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价值研究
——以皖江文化为例

2020-02-11 00:47徐晓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皖江幸福观时代

徐晓宁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在漫长的历史和广袤的空间里,中华民族孕育诞生了众多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皖江文化正是其中之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幸福观教育不可能离开地方文化环境进行封闭的活动。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大学生幸福观结合起来,如何通过挖掘和重塑地域优秀文化基因,萃取传统思想精华,展现新时代幸福观教育魅力,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山河壮美、幅员辽阔,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孕育在时代和区域的沃土之中。兼有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幸福观教育思想。如《尚书》所记载的“攸好德”就将幸福与道德联系在一起[2],指出了道德是获得幸福、避免灾祸的实践路径。诸如此般的幸福观,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散见于不同的时代和区域,形成特点鲜明的幸福教育文化,指引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们以特有的智慧和不俗的实践收获幸福。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诠释初心和使命的幸福源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幸福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发展思路。文化与幸福、教育与幸福、梦想与幸福,将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等学校是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人才聚集地,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的重要园地。每一所高校坐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幸福元素。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关涉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关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关涉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因此,以时代精神激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炼幸福基因、夯实文化基础,为新时代高校诠释初心使命、实现教育目标提供源头活水。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再现历史脉络和人文品质的幸福教本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他在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4]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的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5]。城市精神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变迁,彰显着一个地方的特色风貌和人文传承,是行政区划下地域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地域文化在特定城市的提炼和升华。以皖江文化为例,它所推崇的“以文载道”和“经世济用”,实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要素和内涵,不仅刻画出皖江流域的历史进程,更展示着皖江人民独有的人文品质,与今天的安庆精神“崇文尚德、务实创新”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教本。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凝聚人心砥砺奋斗的幸福载体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站在了近百年来最好的时代。越来越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呈现于世,散发出令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馨香。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传承,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情感号召力。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对成长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这种环境的影响不仅包含了校园文化的凝塑,也包含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充盈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从环境氛围中感悟地域文化所赋予的精神力量。如果将大学生比作中华大地孕育的嫩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促其茁壮成长的土壤,逐渐积累并汇聚成强大的生长力,帮助大学生领悟奋斗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

二、皖江文化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价值

皖江文化起源于先秦,是江淮文化的发祥,是中华文化、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系统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的精神力量,以“文”为器,载道救国、济世乐民,形成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功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与幸福观的关系看,皖江文化既继承儒家教育精神,也吸收了现代科学理念,对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一)皖江文化是一种德性涵养,具有鲜明的德育特色

提倡德性涵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皖江文化区域由于地处江淮之间、吴头楚尾,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场所,更加强调德性涵养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浸润意义和养成价值。儒家提倡德治,注重通过德育感化民众、规范行为、建立秩序[7]。皖江文化继承了儒家的教育精神,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道德观,它倡导的是“以文育德”“以德立文”。绵延300年的桐城文派,先后聚集1200余位文学大家,留下著作2000余篇,留给后人的除了理论价值和文学享受,更有学者本身重视道德、崇尚学术、致力教育的诸多理念。晚清教育家吴汝纶一生淡泊名利、尊师重教,弃官从文后忘我奉献,以一己之力创办的桐城学堂学风浓郁、人才辈出,在中国教育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诸多教育思想跨过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与如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吻合,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皖江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能动的育人功能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皖江文化不仅拥有它的传统状态,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并衍生出更多的精神内涵。皖江是长江流经安徽的一段。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山川形貌,塑造了皖江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风貌。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皖江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尤其是安庆作为当时省会城市,文化形态发生了缓慢的转型,由于移民较多,民风开放,皖江人思维活跃,创新奋斗意识较强。晚清重臣曾国藩创建安庆军械所,掀起洋务运动;五四旗手陈独秀创办《安徽俗化报》,发起新文化运动等,都被视为皖江文化中“创新”“奋斗”的元素和内涵。这种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正与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重要论述紧密契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皖江文化是一种高远境界,具有生动的幸福价值

皖江文化具有高远的文化品格,在以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为代表的治学胸襟和以桐城学派刚毅进取为代表的人生品格塑造下,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征。晚清时期,西方文明强势入侵,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浪潮下,一些地域文化呈现衰颓之势。而皖江文化却在这种时代氛围中逆势而上,呈现出强大的文化魅力与自信。晚清教育家吴汝纶赴日本考察近代学制,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挑战,他不卑不亢、淡定自若,以“螺蛳那便能吞象,寄语知音莫浪传”[8]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的嘲笑,用坚定的爱国立场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维护了祖国尊严。进入当代,朱光潜以“恒、恬、诚、勇”为座右铭,鼓励自己百折不挠、克己持重、襟怀坦荡、勇往直前,这四个字贯穿一生,成为其真实的精神写照。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意气用事,皖江文化中古朴的处世哲学、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医治当前浮躁风气的良方,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品格、控制言行,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面前保持定力,陶冶俊逸之品性,培养人生之高格。

三、皖江文化推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发展的路径

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办出特色和优势,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内涵和现代要素,焕发地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影响,大学生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表现出目迷五色的茫然和莫衷一是的犹豫。因此,以优秀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推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然途径。

(一)以皖江文化铸魂,夯实幸福观教育基础

新时代大学生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对美好生活和个人发展的愿望特别强烈。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过度放大了物质所具有的“幸福权重”,渴望通过物质享受提升幸福感,以致形成“拜金”“尚权”等错误幸福观。清代皖江文化名人曾国藩曾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9],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皖江流域绵延千年的优秀人文习俗也对涵养大学生幸福观起着重要作用,如流传于安庆街头巷尾的“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等民间谚语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桐城六尺巷文化等,都较好地诠释了皖江流域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朴素的幸福哲理。这些脍炙人口的民谚故事,早在大学生少不经事时就已植入脑海,形成早期幸福观、价值观的胚胎,不经意间左右人的行为和处世方式。因此,挖掘皖江文化中的幸福元素,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感知幸福的基础。

(二)以皖江文化强基,提升幸福观教育内涵

当前,一些大学生呈现较为明显的幸福危机,其幸福感的缺失,很大程度源于道德失序所产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会加速幸福感的流失,触发主流价值观的塌陷。皖江文化既包含历史传承的道德精髓,也包含时代孕育的先进理念,具有涵养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催生幸福感的重要功能。皖江文化流域中无数名师大家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身体力行,留下令人津津乐道的人文故事和至理名言。桐城学派集大成者姚鼐主讲安庆敬敷书院10多年,待人和蔼,学品兼备,倾尽全力培养人才。如姚鼐一般还有诸多皖江名人留下传世美名。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运用其中的精神内涵,激发大学生的崇德向善之心。

(三)以皖江文化育人,实现幸福观教育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至高境界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涵盖了现实可及与理想追求两个层面相统一的幸福感,即内在追求超凡的道德人格,外在追求经世致用、胸怀天下。回顾近代中国,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而舍生取义。皖江文化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孕育着红色基因,这种为民族存亡而无私奉献的幸福观、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毅然回国将全部心血注入核武器研究,将中国国防带入世界先进水平,自己却因受核辐射而逝世,他之幸福即为家国情怀。高校应当以史为鉴,以文化人,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幸福观,“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将小我之幸福置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下,实现最高精神层次的幸福。

高校作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施者,应当充分挖掘并利用地域文化优势资源,通过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道德观、社交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建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在幸福观教育过程中,要变“灌输式”为“浸入式”,多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事例为学生呈现幸福的图景和路径,鼓励大学生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毕生的幸福指南,不断书写奋斗与奉献的青春篇章。

猜你喜欢
皖江幸福观时代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