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美工坊多彩人生》课程建设为例

2020-01-09 10:10莫志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技能

莫志慧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 546199)

1 背景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施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探索必然之路。大学生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延伸第一课堂教育链条,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课堂课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

2 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

2.1 融合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实践活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草率、课程教材有限等方面的弊端,容易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内涵和创新传统技艺,使得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专业拓展知识,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能力。

2.2 构建课程体系化,彰显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通过第二课堂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扭转了过去第二课堂松散、粗放的教育组织模式,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阐释色彩艺术,指导学生通过双手设计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使教育主体的联结得以固化,学生学习惯性得以强化。

2.3 革新教育服务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建设围绕大数据应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将由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联结。在第二课堂引入新媒体,制作微视频、微课,指引学生提升素质和技能,培养出适应此社会需求新型的人才。由于综合素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而第二课堂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得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3 第二课堂育人目标的实现与主要内容实施

3.1 项目实施的目标

在信息化背景下,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准确把握第二课堂课程的特性,强化技能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理论课程模块和技能实践模块的培育,把育人质量和育人资源的有效结合,构建教与学的师生联结点、育人与育才的课程生长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育人实践助推动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3.2 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3.2.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

加强第二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力求做到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的内在统一。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使第二课堂教育贯穿学生第一、第三课堂。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突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社会应用,量化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效果,形成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3.2.2 完善课程内容,革新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打造课程”。结合高校实践调研结果,课程可以分成基础、拓展和进阶三个方面:基础类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第一课堂知识供给形成互补,着重解决学生能力获取的问题;拓展类课程通过打造课程平台,形成规模相对小而集中、内容相对精深的课程,着重解决学生的能力锻炼问题;进阶类课程通过打通高校与社会联结渠道,助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着重解决学生的能力展示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推动课程体系整体升级。

4 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

4.1 项目实施的主要方法

通过市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紧跟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把控课程合理化和严谨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于强大的市场需要。

本项目研究项目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教学模式的开发系统的各项指标联系成为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最后落实到教学实践检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4.2 课程的实施过程

以《大美工坊 多彩人生》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为例,课程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拥有审美情怀和缔造美的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使青春更精彩,让美陪伴其一生。本课程在已有的多门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重组,全新打造一门跨学科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为多元化要求的人才培养供养,本项目于2020年获批2020年广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并开设建设。

4.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从美学带领学生进入美的世界感受美丽人生,分析和感受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阐释色彩艺术,让生活小细节多姿多彩;引入传统工艺制作,指导学生通过双手设计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创造美传承美;展现和介绍光影作品,让学生通过双眼观察身边的美,审美作品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感受魅力,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运用摄影摄像技能留住美丽瞬间;引入新媒体、微视频、微课,指引学生提升素质和技能,顺利融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课程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主要内容为理论讲授和技能演示,以项目式进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民族传统文化的转承融入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项目中,首先从理论模块“提升美智”中“郑板桥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现代艺术的尾声”;其次从技能实践模块“巧手如我中”中有“剪纸的步骤和方法”“中秋的灯笼”“色彩的小秘密”“编结艺术”微课内容等开始讲授和演示各种传统手工,创新创业贯穿课程的始终。

4.2.2 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

线下教学活动,以公益性讲座为理论讲授,社团(俱乐部)主题活动为实训。开通“大美工坊 多彩人生”微信订阅号和在线教学平台线上以专题式讲授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线下采用“工作坊”形式开展讲座传授分享知识。课程学习滚动进行,每学期为一期(包括寒暑假),每期举行学习者作品展播,推送优秀作品参加比赛,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展现自我的美。

教学组织:主讲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学生操练,师生互评。

4.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建设网络课程和公众号,按模块分专题发布教学任务和推送课程资源信息,线下讲座以演示、示范技能为主。采用案例分析法、演示操作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1)课程模块理论部分讲授方法,主要采用线上微课视频和线下实践混合式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在线上的教学的同时,利用线下教学的面对面优势,找时间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交流,扩大课程的影响范围。

(2)结合线下教学的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建立微信小程序、翻转课堂的线下交流的方式,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完善学习资源库和习题库,建立精品学习资源库。开通微信订阅号和在线教学平台,共享课程资源。完善和充实课件,进行网络共享和课程直播,提高课程的学习率。

(3)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各种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对小木作、剪纸等的制作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从传统的技法教学转向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心和眼睛观察世界并将其表现出来。

(4)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学生工作坊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描绘自我的出彩人生。

4.2.4 教学评价

(1)根据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包括线上预习的情况、课后实践情况、完成作业的质量以及线上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

(2)通过适时调整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互评,分组合作考核等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考核成绩更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

(3)通过每期教学后的实践成果的展示以及参加技能比赛等方式直接检验学习成果,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4.2.5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课程的开设,让各专业学生接受艺术熏陶,陶冶美的情操,弘扬传统文化。

(2)本课程以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手工动手的实践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3)“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课程始终,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增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开拓思路,形成创新意识。

(4)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探究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可以获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了对学生以技能训练走向创造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内容和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在原有开设的第一课堂课程的建设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识融通,不断推进扩大课程普及面。

(6)教学质量考核和学习过程监管策略仍然需深入探讨。

5 结语

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课堂、构建特色工作室的建构及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审美情怀和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传统文化艺术技能实践活动进第二课堂发挥育人作用提供参考意义。课程将扩大各专业教师和行家深度参与,汇聚多方力量,持续推进课程内容发展,公益搭建网络共享课程资源,民间艺术推广到校园,同样要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校园外有求知欲望的青年人聚集“云端”,也学习到“象牙塔内”的知识文化技能,构建一个和谐、共进的终身学习共同体,共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秣马厉兵强技能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