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的场所精神探析

2020-01-26 05:51胡天君赵佳璐聂婧怡杨亚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空间设计

胡天君 赵佳璐 聂婧怡 杨亚宁

摘 要:文章以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的设计表达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现状分析以及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的表达两个方面,解决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既要从校园师生心理及行为需求入手,同时又要融合校园文化与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校园景观空间设计,使设计更好地激发师生对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认同及归属感。

关键词:场所精神;校园景观;空间设计;校园文化

一、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目的是表达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即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20世纪末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场所精神,即人在场所中的定向感或导向感以及认同感。

总的来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1],人的活动创造了场所,场所中的事物与人也会产生密切关联。当人们在场所中发生活动时,人的情感与场所中的事物发生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取决于场所的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也与其历史、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特质,人在场所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即场所精神。因此,观设计师的目的是将不同的场所特质进行挖掘和体现,使之具有辨识度,进而增强人们精神上的认同及归属感。

二、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的设计与表达

(一)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1.交往空间类型单调

大学校园景观的交往空间既包括中心广场、运动场等开放空间,也包括小游園、庭院等半开放的空间,同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交往需求,也应该设置少量的半私密性以及私密空间。现在大多数校园中缺乏半私密、私密性的空间,导致校园景观空间交往层次单调,空间尺度较大,缺少对细节的表达,难以产生场所归属感。

2.体验参与性较弱

人类最初的设计大多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含义,原始的形态与朴实的色彩,完全是为了满足它的实用性需要[2]。但大学校园规划普遍将大片绿化用来填补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空白,既缺少形式美,在视觉上产生了单调乏味的感受,又缺少了可以为校园师生提供休憩与交往的体验参与性空间,导致校园景观空间的活跃性氛围不足,缺乏实用性。

3.文化特色缺乏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文化性作为传承校园文脉的特色,需要重点进行设计。现在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变得千篇一律,校园的历史与文脉失去传承,导致缺乏文化特色,一味地照抄照搬,校园景观空间就会失去自身灵魂,难以激发师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

(二)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设计与表达

1.注重师生的行为及心理需求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是校园空间的子集,它是相对于建筑等特定空间而言的,是指一切非限于特定人群使用功能的外部空间,可以向全体校园师生乃至社会人士提供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场所[3]。大学校园作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校园师生,良好的校园景观空间营造不仅应便利校园师生的日常活动,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校园师生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在校园景观空间中的活动是多样性的,因此对空间的要求也十分灵活,既要设有团体性活动的开放空间,便于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展示与被认可、被关注的意愿,同时也应设有个体或极少数人活动的半开放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满足学生内心的自我需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疏解自身压力及负面情绪,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此外,“人看人”“抄近道”等行为需求,也是学生们普遍的心理。前者是在指人都有看与被看的需求。“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用在看人与被看这一方面。”(阿尔波特,1990)在看别人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或是幻想自己是某个路人,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感。这样的空间一般设置在较为开阔的场地周围或是道路两侧的休息空间中,人流量大,空间又相对较为安静,不易被人注意,适合作为人看人空间。后者属于走捷径心理,通常在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中以道路或节点的形式存在于两个不同功能的建筑或场地之间,比如宿舍到教学楼、教学楼到食堂等,该校园景观空间具有学生使用时间集中且人流量密集的特点,因此要强化空间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局部可搭配具有观赏性的绿化来舒缓学生行走在拥挤空间中的焦虑心情。

2.注重校园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大学校园的文化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大学校园中的古老建筑、雕塑、景石、古树名木、景观节点等,作为场地的特殊记忆被保护和传承下来,不仅会勾起昔日学子们心中在此交往娱乐生活时的美好记忆,也会给新生们带来无限的向往与憧憬,产生精神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想要延续一个校园的场所记忆并非仅仅做到保护这么简单,更要求设计师们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环境因素合理融合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在保护和传承文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用新方法和新理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环境,使师生们日常交流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增强校园景观空间的互动参与性,满足心理上的体验感与归属感,以此推动大学校园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如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改造已完成的“树洞花园”项目,设计师巧妙地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古树白蜡,并在它们之间放置了三个表达“相望”的主题的圆环状景观装置——树洞转亭,转亭外壁材料为了符合场地的氛围,选用自然锈蚀的耐候钢,内壁则选用山樟木拼合而成,转亭设有转轴,可根据需要调整转亭角度,内部设置座椅,且转亭上方设置有LED灯及音箱,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控制灯的颜色与亮度,也可播放手机的音乐[4]。该设计将场地、古树白蜡与树洞转亭巧妙结合,通过互动装置将空间关系变得趣味化,学生通过树洞转亭观看往来行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被别人看着,因角度的不同,其交流方式也在随机发生变化。高大的白蜡树干形成了视线开阔的林下覆盖空间,不仅使得场地本身的景观环境得以保留和利用,同时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安全及舒适感,更好地吸引往来师生在此休息交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3.注重对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构成主要由自然及人文因素所决定,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光照、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它们是场地自身的特质,也是构成不同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最本质、最外在的区别。将自然因素巧妙运用于校园景观空间设计中,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保留了场地自身的特色,使学生在丰富变化的空间中体会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关系,发自内心地产生场所归属感。

此外,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与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历史事件、校风校训、名人传记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校园景观空间设计首先应在充分了解场地特征、尊重场地记忆的基础上,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产生某种密切的联系,同时,将校园文化融入设计之中,通过植物、设施小品、地面铺装等景观设计要素传达给校园师生,并以此激发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建立整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校园中的道路以博学、致远、明德、敏学等词语进行命名,以道路标识设施为媒介传达并引导学生应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此外,植物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存在自身的觀赏、遮阴功能以外,也具有一定的符号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通过种植桃树和李树,意在表达对待朋友应真诚、坦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树来象征人们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师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内不同景观空间需要考虑不同的人文要素,其中具有特殊纪念性主题的空间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点区域,应在整体性营造原则的基础上,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烘托严肃、庄重的空间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尊重场地记忆,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场地活动中的记忆与感知,与场地的构成、色彩、形态、质感以及场所中蕴含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有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

三、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案例——悉尼科技大学校园景观绿地

悉尼科技大学校园景观绿地空间位于校园科学楼与未来中心区之间,以增强校园参与度与提升校园公共空间活力为设计原则,且需满足校园师生及周边社区人群的活动需要。

(一)公共活动绿地空间——大草坪

该场地面临地下体育馆及图书馆两处地下空间的挑战,设计师巧妙地将公共活动绿地抬升了600mm,在符合地下屋顶防水要求的同时,满足草坪种植对土壤的需求。为了满足学生交往的多样性需求,更好地利用草坪休憩空间,增强空间的参与性,设计师将草坪平台外缘设置了固定且延续的精细化座椅休息区,且在平台上方设置了临时性景观设施,包括遮阳伞、移动式折叠椅、地毯、双面预制座椅等,提供充分的休息区域,在合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师生在此交流休憩,增强场所归属感。

(二)中心广场空间

中心广场以大面积非规则切割的石材铺装为主,灰、白色相搭配,营造沉稳、庄重的校园氛围。该空间为校园内的开敞空间,满足学生的快速通行需求,也可作为集散空间使用。点缀树池与绿篱,丰富空间的层次,增加行走的乐趣,广场两侧设置了座椅休息区,符合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同时大大提升了空间使用率,增强人们的场所认同感。

(三)中心花园空间

中心花园作为半开敞空间,具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供交流学习、运动、室外餐饮等等。设计师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利用植物搭配营造出和谐、亲切的校园景观空间氛围。为了方便学生在空间中的活动,花园配有固定或移动式桌椅、雨伞及电源插座等,满足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使场地本身更具吸引力。

四、结语

校园景观空间中的场所精神体现了校园师生、建筑及场地周边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相互融合,在充分挖掘校园文脉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了解师生的实际使用需求,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的参与性校园景观空间,增强师生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心理认同及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王燕飞.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D].南京林业大学,2009.

[2]王小妍,钟砚涛.从“形式服从功能”到“形式服从需求”[J].美术大观,2007(1):73.

[3]赵璐.高校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蔡凌豪.树洞花园[J].景观设计,2018(2):86.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空间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