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供应链理论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20-01-09 07:10敬慧颖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企供应链深度

敬慧颖

(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31)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培养模式。但从校企合作现状来看,仍存在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时效性较差等问题。如何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

一、人才供应链

从某种角度而言,高职院校也是一个生产组织,和企业一样存在着“供”、“产”、“销”几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环节,学生就是其产品,“供”方面即招生工作,“产”方面即教学管理工作,“销”方面即学生就业工作。与生产企业的产品供应链的形成相类似,高职院校人才的“供”、“产”、“销”过程即构成了相应的人才供应链。

人才供应链是指以人才输入为起始节点,经过人才培养各环节,以人才输出为终端节点,通过网络节点上下联系、有机结合、协同管理、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人才输入机构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中,人才使用机构主要指企业,人才供应链的“供”、“产”、“销”过程则成为核心环节。和企业供应链相比,人才供应链具有“产品”的特殊性、“生产”的长期性、“产销”的跨界性、节点衔接的交错性四大特点。

二、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深度融合的涵义

在人才供应链中,除了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政府也都起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各个角色认清自己的定位,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指的是作为人才供给的高职院校应以顾客为导向,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技术需求和业务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育人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实习就业等,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明确双方职责与分工,合理分担人才培养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对高职院校来说,既能确保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就业率,又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减少了毕业生刚入职时的不适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供应。

(二)传统校企合作与校企深度融合的比较分析

1.两者在广度上不同。传统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企业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合办“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校企合作实效较低、持久性较差,学生流失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的深度融合则贯穿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到开展教学,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从职业规划到实习就业等方面企业都全程参与,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此外,校企双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有效规避了学生的违约行为,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2.两者在深度上不同。传统的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的主体地位不同,主要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企业人才多采用兼职教师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而学校教师在企业中的身份多为实习人员,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人员流动性较差。

校企深度融合的目标是追求多元化办学主体、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人才流动。在各参与方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在建立共赢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基础上,以共同育人、共同受益为合作原则,合作共建人才供应链信息和技术知识平台,使得各参与方能够共享多元化的知识,保障各方的利益在知识的流动中得到体现。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校企深度融合,以企业人才发展规划为目标,通过对在校学生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真正实现人才供应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下面主要探讨基于人才供应链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

(一)师资融合维度

在产品供应链中,加工者的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每个核心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同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加工者”的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加工者”不仅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作为“原材料”“加工”到“产成品”上,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将价值观、言谈举止、气质精神、处世态度、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作为辅助产品也“加工”到“产成品”上。因此,作为“加工者”的教师是实现人才供应链核心环节价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学校作为人才供应链上的核心节点,而且企业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突出体现,为此,校企合作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则成为校企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共建实训中心、指导学生竞赛和毕业设计。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采取互兼互聘的方式,校方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课程教学,企业方邀请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培训,深化交流、互帮互助。此外,校企双方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不仅对专任教师开展专项培训,还组织部分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文化融合维度

校企文化融合是深层次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关系。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学校文化,都是素质文化,一般体现为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行为规范等要素。校企深度融合,就需要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并逐渐引进企业文化,不断将职业教育、人文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规则文化教育、行为文化教育和环境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和教育教学密切融合,将企业文化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和学生专业理论及基础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和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紧密结合,和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实现“无缝衔接”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无形地影响着企业的文化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动力。因此,引进企业文化,丰富与发展学校文化,深层次的实现校企融合,不只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尝试与操作。现实中更需要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训硬件建设、社会实践的成本投入、学生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密切配合。

(三)管理融合维度

为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应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育人、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导师教学、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而且校企双方要长期密切合作,实现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育人。为了既满足学校的招生需求又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建立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招工录用一体化制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将学生学习内容和企业产品相融合、学生实践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融合。

校企双方要逐步完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授课的双导师机制,注重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了保证融合效果,不仅让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而且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制订教学管理方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双向流动、双向沟通,并在沟通和交流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校企融合的双导师机制下,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其相应的职业技术技能。对达到考核要求的毕业生,学校不仅发放学历证书,还同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满足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

(四)知识融合维度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供应链中,企业和高职院校不仅是知识的提供者,也可以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并通过供应链上的人才流动将两者连接起来。职业院校侧重提供理论知识,企业则侧重提供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人才供应链的各参与方的合作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人才供应链的运作效果,校企融合通过整合人才供应链中不同主体节点间的核心知识和优势资源,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和企业生产实践优势相融合,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各参与方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被人才所消化吸收,再经过整理和转化过程,最后在应用中实现创新。校企之间的这种知识流动是以知识内化为基础的知识再创造过程,有效促进了学校和企业自身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

校企之间的这种知识深度融合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师资等方面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原有组织界限,实现了资源跨组织的双向流动,实现了知识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和人才输送各环节的常态化互动交流,有效克服了在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知识流动不稳定问题。

为了确保校企深度融合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学校和企业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具体条件,针对自身需要寻求相适合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差距,最终结合实际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中有效的发展校企深度融合之路。

猜你喜欢
校企供应链深度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