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实践路径

2020-01-09 10:10易永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思想

易永平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将手机这一新媒体的应用,作为一个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既要客观、全面认识手机在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及优势和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更要采取科学的策略、路径,将手机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提高思政工作成效。

1 手机在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手机在当前的作用和功能已经远远不止于打电话、发短信,其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媒体终端平台,可以直接接入互联网,具有非常强的信息化能力,而且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不论是学习、工作、购物、休闲或是获取实时资讯,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实现。就大学生思政工作来说,手机的应用可以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形式,使之更加的新颖和灵活,并深深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主观需求,让思想工作对大学生更加具有新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得到大学生的主观支持、认同与配合。

第二,大学生思政工作大众化、生活化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不能脱离了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因为他们才是思政工作的绝对主体,一旦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使得思政工作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起不到任何的实际作用效果。而当前大学生的很多实际生活都反应在手机上,在手机上他们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的表达,因此以手机作为思政工作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达到大众化、生活化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效果。

第三,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建党、建国以及当前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都是构筑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以其为最基本的核心和基石。但是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国内外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逐渐降低,其潜在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可能扰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复兴的正确路线,应当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大学生思政工作当中,通过手机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的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让学生认真的听取、学习、牢记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他们自身的政治信仰。

2 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刘新庚教授指出:“手机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性与思政学科的学理性高度耦合,手机的双向便捷和即时快速,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和时效性高度契合,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们的人文需求和心理基础高度吻合”,因此信息时代开展大学生手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顺时而动的独特优势。

第一,能开辟常态化、开放化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局面。手机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少是人手一部,因此不再需要建设基础硬件平台。只要学生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拟定更加密集和有计划的思政工作规划,但又不会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任何压力,轻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再者是手机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互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可以自由的查询资料、发表个人意见、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更能激发出他们在思政工作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能开阔大学生的思维、拓展大学生的认知。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固定”学生的思想,而是要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辨别好坏、善恶、美丑,具有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在思政工作当中,就应当让学生见识更多、了解更多,帮助他们去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显然,通过手机对学生开展思政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透过互联网在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便能形成更加开阔的思维、眼界,今后不至于被错误的现象和意识形态所影响。

第三,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认同。手机的交互性,增强了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是两者建构价值认同的基础与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会从知识层面一直深入到心灵交流,理性思辨,逐步达到在情感互通、互融,拓展到主客体间的价值认同、价值追求。

但凡事有利皆有弊,手机应用于当前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对之具有客观的认识,将有助于规避相关问题。如手机开放性的特点,虽然能够突出学生在思政工作当中的主体地位,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但其同时也弱化了教育主体——教师的作用,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思想意识形态进入校园,而且可能在短时间内蔓延,降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承载力;再者是手机思政工作方式、方法的革新,会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功能以及教师的作用,然后不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是教师,在大学生思政工作当中都是不容或缺;最后是在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资讯下,尤其是在国外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学生不容易形成文化自信,可能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以上都加大了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难度,需要注意应对。

3 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实践路径

3.1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不可否认,手机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如何使用这一平台,才真正决定着思政工作的成效。实践中,首先是应当借助手机的优势,强化思政工作的实效性,直接来说就是要使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全面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凸显出学生在思政工作当中的主体性,使思政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例如,可以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就业或者时代热点作为一个手机思政工作主题,通过手机平台,为学生分析未来的社会就业形势、趋势,并根据学生的个人专业、兴趣爱好等,为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向其推送各个行业、领域当中的职业规划方法,引导其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个人目标。

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手机思政工作的宏观导向

在大学生手机思政工作当中,应当以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宏观导向,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手机思政教育。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着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建设。因为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等知识分子”,紧紧关系着社会、国家乃至民族的建设、发展,只有他们能够深入领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的整体建设发展才能有力推进,并且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影响效应,提升我国社会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与践行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教育来说,在手机思政工作当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各类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按照“爱国”的教育主题进行编辑之后,再推送给学生,通过手机引导学生从历史、民族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的认识我国,如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民族苦难,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对国家的热爱情怀,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什么,这样的爱国精神才有根基,才能经得住考验,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开放、外来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动摇。

3.3 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力度

在手机思政工作当中,一定要通过手机的优势,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力度,这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例如,马克思主义教育实际包括的内容众多,涉及个人、社会、政治、宗教、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体系健全而完整,但又过于的理论化,容易让大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而借助于手机媒体,教师则可以通过更加直观、形象和趣味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深入的领会其价值、含义,将其作为自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基本指导,巩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根基。

3.4 合理应用第三方平台、协调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节奏

为了将手机在大学生思政工作当中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在实践当中还需要合理的应用各类第三方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等。如教师可以组建思政学习群组,将所有的学生加入进来,方便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讨。或是可以开设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公众账号,为学生不定时推送各类及时的思政学习消息、资料。甚至可以拍摄抖音短视频,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宣传,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的目光,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思政学习中来。教师要注意协调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节奏,不能顾此失彼。如教师可以组织、策划各种主题的线下思政学习、讨论活动,并通过手机向学生发送活动信息,进而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相关信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自我。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当中,应当科学、合理的应用好手机这一新媒体平台,借助手机的功能和优势,创新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