息等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旅融合形态。

5.4 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既体现在读者服务工作过程中,也体现在产品研发、服务销售和市场推广等方面。一方面,图书馆应加强对文旅融合从业人员的培养,通过文化培训、文化体验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鉴别、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之风的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文旅融合从业人员也要时刻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用充满文化气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产品感染游客、吸引游客、打动游客,引导游客走进绚丽的文化世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猜你喜欢
文旅图书馆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