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新解

2020-01-16 08:47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矛盾政治

李 敏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思想政治过程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重要构成,也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与实效提升的重要变量。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研究,更多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也就由此被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尽管也有学者关注到思想政治教育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1]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2](p134)但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社会系统诸子系统相互作用,那么,这一实践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究竟是什么关系?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现实社会关系的需求而发生,并在现实社会关系处理中确认、发展自身属性,[3]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部的运动是否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实践关系?当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非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的施教过程,而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达成所构成的一组关系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也由此表现为相关活动与活动之间以及相关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实现所构成的一组关系性活动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揭示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前提。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人们通常认为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它是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促进人的精神和意识发展着手,进而促进人们更好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的流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4](p145)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般也包括教育准备阶段、信息交流阶段、理论内化阶段、外化应用阶段、反馈调控阶段五个环节。上述观点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关注了教育者、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目标,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活动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一观点尽管论述丰富,究其本质无非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过程吗?事实上,只要对上述观点做进一步剖析,我们就能发现潜藏其中的奥秘。上述定义首先指出教育者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开展活动,似乎教育者就是主体,教育者的准备阶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元点。但事实上教育者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源于他受到“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指令,于是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元点不在施教的准备阶段,而在“一定社会”发出“思想品德的要求”。随后,上述观点在“反馈调控”阶段指出“反馈”是“受教育者总是以各种方式对教育影响做出一定的反馈”,[4](p149)“调控”则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实施调整。这里“反馈”的主体是教育对象,“调控”的主体是教育者。但正如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元点在于“一定社会”提出思想品德要求,如此,教育者在施教之前还应存在一个过程,即是承接“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过程,由此可知,教育者在施教中充当的角色是上承“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下连教育对象,并以期达成“一定社会”与教育对象共同意识形态的中间力量。但共同的意识形态并非是指“上层和下层拥有完全等同的意识形态。它只是说,在上层与下层各自的思想意识之间,存在着足够的重叠区域,这使得这两个阶层之间的互相理解成为可能”。[5]换言之,要达成共同意识形态,就需要重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于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元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而言,“反馈”就不应仅仅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等的反馈,它还应包含教育者向“一定社会”的反馈;“调控”也不应仅仅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的调控,还应包含“一定社会”对思想品德要求的调控。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关系性活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此呈现两个层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系统中与诸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精准把握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确认社会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而这一前提的保障来自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系统并与社会诸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精心设计符合自身统治需求的思想政治体系并以期将其融入社会系统中,当统治阶级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实施、价值观教化等途径将其设计的思想政治体系具体化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时,便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抑或说,当统治阶级提出思想政治的教化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就开始了,曾如阿尔蒙德与鲍威尔指出:“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6](p199)欲完成思想政治的教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深入社会系统并与社会诸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至少面临两重任务,一是把握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体系在社会诸子系统中的具体化状况;另一则是在确认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掌握社会诸子系统对统治阶级思想政治体系的接受情况。在社会运行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体系作为“一”引领社会诸子系统的运行,但社会诸子系统总是在自身运行中产生新的思想理念,这些新的思想理念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究竟是同向同行,还是背向同行,或者根本是逆行,这是统治阶级需要关注或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系统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把握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以及社会系统对该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才能更好地施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保障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系统并与社会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准确设计教育内容、科学制定教育步骤、合理选择教育方法、客观应对社会环境等的前提性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施教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的施教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彰显,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的“教”,另一是受教育者的“学”,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交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的施教过程。就教育者的“教”而言,它主要表现为教育者通过重新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步骤,通过话语、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受教育者展开教育。教育者“教”的过程得以完成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要素,如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步骤的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运行规律的判断、对教育对象反馈的及时发现与调整等。在这一基础上,教育者还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向发出“思想政治”要求的主体反馈,因为这是达成教育对象与统治阶级形成共同意识形态的重要保障。就受教育者的“学”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在认同教育内容、接受教育方法、同意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对教育者的“教”的内化,这种内化表现为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认知、生成一定程度的情感、化成特定的信仰、彰显坚定的意志、养成正确的行为、固定特定的习惯、彰显正确的品德等不同层次的状态。当然,要达成教育对象“学”的最高阶段,需要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有效统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达成价值目标的直接作用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的交互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活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属性的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现实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实践属性、公共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属性的辩证统一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必须遵循的逻辑走向、内在要求与目标追求。[7]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形态的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不断将自身分化为“人的依赖”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物的依赖”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处于不同社会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呈现出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由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法理型思想政治教育、个人魅力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形态规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路径,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价值生产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施教环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部运动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实践过程。

二、以关系性活动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

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达成所构成的一组关系性活动、并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自身运动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考察也可循着这三个层面展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诸子系统的对立统一。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诸子系统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中,人们通常将社会系统分解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子系统,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诸子系统的矛盾便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等社会变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子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并非仅仅是“分而治之”,即仅仅是简单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等同样作为特殊的矛盾关系,而是要在普遍层面作为“一”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系统的矛盾而言,人们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治理方式与行政手段、命令、政策等“刚性”治理方式的对立统一。在这种理解中,人们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依附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系统的矛盾关系不仅是治理方式上“柔性”与“刚性”的矛盾,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思想政治”与制度实施、政策执行之间的矛盾。政治运作过程是社会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等核心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疏导思想观念等方式去影响、统摄、感召、动员民众,从而影响与作用政治生活与政治体系的运作。制度作为“稳定的、受珍重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8](p54)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9](p54)它主要通过规制个人选择的方式来塑造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公共政策是制度的具体化形态,是“政府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影响”“具有约束性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动指引”。[10](p4)公共政策通过较制度更具体的目标来规制民众的行为选择。从政治效果看,它通常要求社会意识形态教化、制度实施与公共政策执行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意识形态教化、制度实施与公共政策执行也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可能体现在不同执行权威主体之间所秉持的政治价值的对立、不同政治价值在社会不同空间中的对立、执行的时间与逻辑上的对立,这些对立使得政治价值纷繁复杂,它严重影响民众的思想认知与行为选择,也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评估与整合。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的矛盾,人们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通常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对称性”。[1]对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认识之外,还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引领与经济系统中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张力是影响人们共识达成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经济系统有参与性关系整个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它也是其中重要矛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人们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所面临的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所面临的不同阶层之间多元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当我们深入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在“国家—社会—个人”的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的就是国家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社会,它势必与社会意识、甚至社会文明相逢,它们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影响民众能否认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意识、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做一个具体化,它也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社会空间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文化之间核心价值观的矛盾。“一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观念一旦产生,它可以通过传播和文化活动有一定的自我维系能力”。[11](p35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必然面临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如果按照金观涛与刘青峰在《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里将整个社会系统化分为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与文化系统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就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它所面临的矛盾则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观(伦理及行为准则)与哲学观(自然观、方法论、认识论)之间的对立统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系统之间的矛盾内蕴多环节的具体矛盾,对它们的探索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重要把握作为普遍层面的“一”以及由此分化出来的“多”之间的矛盾,以及分化出来的“多”其内部之间的矛盾。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环节重新整合与评估教育内容、把握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要素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与教育对象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作为具有自主性的现实个人的存在,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与认知水平、对事物情感的认同程度、个性的坚持等方面的矛盾都可能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矛盾。另外,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人格因素引起的矛盾直接冲击施教效果,如近年来教师被学生举报事件,教授侵扰学生事件等都严重冲击着师生关系,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群体的认同。二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需求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知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教授的教学内容。但教育对象也有其特定的知识需求,这种知识需求在就业竞争的影响中使得学生更偏重操作性强的知识,或更加接近“社会现实”的“规则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的知识需求与必须教授的知识之间找到转化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可能成为教育对象感兴趣的知识。三是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接受方式的矛盾。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新媒体的加速更新、大数据的无限被开发,这些外部环境都在影响教育对象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对事物的接受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据教育内容不断开发、更新教育方法,才能尽可能缩小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接受方式之间的矛盾。四是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实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活动总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引下开展,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实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在施教过程中总是需要推动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向教育目标靠近。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展开的内在动力。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过程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里,我们主要是从教育者的“教”与教育对象的“学”这对基本矛盾中去探索特别值得注意的矛盾要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对立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基本规定,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对立统一关系的关键是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多维属性辩证统一的实践活动,它内在众多属性的对立统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所呈现的多样形态的对立统一。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不断扩大的社会关系中不断衍生出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社会属性、公共属性与实践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政治属性与实践属性之间、政治属性与公共属性之间、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等的矛盾是需要重点把握的矛盾。如政治属性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大局性的当下和趋势,尽管这种“大局”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还必须谋求最大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样才可能拥有自身的“权威性”。如果没有这种大局观,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有失公正公允,就难以获得正当性,即便原先拥有的合法性资源也会逐步流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更加侧重它的服务性,即它始终是为某一特定权力体系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是以政治属性为核心,为其服务,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通常彰显为一定张力,如在理性与价值之间、普遍形式与特殊利益之间、为最终目标辩护和为一个实际的政策维护之间,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选择为特殊利益服务或为某个实践的政策辩护时,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所秉持的大局观则可能出现矛盾。就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而言,它是深入社会所形成的特质,它更加侧重在人与人的组合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获得社会确认,拓展社会共识,推进个人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对社会的关注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对“权力”的侧重必然形成矛盾。因此,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属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更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逻辑走向、内在规定与目标追求。

在满足现实社会关系的需求中,思想政治教育既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属性,也因社会关系的不同历史形态形成自身的多样形态。在对社会关系历史形态的探索中,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在社会发展的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阶段,整个社会关系建基于自然血缘关系之上,血缘、地缘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纽带。此时,政治与社会没有明显区分,政治关系表现为以公共权力管理众人和共同体之事。政治与道德休戚相关,一方面道德论证政治,政治的正当性依靠道德获得支持的力量,另一方面,政治促进道德,整个社会依靠政治调整并规范社会伦理关系,引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在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以伦理教化为基本形式,自上而下展开,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彰显伦理型思想政治教育、专制型思想政治教育、原始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形态。在社会发展的以“物的依赖”为特征的阶段,整个社会关系建立于市场经济关系之上,资本成为运转世界的巨大动力,政治关系挣脱伦理的束缚,权力至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为现代政治的基本信条。此时的“现代形态的政治”呈现出政治管理注重效用性、政治价值逐渐关照个人权利义务关系并重视民主自由法治公平等取向、政治功能突出公共性的力量、政治运行的方式也呈现现代公民之间的商谈与对话等。在以“物的依赖”为特征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呈现出自由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型思想政治教育、法理型思想政治教育、资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形态。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社会中,国家消亡,整个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尊重个人的自由,旨在为建立、维护真正的共同体服务,呈现出真正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上述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具体形态做了静态分析,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来看,“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阶级,具有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不同时期、阶段的思想政治会具有某一类型的典型的个性特征。然而……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经常会同时在一个国家的一个时期出现”。[12]如此,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满足现实社会关系的需求为旨向,艺术处理不同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家教育应重视的重要矛盾。

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达成所构成的一组关系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就是这些活动与活动之间,以及各活动内部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的探索与掌握,是新时代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猜你喜欢
教育者矛盾政治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