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探讨

2020-01-19 00:05关立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师德高校教师

关立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雷锋学研究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1)

引言

现今,“三全育人”思想在高校的普及,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雷锋精神的融入再次完善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使现代高校师德建设能以雷锋精神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及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功利思想严重

急功近利是我国当代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育人树德教育的参与者及引导者,教师的功利思想势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为此,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将侧重点放置于教师师德建设、学生品德塑造的双向推进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化部署。所以,基于新时代高校高等人才培养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以教师为教育导向树立良好教育榜样,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二)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奉献精神

勇于奉献是教师教职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精神,高校教师承担培养高等人才的重任,对高校教师奉献精神的塑造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奉献精神的缺失,已然形成了一种教育发展常态化趋势,面对教育的困难不愿身先士卒成为当代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基础现状。针对这一情况,“三全育人”教育改革规划的提出,成为解决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奉献精神问题的时代指引。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的“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是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师奉献精神培养的时代必要性,使之成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长效化开展的根本条件[1]。

二、基于“三全育人”思想进行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营造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环境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较为直接,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使高校学生能从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同时亦可进一步汲取教师的优良品质,为我国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正因如此,“三全育人”教育思想与高校师德建设融合,充分契合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基本需求,为高校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新的契机[2],使现代高校思想教育能针对大学生、教师群体做更为深入的素质培养,有效避免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化问题,以教师专业教育为载体,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环境。

(二)完善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部分面向高校学生开展教育规划,对高校教师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通常采取一挥而就或视而不见的态度,使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出现严重系统漏洞,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效性。“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将充分改变这一现状,全面化科教改革将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校思政教育不再依托于单一层面教育文化输出,教师对学生正面感染能力将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实际优势,从而改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被动推进局面,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观意识,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以在“三全育人”引导下进一步完善。

三、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青年教师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雷锋精神的传承是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自我奉献精神的基本体现,对激发当代教育工作者品德意识有着重要意义。高校青年一代教师处于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内部矛盾及丰富的物质生活保障,使当代青年教师对高尚品质的渴求度有所下降,精神文明的栖身地被物质傍身所取代。受此影响,如何校正高校青年一代教师思想意识问题,并培养艰苦奋斗优良品质显得至关重要。雷锋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的融入,为青年一代教师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及履行教育职责提供了充分的精神食粮,使高校青年教师能始终以雷锋精神为思想导向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挥精神文化建设在优良品质塑造方面的实质性作用,为高校青年教师更好地自我勉励奠定良好根基。

(二)丰富高校青年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物质文化的丰富对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但物质文化的丰富同样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精神文化匮乏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教师作为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无法摆脱其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此时,雷锋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然不再局限于思想教育,而是进一步超脱凡俗物质世界,飞跃至精神文化世界,成为指引文化思想不断前行的灯塔。在此过程中,使高校教师成为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先驱,恪守职责、勇于奉献将牢牢地刻在高校教师心中,最终形成丰富教师精神文化世界的基本驱动力,为高校教师更好地构筑坚固思想道德壁垒提供充分保障。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全方位高校教师雷锋精神文化培养

高校应围绕雷锋精神学习与传承,加强对教师雷锋文化精神的培养教育,提高教师团队对雷锋精神的基本认识,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做好雷锋精神教育指导,构建校内雷锋精神教育发展新的环境,不断拓展教师精神视野边界,力求实现雷锋精神文化教育全面性开展[3]。针对缺乏奉献精神的教师个人,必须不定期做教育疏导,结合有关教育部门对雷锋精神实践的要求强化爱岗敬业意识,确保雷锋精神思想传承能在高校教师教育工作方面得以科学实践。此外,雷锋精神文化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高校应做好教育培养工作长效化开展准备,基于雷锋精神学习完善相关教师师德建设规范要求,最大限度为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效支持,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对雷锋精神的融入不再成为单一的教育培养形式。

(二)构建雷锋精神教育学习实践板块

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高校不仅要做好对雷锋精神文化理论学习内容布局,同时在学习实践方面也要做好实践管理匹配。譬如,针对雷锋精神思想内涵的学习,高校在教师教育实践方面构建独立的学习实践板块,根据教师教学工作表现或对雷锋精神实践运用情况科学进行评价,充分在精神文化学习方面了解教师的思想动向,依据教师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进行后续阶段理论教育学习规划,确保雷锋精神学习与雷锋精神融合实践能保持步调一致,避免高校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流于形式,使高校教师能始终保持热诚之心积极投入岗位工作,为雷锋精神在教师岗位工作方面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做好实践铺垫。

(三)积极组织雷锋精神文化学习活动

组织雷锋精神文化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摆脱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束缚,从教师、高校学生两个维度同时开展雷锋精神思想传承教育,最大限度地利用雷锋精神文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实践的延展性,以高校师德建设为根本带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推进,使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并更好发挥根本性作用。雷锋精神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必须具有良好实践灵活性与互动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文化思想内涵,保障雷锋精神文化学习充分嵌入到现有高校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后续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做好实践辅助,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师德建设中教师更好地理解雷锋精神文化思想创造良好环境。

(四)创新雷锋精神文化学习培训考核模式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考核方式,也是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先要明确的是,雷锋精神传承学习,本质上是培养教师队伍良好道德品质,利用教师优良个人品质与作风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正面感染,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在此过程中,教师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必定存在个体化差异,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用调整教育考核机制的办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高校师德建设能围绕雷锋精神传承发展做好系统化规范,不断地为雷锋精神教育实践做好准备,解决因传统教育考核模式导致的高校教师功利化问题,为雷锋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发挥积极指引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五、教育现代化“三全育人”思想及雷锋精神嵌入高校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围绕“三全育人”体系建立教育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教育监督管理体系,有助于保障教育工作规范化推进。传统高校教育监管主要针对高校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规划,导致高校监管工作对大学生形成过度约束,在教师方面则未能积极加强监管管控,使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问题频出,不仅对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使高校教育无法发挥本质性作用。为此,“三全育人”视角下监管体系的建立,应当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布局。第一,针对高校教师个人行为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教师品德素质考核了解教师行为动态及思想动向,对教师违规行为应及时制止,以保障高校及学生的基本权益。第二,对于高校教师违规行为的监管处理,可以联合当地公安机关做教育备案,运用法律监管在高校教育方面的有效执行,确保高校教师不会逾越教育工作基本红线。

(二)确立以雷锋精神为导向的激励教育管理新体系

新时代教育发展应适应新的环境需求,以雷锋精神为导向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围绕教育现代化弥补教育管理不足,提升高校专业教育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教师团队素质化教育的发展。激励教育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养评估,利用给予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条件支持,实现高品质教育工作科学开展。以雷锋精神为导向的激励教育,则要充分汲取雷锋精神文化营养,以雷锋精神学习、传播为基本条件建立新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保障高校教师能自主参与雷锋精神学习实践,并在激励制度的推动下严于律己,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能在积极环境下有效进行[4]。另外,需要明确的是,激励机制建立是一种被动化措施,高校应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对激励体系的运用做科学调整,避免盲目地学习产生与之相反的效果,只有保障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做到有的放矢,方能更好地发挥本质性作用。

(三)强化“三全育人”高校专业教育改革规范

教育改革是教育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三全育人”思想的提出本质上也是对传统高校教育的革新策略,高校应围绕师德建设全面对“三全育人”思想融合做好改革优化,从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大力将素质教育推广纳入教师教育培养模块。以现代化教育为载体形成系统化教育联动,在高校各项教育工作中汲取教育管理经验,并结合高校专业教育发展要求建立协同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专业教育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能形成有效对接,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建设实践,另一方面,为后续阶段高校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工作推进积累经验。专业教育改革是“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确保师德建设与三全育人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使高校教师能以更良好的教育姿态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思想。

(四)基于“三全育人”教育要求完善高校教育领导体制

“三全育人”并非简单的教师、学生及高校间教育改革协作,高校领导班子也应发挥教育改革带头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构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教育领导体系,围绕哲学社会学科带动高校思政教育推进,切实做好两个阶段教育管理落实。第一阶段,高校高级领导层,应先于师德教育改革履行办学治校的责任规范,主动发挥责任领导核心作用,配合高校教育现代建设科学进行管理。第二阶段,是高校中层领导,必须严格落实上层领导决策要求,根据领导决策内容明确基层工作基本权责,为管理决策在基层管理层有效落实做好内容铺垫。通过领导体制优化改革,使高校教育管理形成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保障“三全育人”教育思想成为高校教育融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的时代导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角下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强化高校专业教育能力,是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核心关键。尤其是雷锋精神文化学习,更是高校青年一代教师提升思想觉悟及精神高度的重要途径,使高校师德建设能始终以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为关键课题,不断提高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发展水平,为其未来阶段更好培养高校教师崇高教育理想及人生理想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师德高校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