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SCT影像表现

2020-01-18 21:30李旭王畅畅王利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门脉假性低密度

李旭 王畅畅 王利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 (辽宁 大连 116011)

内容提要:目的:讨论并分析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SCT的影像表现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综合分析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24名患者MSCT平扫+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总结各病灶的发生分布、边界形态、增强表现等影像信息。结果: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MSCT平扫显示不满意,检出率低,仅有8个病灶有较明确的影像改变;MSCT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显著升高,门脉期较动脉期和平衡期显示病灶更加明确,全部病灶在门脉期均有相对密度改变。结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在MSCT平扫检出率低,MSCT增强扫描能显著提升病灶的检出,同时根据病灶部位、形态及MSCT影像表现,可以对鉴别相关疾病有所帮助,降低误诊和漏诊概率。

肝脏镰状韧带周围因局部血流灌注异常及脂肪浸润等因素,常导致该位置出现低密度灶的“假性病变”,称之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Fla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LP),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虽然不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真性病变,但极易误诊为真性病变,而MSCT平扫只能显示病灶的密度信息,无法提供病灶血供关系而易造成错误诊断,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作为医学影像医师有必要总结该病的影像表现,找寻其中的规律,结合其增强扫描信息,鉴别相关疾病,以利于提升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24名患者MSCT平扫+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诊断标准为门脉期肝左叶S2-S4段前缘镰状韧带旁见局限性低密度影,无血管结构移位及占位效应[1]。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11名,年龄31~69岁,平均(46.45±10.21)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8个病灶在MSCT平扫上有显示(1名患者双发病灶),17个病灶是进行腹部脏器其他部位病变MSCT增强扫描时偶然发现。

1.2 方法

CT检查利用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slice 0.6mm螺旋扫描,重建层距2mm,层厚2mm图像,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整个肝区。对比剂使用碘帕醇,通过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流速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分别于对比剂注入20s左右扫描动脉期,50s左右扫描门脉期,3min左右扫描延时期。

1.3 图像评价

由3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阅片并出具诊断报告,记录并统计病灶数量、部位、大小、密度及增强各期的强化表现。

1.4 分型标准

将肝镰旁假性病灶分为A型、B型。将CT平扫呈等密度者称为A型,CT平扫呈低密度者称为B型[2]。

2.结果

24 名 患 者 共 有25 个 病 灶(A 型17 个,B 型8 个),其中有23例单发病灶,1例双发病灶;7个病灶发生于肝左外叶,占比28%(7/25),18个病灶发生于肝左内叶,占比72%(18/25)。病灶形态呈多样,结节状6个,占比24%(6/25)、小片条状16个,占比64%(16/25)、三角形或不规则形3个,占比12%(3/25)。病灶长径最大22.4mm,最小6.6mm,平均(15.2±4.7)mm。MSCT平扫检出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变8个,均表现为镰状韧带旁肝质内略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检出率为32%(8/25)。MSCT三期增强扫描,25个病灶均无明显占位效应;门脉期的检出率最高,所有病灶均有相对低密度改变,与正常肝实质相差15~40Hu,病灶边界不同程度趋于清晰;动脉期和延时期的病灶检出率不如门脉期,显示与正常肝质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程度不一,动脉期检出病灶15个,占比40%(15/25),延时期检出病灶13个,占比52%(13/25)。

3.讨论

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变最早发现于CT肝门静脉造影,目前关于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明确,但多认为与肝脏血管解剖基础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是肝脏局部脂肪浸润,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有临床意义的真性病灶[3]。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大多数分布于Ⅰ~V肝段内,在MSCT多表现为肝左叶外侧段前缘或左叶内侧段局限性门静脉灌注缺损,门脉期相比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强化呈较明显低密度影像改变。

肝脏与腹腔内其他器官不同,它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或不强化,提示其区域血供不同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门静脉不供血或较少供血),可能来源于附脐静脉。附脐静脉回流略晚于门静脉,造成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变区域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从而出现镰旁区域低密度假性病灶。有研究认为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与肝圆韧带和肝镰状韧带中的Sappey静脉丛有关,Sappey静脉丛供应肝镰状韧带周围肝组织,如镰状韧带受压可使Sappey静脉丛闭塞,导致肝镰状韧带周围肝组织缺血,进而出现假性病变[4]。镰旁局部特殊血供及周围的细小静脉因韧带牵拉、压迫发生闭塞时可引起周围肝脏缺血及缺氧,引起肝组织脂肪变性,所以镰旁肝质局部脂肪浸润的基础可能也是特殊血供所致。

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发生的位置特殊,在MSCT增强扫描中多有其特征性的强化特点,且无明显占位效应,如果能正确识别,与其他病灶鉴别难度不大。但还是应该以与以下几种肿瘤相鉴别。①少血供型原发性小肝癌: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瘤灶实质无明显强化,均呈略低密度,不易与A型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相鉴别。但少血供型肝癌多为高分化小肝细胞癌,多见于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并且肿瘤可以发生在肝内任何部位。②少血供型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常为多发,瘤灶动脉期部分无强化,部分呈轻度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呈环状厚壁强化,特征表现为“牛眼征”,平衡及延时期多数病例瘤灶强化消退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少数少血供者也可能有类例B型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CT表现。③不典型肝血管瘤:部分不典型肝血管瘤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强化不明显,二次延时(5~10min)扫描方可见部分对比剂向病灶内填充,需结合病灶部位及强化方式与其鉴别。

综上所述,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由于其不典型的CT平扫特征容易给影像诊断医师造成错误判断,从而使患者或被检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MSCT增强对肝脏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的诊断起到一定的作用,鉴别困难者如无条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则需要定期CT复查随访,以免与肝内真性病变混淆,耽误病情,延误治疗时机。

猜你喜欢
门脉假性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TIPS术后门脉显影和肝脏体积对肝功能及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护理对策探讨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