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1-19 15:44张贺丽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菏泽劳动学校

张贺丽

(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比较普遍,出现了一些中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从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高度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正式确立了党“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从国家层面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菏泽市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菏泽市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果

1.尝试开设特色活动课程。牡丹区第二小学开设了剪纸、刺绣、中国结、书法、沙画、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特色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到活动室学习、实践。郓城县黄岗小学充分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开设了田园数学、田园科学、田园美术、田园种植、田园诗语、田园泥巴、麦秆编织、灯笼制作等田园课程。[1]牡丹区长城学校的纸雕、牛仔布艺、陶笛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2.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有些学校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牡丹区二十二中的“班级种植角”活动;定陶区第二实验中学开辟校园闲置土地,建立开心农场,种植各种蔬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幸福。有些学校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建立了赵盘石根雕馆、马岭岗敬老院、菏泽市科普馆、牡丹区军干休所等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菏泽一中设计了“挑战极限,远足考察”“走进农村,感受生活”“行业体验,导航人生”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2]组织学生到菏泽电厂、天华电商产业园、菏泽华英果然好食品公司、牡丹区胡集镇尹集村尚尧农科采摘园等社会实践基地和不同行业参观、劳动,亲身体验职业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菏泽市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困境

由于对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定位、整体规划、科学评价等原因,菏泽市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并不高,有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形式化、课堂化、娱乐化、片面化、工具化等现象。

1.某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某些学校虽然将劳动课列入课程表,但实际上,劳动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或直接上成自习课;某些学校虽然给学生布置了刷碗扫地等家务劳动,但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怕孩子累着、伤着,就让孩子在家里象征性地拍张做家务的照片,发给老师就算完成任务;甚至某些家长帮孩子在学校值日打扫卫生等。劳动教育形式化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调查了解到,具有良好的家务劳动和校务劳动习惯的学生仅占半数左右,仅有15.4%的学生有公益劳动的习惯,还有少数学生生活懒惰、自理能力弱,存在劳动习惯差的问题。

2.某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课堂化的现象。有些学校因受劳动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及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劳动课,而劳动课又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课来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劳动教育课堂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缺乏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影响学生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劳动教育纸上谈兵,使学生劳动能力欠缺。在调查中发现,家务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仅占21.6 %,公益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少,只有13.4%。

3.某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娱乐化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菏泽中小学把劳动教育当成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当成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结果在实践基地的短期劳动变成了观光休闲,参观工厂车间走马观花。春游、夏令营等活动向享受型、游山玩水型发展,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意志品质的锻炼。[3]劳动教育蜕变为休闲娱乐活动,使劳动教育失去了教育性和正功能。

4.某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的现象。部分学校片面理解劳动教育,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技课、技艺学习,把劳动课变成了手工课;有的学校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只强调让学生出出力、流流汗,忽视了创新创造性劳动;有的学校认为劳动课就是活动课,忽视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单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甚至把劳动教育游戏化,最终也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5.某些学校把劳动教育当成工具使用。有些学校把劳动课当成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只有检查的时候才上;有些学校象征性地建个实践基地,只是到实践基地挂个牌子,举行个仪式,而没有真正利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有些老师甚至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工具,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就用劳动来惩罚,比如罚擦黑板、扫地等等。这样学生对劳动的体验是被迫的、痛苦的,对劳动就会产生厌恶心理,劳动态度不积极。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你愿意在学校打扫卫生吗?”55.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但不得不做;7.2%的学生表示经常偷懒不做。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劳动态度不积极,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的问题。

二、影响菏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一)重课堂教学,轻活动实践

实践活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许多学校对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校的劳技课沦为“室内课”,有些学校将劳动教育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片面强调课堂上劳动知识的传授,忽视劳动实践。大多数学校将“大扫除”作为劳动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可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4]

(二)重传统劳动教育,轻劳动教育创新

新时代劳动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劳动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面向的主要是“00后”“10后”。新时代的青少年大多没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必须根据劳动内涵外延的变化和劳动教育对象的特点,与时俱进,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但在实际教育中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传统劳动教育模式,重教师、家长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照本宣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学生对劳动缺乏积极性。

(三)“重劳育”,轻“五育”融合发展

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但大部分学校却割裂了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的有机联系,不能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劳动元素,渗透劳动教育;同时也不能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检验,不能实现“五育”融合发展,综合育人。

(四)重学校教育,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

目前劳动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缺位,劳动教育的主体过于单一,家庭、学校、社会明显脱节。有些家长不但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甚至灌输一些错误劳动观念使孩子产生价值偏差,最终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产生“5+2=0”的结果。目前社会各界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没有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重模仿他人模式,轻本土化特色

有些学校没有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方式,而是照抄照搬他人模式。这就像把江南的茶文化劳动教育教给内蒙古牧场的学生,把舟山渔场的劳动技术教给平江山区的学生肯定不合适。[5]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六)重劳动教育表层功能,轻劳动习惯的养成

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根本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学会一门技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健康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他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感情,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替代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倾向。[6]只注重劳动教育表层功能,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增强菏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构建劳动教育“四新”运行机制

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多元化需求、科技引领性发展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新形态,需要采取相应的新模式、构建新体系。新内涵、新形态、新模式、新体系构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新”运行机制。

1.新内涵。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已不能简单停留于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7]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培养。

2.新形态。新一轮科技变革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新时代的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是劳动与科技、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劳动;是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智力型、创造型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高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注重创新创造, 形成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形态,“职业体验劳动、创造性劳动”贯穿其中的整体劳动教育形态格局。[8]

3.新模式。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融入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打造多样化融合式的劳动教育。例如可以构建城乡结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结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结对,城市孩子可以到农村学生家里劳动锻炼,农村孩子可以到城市工厂、社区参观实践,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新体系。首先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围绕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打造承前启后、循序渐进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重在体验劳动,在“体验中学”,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中学阶段重在认识劳动,在“练习中学”,初步掌握通用劳动技术;大学阶段重在理解劳动,在“创造中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9]其次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升学的重要参考。[10]最后建立完备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劳动教育师资保障、课程保障、基地保障、激励保障、协同保障、安全保障等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

通过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新”运行机制,构建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运行机制,从而真正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二)建立劳动教育“四大清单”制度

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应探索建立劳动教育“四大清单”制度,即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

1.劳动教育问题清单。各个学校要对照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或纲要要求,查找和梳理本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进。

2.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依据中小学生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分年龄、分学段、分类型、分项目详细制定出家庭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任务清单,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劳动教育责任清单。落实劳动教育责任制,针对劳动教育责任不明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各方主体责任。

4.劳动教育负面清单。把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课堂化、娱乐化、片面化、工具化等情况列入负面清单,从而有针对性地规避负面清单上的行为,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切实做到劳动教育“四个结合”

1.与菏泽实际相结合,创新具有菏泽本土化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要与菏泽“非遗”文化相结合,菏泽文化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如鲁锦、木雕、面塑、陶艺、刻瓷、剪纸、工笔牡丹画等“非遗”文化价值独特。菏泽中小学可以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传授技艺,也可以与他们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这样既可以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载体、模式,又能够使菏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劳动教育要与菏泽工农商相结合,菏泽特色产业丰富,有菏泽牡丹、定陶山药、巨野大蒜、定陶玫瑰等特色产业,因此菏泽中小学可以与特色产业园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菏泽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淘宝村开展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要与菏泽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到青年湖公益素食馆参加志愿者服务;联合菏泽义工团参加公益活动等。劳动教育要与菏泽高等院校相结合,要加强与菏泽学院、菏泽职业学院等高校的联合,实现优质劳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解决菏泽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短缺的困难。

2.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确保劳动教育能够人人、时时、处处开展。要充分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构建家庭劳动教育制度,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功能。全社会要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文化和劳动生态,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区或者村委会等共同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

3.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充分利用每个学科的特点,具体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潜质,在各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各种滋味。中小学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实践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创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

4.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做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五育”中德育追求的是“善”;智育追求的是“真”;体育追求的是“健”;美育追求的是“美”;劳动教育追求的是“实”。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他“四育”的重要途径:劳可育德,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劳可增智,劳动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劳可强体,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可以强身健体;劳可育美,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要加强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会贯通,做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

(四)实现劳动教育“四化”目标

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劳动教育需要顺应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只有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常态化、本土化、时代化的“四化目标”,才能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1.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与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11]要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方式的生活化,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校园生活、回归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2.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保障、基地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等各项保障措施,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3.实现劳动教育本土化。劳动教育要密切结合菏泽地域特色,尤其要与菏泽“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牡丹文化相结合,与菏泽工农商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具有菏泽本土化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4.实现劳动教育时代化。劳动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强化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创造性劳动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在传统劳动教育中更多地融入新时代的要求。

总之,菏泽市中小学要以劳动教育为契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菏泽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