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1 cm子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

2020-01-18 03:12张瑞琪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子宫颈血流量宫腔镜

张瑞琪

(济源市中医院 妇产科,河南 济源 459000)

子宫颈息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理实质是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引发的宫颈黏膜局部增生。由于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药物,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颈息肉的常用手段[1]。临床一般使用长弯止血钳钳夹息肉根蒂部,然后通过旋转息肉促使息肉脱落,操作较为方便,一般门诊即可完成。但该治疗方案多用于较小或根蒂部较细的子宫颈息肉患者,其在直径≥1 cm子宫颈息肉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2]。此次研究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1 cm子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征得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后,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济源市中医院收治的94例直径≥1 cm的子宫颈息肉患者分为A、B两组,各47例。A组:年龄为21~52岁,平均(37.96±3.24)岁;单发病灶29例,多发病灶18例。B组:年龄为21~51岁,平均(37.89±3.19)岁;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子宫颈息肉,息肉直径≥1 cm;(2)患者意识清醒,具备正常理解、沟通能力;(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癌变倾向;(2)并发其他妇科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3)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恶性肿瘤;(5)精神障碍;(6)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后3~7 d接受治疗,其中A组行传统宫颈息肉摘除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长弯止血钳消毒后置入宫颈,钳夹息肉蒂部,向同一个方向旋转直至息肉脱落,并给予压迫止血。B组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电凝功率为40 W,电切功率为70 W,膨宫压力为10~15 kPa,膨宫介质为50 g·L-1的葡萄糖溶液,对存在糖代谢功能紊乱的患者可采用50 g·L-1的甘露醇溶液代替。使用Heger扩张器扩张宫颈至9.5~10号,置入宫腔镜仔细探查宫腔和宫颈管情况。以单极电切环由底部开始,纵向切除息肉及其相关浅肌层,并使用电凝止血。

1.4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24 h时的宫颈血流量,血清IL-6、TNF-α水平,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持续随访6个月,统计其复发率。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B组术中出血量[(32.56±3.41)mL]少于A组[(45.79±4.2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22,P<0.001)。

2.2 宫颈血流量、IL-6、TNF-α水平B组术后24 h时的宫颈血流量高于A组,IL-6、TNF-α水平低于A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宫颈血流量、IL-6、TNF-α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24 h比较,bP<0.05;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术后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3%,A组术后感染4例,宫腔粘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B组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3/47,6.38%)低于A组(11/47,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20)。

3 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以及女性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子宫颈息肉临床发病率不断增高。该病属于良性病变,会给患者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虽然近些年临床关于子宫颈息肉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目前仍无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息肉摘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手段[3]。传统宫颈息肉摘除术是通过直接钳夹或扭住息肉根部来摘除息肉组织,操作较为方便,但局限性较大。首先常规妇科探查无法发现隐匿于子宫颈管内的息肉组织,这就使部分息肉组织可能无法完全切除,而该术摘除直径较粗或无蒂的子宫息肉难度亦较大,且会造成术后止血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均低于A组,表明宫颈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对患者创伤较小。两组术后24 h宫颈血流量均低于术前,而术后IL-6、TNF-α水平高于术前,表明两种手术方案均会给患者宫颈正常生理功能带来一定影响,但B组术后24 h的宫颈血流量高于A组,IL-6、TNF-α水平低于A组,进一步表明宫腔镜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可有效保护患者局部微循环。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宫腔镜下仔细探查可有效帮助手术医生了解宫腔、宫颈情况,从而降低漏诊风险,提高手术操作精细度,减少手术操作对正常宫颈组织的影响[4]。(2)电切不仅能从根部直接切除息肉,还可切除息肉下2~3 mm的浅肌层,减少术后并发症,而术中电凝止血效果优于传统压迫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亦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5]。

综上,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1 cm子宫颈息肉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子宫息肉摘除术,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子宫颈血流量宫腔镜
经阴道子宫颈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孕晚期早产中的应用*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浅谈牛人工授精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宫颈在妊娠中起什么作用?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抖腿是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