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茨小说《大瀑布》的生态解读*

2020-01-19 15:44廖雪汝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克妮娜瀑布

廖雪汝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0)

“生态批评”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19世纪开始,美国进入工业化时代, 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改造和利用,而由此带来的环境被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发了全球的生态危机。水灾、旱灾、酸雨、土壤沙化及各种疾病频发,大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掠夺和控制开始进行强有力的报复,由此引发一些有识之士反思。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揭露了大量的杀虫剂和“三废”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工业技术和产品对人类的反作用,从而引发了美国当代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于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生态批评产生。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其定义是研究生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就是把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应用到文学研究中去,即“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1]它重新审视人类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式,寻找引发危机的思想源头。蕾切尔·卡逊认为人类肆无忌惮地剥夺自然资源在于宗教信仰。在基督教教义里,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了人管理大地和取舍万物的权利,人通过对各种事物的命名而利用和主宰世间万物。西方哲学家们也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这些观念,都使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万物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主导社会发展的后果,必然是对大自然的不断征服和掠夺,最终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自食恶果。自然平衡的破坏,必然引起社会危机和人的精神的危机。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其著作等身,获得过欧·亨利短篇小说成就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欧茨也是一位严肃的作家,她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现实主义始终是她创作的主旋律。她一直留心观察美国社会生活,她的作品所揭示的都是“具有跨国界与跨文化的普遍性,反映了人类历史某些发展阶段的共性问题”[2]。2004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大瀑布》,该作品被评为“这是迄今为止她最好的作品——也是一部代表作。”欧茨在《大瀑布》中关注了当下人类社会的热点问题——生态危机,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表达了她对实现“生态和谐、人态和谐及心态和谐”的社会憧憬。

《大瀑布》是以素有“自杀天堂”之称的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地展开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女主人公阿莉亚,此地一个长老会牧师的女儿,迫于年龄的压力,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牧师吉尔伯特·厄尔斯金。然而新婚第二天新郎就跳入瀑布自杀。成为“大瀑布的寡妇新娘”的阿莉亚在瀑布旁苦守7天,其独特的气质和执着,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的精英律师德克·波纳比,他爱上了阿莉亚,在他的热烈追求下,两人不顾家庭反对而结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十年之后,德克因为代理了一宗公益诉讼案而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追杀,丧身瀑布。悲痛中的妻子阿莉亚举家搬迁,在倔强与偏执中独自抚养孩子。孩子们长大后,开始调查父亲的死因,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真相大白,父亲洗尽冤屈获得敬仰,孩子与母亲也经过这番历练而获得自我拯救。

小说开始,就呈现了人与自然依存与对立的关系。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由美洲瀑布、婚纱瀑布和宽阔的马蹄瀑布组成,据摩西布莱恩博士的描绘,它可能对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发生一种神奇怪诞的影响,它可以让积极乐观精力充沛的青壮年的神志瞬间像受了诅咒一样暂时迷离,吸引受害者投入他的怀抱。它是神圣的独立于人类意志的存在。一百多年来,它是旅游者的胜地,也是自杀者的天堂,它是如此的魅惑,如此地神奇,其巨大的威力,既是毁灭的象征,也是新生的象征。阿莉亚的第一任丈夫在性取向的痛苦和信仰与科学的冲突中,在大瀑布的召唤下决定“作为一个男人而死去,而非懦夫”投身于大瀑布。第二任丈夫德克为了良心和正义,被黑暗势力逼得坠入瀑布。小女儿朱丽叶在周围的嘲讽中长大,她迷恋瀑布河水的声音,把它幻听成父亲的召唤,曾想投入“父亲”的怀抱。

欧茨笔下的大自然是神圣的存在。居住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印第安人认为河水、瀑布、树木都有着灵魂或神明,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怀有敬畏之心。但是在那个时代,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很少有人具有这样的意识。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下,人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不断征服。大瀑布的奇幻景色让游客蜂拥而至,于是当地的人们开始疯狂地开发,“汽车旅馆和旅行小屋像伞菌一样涌现出来”[3]。为了进一步征服自然,人类要大力发展工业,20世纪50年代的大瀑布市“郊区的空地、林地还有耕地都被挖的挖、填的填,全建成了工业区……原始的土地被水泥地面所取代,树木被砍伐,锯开了运走,巨型的起重机和推土机随处可见。通往洛克港的那条老的双行道被加宽为三行道,一夜之间高速公路穿过了田地……原来荒无人烟的土地,建了工厂……有石膏生产厂,皮革制品厂;有生产柏油、石棉的,也有生产杀虫剂、除草剂的……沿河南岸,万众瞩目的大型发电站正在建造中,它将利用大瀑布三分之一的水力去发电。”[4]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前熟悉的景象变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7岁的钱德勒面对工业区的大肆兴建不仅困惑:“爸爸,我们在哪呀?”爸爸德克回答:“钱德勒,你看到的是进步。”所谓的“进步”,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下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和占有。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盲目自信,感觉自己可以支配自然和改变自然规律,但是却没有想到自然也会疯狂地报复。在小说开篇,叙述者描述吉尔伯特自杀的季节:“当下季节若不是受逸动潮湿空气的侵染,就像尖锐的钢锉在肺里遭到了腐蚀一样,早就已经是初夏了。”小说中守门人“的肺部也受了伤,不仅是因为河水激起水浪的刺痛,更是由于空气中那种奇怪的金属味道,它就来自大瀑布东部和北部蔓延开来的工业城市”[5]。寥寥数语,污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跃然纸上。

人与自然的冲突,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因为自然生态破坏越重,人与人之间的怨恨与敌意就会越深。工业化社会的高速发展,财富的高度集中,只能给占少数人口的权力阶层带来最大化的收益,而大多数下层民众却要为此付出最大的代价。《大瀑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发生在第二部分。工业化产生的大量污染将自然生态破坏后,也对人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居住在九十三大街“爱的运河”地区的居民妮娜就是众多受害的普通民众中之一。“爱的运河”是19世纪末设计的连接尼亚加拉河上游和下游的运河。20世纪40年代,未完成的运河成了带有放射性军事物质的垃圾倾泻地,50年代又成了当地一著名化工厂斯万公司的的垃圾场,上万吨化学工业垃圾倾倒在运河里。运河被填埋后,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尼亚加拉教育委员会。合同规定,斯万化学公司永久性免除承担任何伤害责任。”[6]为了获利,地产商和教育委员会掩盖运河的秘密,在此盖起了学校和居民区。不明真相的民众居住于此,致使无数人生病和死亡。科文庄园妮娜的女儿索菲亚因白血病死去,妮娜的父亲在托纳旺达钢铁厂工作死于肺气肿,儿子比利头痛咳眼睛疼,妮娜本人和丈夫萨姆哮喘:“他们不停地咳,眼睛和比利一样又红又肿。”九十九街的居民有人走路靠轮椅和拐杖,有人要带氧气面罩。“爱的运河”街道患病率死亡率奇高:“流产,精神错乱,呼吸疾病,癌症!各种各样的癌症。”[7]房贷的压力让普通民众无法搬迁,也无钱支付日益增加的医疗费。妮娜组织业主协会抗议时,市长韦恩竟然污蔑讽刺她是“赤色分子的女儿,职业煽动者,接受来自莫斯科的命令,有精神病史,坐监记录。”[8]158妮娜被市教育局、法院和化学公司视为眼中钉。不甘于被困死的她找到当地的著名律师德克·波那比,准备起诉大瀑布市政府,控告斯万化工厂排放污染物和有毒废料导致女儿患白血病死亡。德克·波那比作为巨额财产继承人和著名律师,本身属于上层社会,对妮娜那个阶层并不在意。他住在大瀑布上游的月神公园,距离“爱的运河”社区科文庄园很远,污染对他没什么影响。而且,他的绝大部分朋友、雇主都是工厂主和投资者,他早已经学会绕开污染问题为他们出力,他的母亲克劳丁·波那比更是对那些底层民众给予否定和无视:“这种人并不存在,即使真的存在,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9]因此,当妮娜一次次乞求德克代理自己的诉讼案时,德克拒绝的态度是明确的。他清楚,接了此案就等于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所属阶层作对。一次偶然相助,他看到妮娜美丽苍白的小女儿无精打采的样,他想到了自己那个一天一天精力充沛的小儿子罗约克,真是鲜明的对比!看到妮娜病故的大女儿照片,德克想到了自己6个月大的女儿,他“努力压抑着内心柔软的情感”。这种由己推人的朴素情感,让他感到生命的脆弱,“感到一丝由恐惧引起的悲痛”。妮娜带着德克去地下室,实地展示化学污染的证据,看到“散发着排水管和焦油的味道。一些恶心的脏东西从仅有六英尺的混凝土墙壁上冒出来。”随着看过大量受污染的学校操场、生病孩子的照片,正直的德克开始义愤填庸。随着德克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作为自然奇观的大瀑布与作为工业化城市的大瀑布市是“孪生儿,但却是畸形的”,一个是带着恐怖的美丽;另一个则是无比丑陋的。在调查中,德克还发现自己的波那比家族与污染大户化肥厂、农药厂也有密切利益关系。他的很多老朋友都是工厂老板,与政府、司法有着多重利益交缠。但是他们这些上层社会的人没人愿意承认这里有问题,他们担心的是“财产贬值”。强烈的正义感和羞耻感让德克选择捍卫自然和生命,捍卫弱者。于是他开始了这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较量。以他和妮娜为主的个体团结起来,对抗化学公司、教育委员会及市县上层权利组织。他不惜与老朋友翻脸,不管姐姐威胁断绝关系,不惜时间和金钱,他成为了自己所在阶层的叛徒。理想主义的德克以为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打赢这场官司,但是为了利益,政府和企业却互相包庇狼狈为奸。黑恶势力如此强大,一审败诉,愤怒的德克失去理智打了法警被投入监狱,职业生涯尽毁。出狱后的德克不肯罢休,坚持揭露真相。午夜开车回家之际,他被化学公司和警察联手制造车祸葬身瀑布。直到十六年后,才终于获得洗冤昭雪。

德克超前的生态意识值得后人敬仰。欧茨不是悲观主义者,随着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进步,欧茨坚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人与人能够达成和解、人能完成自己的身份确认并找到目标。波那比的三个孩子通过寻找父亲,寻找到了自我,走出了迷茫,达到了心态和谐。寻找父亲的过程是他们成长的转折点。

德克在婚姻上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自己的选择娶了寡妇新娘阿莉亚,对妻子他总是能理解并尊重,夫妻感情甚好。但由于代理“爱的运河”案件,他与女代理人妮娜频繁接触并在经济上资助,加上舆论的煽动,妻子阿莉亚觉得德克背叛了自己和孩子。德克死后,阿莉亚卖掉了豪宅带着孩子住到了铁路附近的平民区,拒绝领取巨额的保险金,靠教授钢琴课养家糊口,过起了近乎赤贫的生活。“父亲”成为这个家庭的禁忌话题,“波那比”成为被丑闻玷污的姓氏,“羞耻啊羞耻!你的名字叫波那比”,在困惑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和父亲,他们无法认清自己。

钱德勒作为长子,责任心很强,他很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遵从母亲的要求从不提起父亲。他爱母亲,主动为她分担家庭负担而选择了读当地的大学,毕业后做了老师,去危机干预中心做了志愿者,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母亲对他去帮助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产生困惑,他的回答是:“因为我需要帮助别人。因为我需要帮助。有人在那。因为我需要。我需要。”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这是内心的需要。在一次劫持人质的突发事件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想与劫持者艾尔面谈,危机事件后他成了英雄,但是爱人梅琳达对此却十分生气,指责他:“把生命像掷骰子一样扔出去,好像自己的生命一文不值。”梅琳达的指责让钱德勒突然醒悟,他明白了父亲的勇气和牺牲。为了真正了解父亲,于是他开始寻访调查。寻找父亲的过程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最终与爱人梅琳达和解,决定开始积极地生活。

弟弟罗约尔长得很像父亲,也最受母亲宠爱。他注意力飘忽,中学毕业做了游艇的导航员。收入虽然丰厚,也给人单纯快乐的印象,但他一直很苦恼,不知自己在找寻什么。直到准备结婚的前一天,他在一片墓地遇到一个在那里等他和他做爱的黑衣女人,女人对他说:“你是他的儿子。”墓地的奇特经历后,罗约尔忽然不再懵懂而成熟起来,他解除了婚约,告诉母亲要找一个“有才华,擅长我不行的”的人做妻子。这与当年德克对阿莉亚说的极其相似。黑衣女人的话让罗约尔决定寻找父亲。他去图书馆查阅旧报纸,翻看档案资料。在寻找父亲中,罗约尔喜欢上了土壤、水、岩石,他也找到了自己人生努力的目标。

父亲死时朱丽叶还是个婴儿。少年的她美丽害羞,父亲的死、波那比的姓氏让她在羞耻中长大,她的心中满是疑问却得不到解答。她幻听河水的声音,认为那是父亲对她的召唤。她美妙的的歌声是唱给父亲听的。与哥哥们一样,她渴望从羞耻和诅咒中逃离。在父亲的忌日,她又一次来到大瀑布,在瀑布的召唤声中,准备投进“父亲”的怀抱。危急时刻,一个大块头小伙巴德将她抱住离开。巴德是警察的儿子,也是朱丽叶的校友。在与巴德的交往中,朱丽叶了解了父亲被害的真相:是老巴德开着警车与另一辆大卡车联手将父亲挤下公路掉进瀑布。患了老年痴呆的老巴德在一次放声痛哭中,说出了自己的很多罪孽,其中就包括杀死朱丽叶的父亲德克。在了解了父亲死亡的真相,获得了这份前生注定的爱情后,朱丽叶开始变得从容自信,她搬出了家,与母亲阿莉亚开始真正的自我分离,她也有了明确的追求。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尊重差异,强调互相依存构建“生态和谐、人太和谐和心态和谐”是欧茨《大瀑布》表达的理想,这一理想也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猜你喜欢
德克妮娜瀑布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主持人的话
彼得·汉德克获奖信息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瀑布
淘气鬼妮娜
瀑布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