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络脉理论研究概况

2020-01-17 15:11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循行络脉经脉

王 凝

(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河西学院丝绸之路中医药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脉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的现象,或在言经络时往往以经赅络,对于络脉络病理论甚少探讨,故使络脉学说在两千余年的中医发展历史上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迨之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络脉理论在临床应用上取得显著疗效后,方再度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专家学者、临床工作者仍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络脉学说理论补充发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1 络脉与络脉学说的起源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如《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内经》是现存最全面记载络脉理论的古代典籍,然而医史专家们在书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络脉起源只字片语的记录,但却发现大量关于“脉”的文献记载,故可认为“络”是由“脉”随着医疗实践和古代文化的演变而产生的,因而研究分析早期文献中“脉”的记载有助于探索络脉理论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李洁认为络脉与络脉学说起源于先秦至战国时人们对“脉”认识,这些认识可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对于“脉”“络脉”的认识反映出来[1].就考证而言,迄今为止最早关于“脉”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以及1983~1984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医简《脉书》[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篇中均论述了脉,包括五条臂脉和六条足脉,且所述各脉循行与路径不仅比《灵枢·经脉》简略,甚至有相悖之处,所以公认这两部著作不仅年代要早于《灵枢·经脉》,而且可以看作是《灵枢·经脉》的祖本[3].学者马继兴从文献学角度对这批帛书进行了系统的校订和考释补充,虽在脉的名称、数目、排列次序和脉的循行规律、径路以及主病病候和治疗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但作者明确指出“十二经脉”以及“络”“络脉”等名称概念并未在马王堆医书中出现[4].而有关“脉”的含义,仅《脉书》有简单的解释,即“左右血先出,为脉”、“脉者,渎也”,古人认为“脉”是人体中沟渠样的结构,里面流动着血液,故可认为“脉”的概念起源于对血脉的认识,今人认为古人对“脉”的认识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人体直观朴素的观察以及与哲学思想相糅合而获得的[1].

由于现存秦汉时期的医学文献中并无“络”的概念出现,有学者转而在非医学文献中发现,“络”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为虢太子诊病,认为“太子病,所谓尸蹶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医疗实践的事迹,恰能反映出先秦医家已具备对脉的基本认识,能将脉的相关理论用于实践,并且已将“脉”分为“经”和“络”.

早期的医学和非医学文献记载对络脉起源及体系构建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极重要的原始根据,就当前的学术研究而言,对络脉及络脉体系构建过程的研究者渐多,其中李鼎[5]通过说文解字对“脉”进行了分化,用“经”来称说“脉”的主干,用“络”来称说“脉”的小支,从而表明人体内运行血气的通路总称为“脉”,分称其大者为“经脉”,小者为“络脉”;台湾学者李建民[6]论述了经络起源于脉,并指出其形成还与导引术相关,这为研究络脉形成的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李洁[1]回溯了络脉学说的起源情况,分析了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形成标志,认为就形质而言,“脉”和“络脉”的概念起源于对血脉的认识;隋月皎[7]也认为若要从源头上探索“络”理论,就必须上溯到“脉”的出现,这是由于“脉”是一级概念、“经”与“络”是二级概念,“脉”是主体.同时她通过中医文字发生学研究,来探析络脉理论创生的源流,包括对“络”的字形演变及文字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络”文化要素的分析,认为《内经》之“络”与“络”字早期本义有着重要的关系.“络”字本义为细丝,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中所言“孙络”,指的就是细小的络脉.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是络脉学说形成的标志,《内经》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以络为核心的概念群体,如别络、浮络、孙络等,这为后世络脉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其中还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以及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候特征、诊络方法以及络病治法[10].

2 络脉的循行分布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一般而论,络脉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层细分为别络、孙络、浮络各级分支,横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

于俊文[11]梳理、研究、归纳和阐述了十五大络的循行体系,认为十五大络的循行不同于十二经脉,大多向心循行于头面躯干,与相表里的经脉联络,如十五大络中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隋月皎[7]认为络脉循行不经行“大节”,主要是由于络脉“横行”的缘故,张介宾解释“大节,大关节也”,此处可把“大节”理解为大关节,特指四肢的十二个大关节;《灵枢·经脉》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邱幸凡[12]指出一般而言的经脉在里,络脉在表,只是从阴阳表里相对概念出发而言的,经研究发现,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从而遍布全身无处不在.赵京生[13]认为阳经之络脉,多行于头顶、体表等阳位,阴经之络脉,多入于体腔、脏腑等阴位;阴阳经络脉的行止部位几乎皆在本经,如足厥阴之络“结于茎”,手太阴之络“散入鱼际”等,均为本经循行分布的代表性部位.

当代学者通过对《内经》等医学文献的研究,归纳出络脉具有沿经布散性、广泛分布性和表里相对性的分布规律,并从时间、空间角度,高度概括了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化、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虽庞大繁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规律,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14].

3 络脉的生理功能

目前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认为络脉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但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致使络脉还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刘春援等人[15]认为津血同源异流,在运行输布的过程中二者可以通过孙络互渗互化,即血渗络外为津,津还络中为血,《灵枢·痈疽》:“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邱幸凡[16]认为经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之作用,主要依赖络脉渗灌血气的功能,《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质疑录·脏腑经络》:“十二经脉,……外通络脉,则合孙络而渗皮毛”.杨丹丹[17]等人把络脉的主要功能概括为沟通经脉及体表腧穴、贯通营卫等,说明络脉独特的网状组织结构还能使营卫之气相互贯通,使阴阳得以平衡,《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通营卫”.

现代研究表明,祖国医学的络脉系统与微循环有极其相似之处,杨正飞等人[18]认为微循环实现物质交换,向各种组织输送氧气、养料和排出废物的功能与络脉的渗灌气血,濡养组织以及营、血、津、精的互渗作用相似,并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对一些以微循环改变为突出病理表现的疾病有较好疗效;另外,史东燕等人[19]从经络与微循环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着手研究后,发现两者在结构上确有相似性,并且在功能上,微循环具备经络通行气血、沟通表里、协调脏腑的作用;王显[20]认为络脉是血络和气络的统一体,既发挥这濡养温煦全身的功能,同时又排出代谢废物,其中血络相当有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同时还涵盖了淋巴循环的概念.

4 络脉的基本病理变化

络脉是有别于经脉的网络系统,具有联络沟通、运行气血的作用,络脉的通畅无阻是人体气血正常运行的前提,而络脉的生理功能及循行分布特点决定了络脉容易瘀塞不通的病理特性.《灵枢·卫气失常》:“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气血流注络脉时,由于络脉脉体逐级细分、结构细小的特点,会致使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故发病不似经脉迅速,而是容易产生以络脉不通为突出表现的病理变化.如气滞而血行不利,或寒凝血滞,或血热互结,或湿滞脉络,或痰阻脉道等均可导致络脉不畅,而使络脉内运行的血气涩滞,变生诸病.李洁认为络脉阻滞是络脉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几乎存在于一切络病之中[1].

邱幸凡[21]也将络脉基本病理变化归为三个方面,包括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其中提出“瘀”是三者的共同病理变化,如邪客络脉造成络脉阻滞,络中有气滞、血瘀、津凝之“瘀”;络中血气不足致络脉空虚,络中有血气停滞之“瘀”;络伤血溢之络脉损伤,络中有血气留着之“瘀”.临床观察发现,络脉瘀塞不通是许多慢性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病、慢性心衰、恶性肿瘤等的主要证候特点.吕晓东[22]通过探析络病理论与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关系,结合其发病的临床特点,认为络虚邪瘀是多种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核心病机.

络病多瘀,络脉血气郁滞久而久之会产生“久病入络”,如叶天士所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处,久病必瘀闭”.

5 络脉的临床应用发展

随着近现代疾病谱系的改变,络病所涵盖的疾病范畴不断被认识、扩充而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已然发现络脉理论在临床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古代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刺络放血疗法上,《内经》中涉及刺络放血的适应病症多达31种,而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刺络放血疗法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慢性疼痛的治疗方面,张邵宁[23]认为血瘀病络不通则痛,若痛在阳络则侧重于外治法通络,如刺络放血,拔罐、刮痧等方法,此因阳络分布于体表浅层之缘故.临床通过刺络能够达到输送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周身的作用.现代应用络脉理论治疗疾病的研究颇多,王晓磊[24]在基础治疗之余以健脾固肾、化瘀通络、利尿消肿之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两月余,患者临床症状全无,疗效颇佳;李元文等人[25]从“络”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确定了清热解毒护络、活血化瘀通络、益气养血修络、搜风镇痉止痛等治疗方法,为带状疱症的后续治疗起到一定作用;曹琦等人[26]经过研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中医胃络病范畴,并从中医络病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认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本,故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提出了散瘀通络、滋阴补虚、和胃宁络的治疗原则,不仅取得了显著疗效,还为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

近年来吴以岭院士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作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创立了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2004年吴以岭主编《络病学》,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专著,建立了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络病辨证论治新体系.以吴以岭为首的学术群体,侧重于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治疗的研究,研发以通心络为代表的药物[27].苗丽丽等人[28]结合络脉的结构功能特征探析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及治法用药,认为正气亏虚,风湿热邪由表入里侵袭心络,致使热毒滞络、脉络瘀阻,治疗上以通络为要,通补兼施,这使得从络论治风湿性心脏病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刘深等人[29]在对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同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血管保护作用与神经保护作用;吴以岭院士[30]认为通心络胶囊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血脑屏障,从而起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改善了梗死后脑的糖代谢.这些研究均是从宏观逐渐深入到微观,揭示了络脉在临床方面的巨大生命力,并对络脉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 小结

目前国内学者对《内经》络脉理论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络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法则,使得络脉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善,但仍需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络脉起源与建构.虽然络脉及络脉理论基本成熟,但其起源形成和建构在学术界尚粗略和模糊,故需对络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二是探讨络脉的存在形态.络脉在80年代之后迅速升温为重要研究领域,但在面对其存在形态的问题时却仍然模糊其词,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揭示;三是搞清络脉理论与经脉理论以及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与经脉同发端于脉,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孤立的认识络脉的情况,忽略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性,故在研究络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需将络脉理论与经脉、脏腑、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加以进一步认识分析.

正如黄龙翔先生所说:“我们研究传统学术,最重要的任务是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揭发前人尚未发现的真理,但这仍以通晓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为必要条件”[31].中医理论的科学研究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前哲认识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循行络脉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结肠络脉探析
督脉循行考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