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路径下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价值回归探析

2020-01-17 23:24
关键词:树人立德课程思政

桂 玉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1191)

面对知识特性的新变化和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办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高等教育要矫正大学生应试教育下学习和思维的惯性,使其明确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其成长成才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增强专业课的育人意识和育人功效,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这迫切需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消除当前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课程思政”的思政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其对象是非思政课程,目标是提升育人功效,方法是非思政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激活与融入。概括地说,“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教学形式。从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规律使然。既教书又育人,既传道又授业解惑,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老师,也没有只传播知识不传递思想的课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统一是知识的本质特性和课程的内在逻辑,是教书育人规律的根本要求,是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根本要求。从教育教学思维方式看,“课程思政”是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注重知识逻辑,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就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智慧启迪。体现在教育教学设计上,就是要把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接受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把学生思想发展教育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落实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思政”可以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或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思政价值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互补共进的关系。“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直接替代,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补充与协同,重在非思政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无限扩容,不是简单地增加思政课数量,而是优化思政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巧妙利用专业课的知识特性和教学特点,取得教书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随意混合,要确保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得益彰,避免“两张皮”。“课程思政”不是把非思政课程改造为思政课程或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在非思政课程中发挥思政功能。“课程思政”不是形势政策讲座的松散集合,要保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碎片化。“课程思政”不能满足于知名教授的品牌效应,要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避免“开关课”。因此,“课程思政”是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等教学环节,运用德育学科思维,从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在非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嵌入德育元素和资源,渗入人文精神和价值,传播思政文化基因,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提供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引。

(三)“课程思政”特有的伦理价值

“课程思政”有利于专业伦理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面向未来不同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多样多变的,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要求是永恒的。因此,专业教育不能没有专业伦理教育,专业课老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课程思政”有利于学习伦理的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相向而行,学生感恩老师的付出、志存高远、勤学苦练、遵守纪律,在成长成才中感悟人生、弘扬人性、完善修养。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实现发展,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不以“师道尊严”而居高临下、故作权威,不以专业课教师为由而推卸责任、做只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

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回归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

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首要的基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高等教育本质,着眼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局,赋予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向和任务导向。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以真心立“真德”,用真功树“真人”。立德,首先是立大德,就是培养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德是品格素养的核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立德这个根本;树人,就是培养德艺双馨、富有才学、能担当时代大任的高素质人才。立德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树人是能力培养的过程;立德为树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树人为立德规定了路径,提供了载体。立德树人是立德和树人内在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立育人之德”与“育有德之人”的统一,是立德根本性和树人全面性的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是高校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功能,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材。”[2]大道、大智是学校的根本追求,我们不是培养一般人才,而是培养栋梁之材,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教育价值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中,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层次化。特别是要将立德与树人统一起来,并细化、分解为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具体元素,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匹配,形成系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两张皮”的问题,避免把立德目标虚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纸面上、口头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体现在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知识能力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现象,致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脱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德育目标过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不受重视,通识课无思政、专业课不思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明确要求,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制订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显然,高校要实现这个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推动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从深化高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每门课程、每位教师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三)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基本路径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建设的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各领域和全过程。“课程思政”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师,都要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传授知识,又培育思想,善于在国家发展大事和学生个人成长的交会点上有意、有机、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在锻造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为此,一要明确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突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文件的“课程思政”权威性。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规范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设置,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思政元素进非思政课程教材和课堂,实现非思政课程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价值目标、道德情感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的有机统一。二要养成立德树人行为自觉,突出教师主导作用。“课程思政”需要全体非思政课教师去实现,非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政治意识,养成教书育人职业习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发掘所讲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善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目的,达到“课程思政”功效。

三、“课程思政”是学生本位教学价值的回归

(一)学生本位的教学规定性

学生为本是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内核,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内在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得到解放,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和造就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 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毛泽东曾指出,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226。“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4]399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

立德树人追求的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成长,而且要重视素质提升,乃至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强调了德与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与根本地位,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

(二)“课程思政”的学生本位教学价值及其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标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质、社会态度、人文情怀等加以影响或塑造,帮助学生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疑惑,做到解真惑、真解惑。而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作为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成为教育者的独角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机械僵化、缺乏活力,难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课程思政”重在思政效果,“无效果,不思政”。“课程思政”高度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必须吸引学生,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紧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位,以学习为中心。一是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用意义驱动学生学习,将学生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方向和空间,找到最大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学、为谁学。二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以新颖的视角解读专业知识,以宏大叙事整合碎片化存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之外,实现政治认同、文化传承、创新探索和人格成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三是破解学生思想困惑。以平等对话启发学习,将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统一起来,而且置于平等的地位。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说出心中困惑,而且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在交流碰撞中交流思想,提升认知,凝聚共识。四是提供思考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依据培养目标,尊重学科规律和知识逻辑,精心设计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对策,给出独到观点,借悬念和逻辑促使学生学习。五是激发主动参与。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互,让学生主动表达、探索性表达,在积极主动的表达中学习。

四、“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教师价值的回归

(一)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规定性

教书育人,育人育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承传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7]教师要坚守职业本色,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不仅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而且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甘做人梯,乐于奉献。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

(二)“课程思政”的教书育人教师价值及其实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只有先立师德,方能行树人之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能否实现,教师的道德建设是核心。“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发展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过程,要建设好“课程思政”,教师要提升自己。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行为示范。“课程思政”有利于专业课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走出来,以言载道,以身立教。“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10]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使教育者的意图逐渐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思想中,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发生改变或将原有的思想提高到新层次”[1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发展功能,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理想、政治定力和政治纪律,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高超的教育教学本领和广博的人文素养,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教学情怀,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修养和道德风貌,有优秀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形象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的政治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效发挥帮助学生“求知”和“树德”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被教育者成长发展的过程,而且是逐步实现教育者自身提升与完善的过程。科技日新月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要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一是教育者自身知识水平有一个提升发展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专业知识更加精进、知识面更加宽阔。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学习,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交流互动,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二是教育者自身能力有一个提升发展过程。能力不是靠学习知识自然得到的,而是在知识应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实现教育者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三是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有一个提升发展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进行自我检验、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进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促进自身思想认识更加成熟、道德素质更加完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推动自身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激发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党和国家的信任中及学生的尊重和肯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育人育己的有机统一,是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师回归本位的有效路径。第一,“课程思政”是灌输与渗透的有机统一。专业教育中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赋予启发性,贴近实际生活,具有能动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功效。第二,“课程思政”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不是简单地用德育元素去加专业知识,也无法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导,而是从学科专业发展实际、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的交会点中寻找出来的,从各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寻找出来的,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践来修正理论逻辑。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三,“课程思政”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第四,“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课程思政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