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网络文化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途径分析

2020-02-11 00:47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

江 瑶

(安徽新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境界,是大学做好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随着信息技术、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主要途径,在这样的趋势下,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并不断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平台也从开始的单一校园网,发展到现在的“校园网+公众号+社区论坛+易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又各司其职的线上平台,使大学生们更便捷地获得来自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文化讯息,更迅速地进行文化交流,这也使得校园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时间、空间和力度都有所增强。因此,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三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校园网络文化相较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掌握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才能建好高校德育工作的这块新阵地。

(一)主客体不定

网络文化是借助互联网形成、传播的文化,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递,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也不再清晰。比如,一则校园新闻,过去通过宣传栏、校报、广播站等形式在校园中传播时,新闻的编辑者和阅读者是明确区分的,新闻本身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现在通过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网络形式传播时,评论区中的评论可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不再是新闻本身,评论区中原本的“客体”成为了“主体”,引领新的话题,创造另一个文化现象。主客体的不确定是因为网络文化的广泛参与性造成的,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传播中,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也更加的便捷与丰富,这就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当然,这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主客体的不确定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如何唱响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对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发出了挑战。

(二)开放性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开放的文化才能成为有活力的文化,只有开放才能不断发展。借助网络,高校的校园文化开放性大幅度提高。过去的高校文化建设往往只局限于本校,与其它高校或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只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交流项目进行。网络文化建设起来后,校内校外的、国内国外的文化交流,只需要刷一下手机、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2019年3月以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参与了“青春,为祖国歌唱”的网络拉歌活动,青年学子们献唱新中国70华诞,展示了新时代青少年与祖国共奋进的爱国情和报国志。这场活动充分体现了高校网络文化开放性的特点。活动从三所高校开始,迅速被引入到其它高校中,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覆盖了全国,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为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原本简单纯洁的校园文化。

(三)影响范围广

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是培养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校园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之所在,就是给予学生终身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持续扩大,一方面表现在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高校个体的影响周期。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任,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2]。借助互联网,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更快更及时更广泛地传播至社会大众中。与此同时,校园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在时间地域上影响力的局限,它用当下学生最熟悉的话语形式随时随地地陪伴着他们。例如,学生毕业后虽然很少有机会回母校,却可以通过随时随地关注校园网站、公众号,与老师校友们的线上联系等方式,及时了解参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既是受影响者也成为了传播者。

二、“三全育人”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实现时时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处处育人。[4]“三全育人”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要做好做实“三全育人”,就离不开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共建。

(一)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有8.54亿网民,其中8.47亿人通过手机上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6.0%。[5]00后已经步入大学校园,他们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知识体系建构、思想形成、价值观塑造受到网络的绝对影响。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必须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要用他们熟悉的网络途径、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全覆盖。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网络文化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全育人”的重心是“育”,要将育人做到有实效,就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入耳,还要入脑、入心,要让学生们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也感到“有意思”。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不及课下教育有效,“听”不及“做”有效。校园文化中的社团活动、艺术活动、公益活动等,因其轻松、炫丽、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感觉到“有意思”。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既降低了学生对一本正经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抵触情绪,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会,知行合一,让理论的力量变成行动的力量。从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校园网络文化既承续了传统校园文化的优势,又扩展了传统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和参与度,这就让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中的“全”得以落实。

(三)校园网络文化扩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需要集全校之力,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好“三全育人”的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因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上遇到瓶颈,专业互联网相关技术人员的参与,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学生思想情况的了解引导,相关活动的设计开展助力颇多。当前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都有一些专业团队,他们的工作性质及专业能力使其更容易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亲密交流,更容易追踪到特别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公众号的编辑,他们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参与到全员育人之中,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三、以校园网络文化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自1990年4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在北京联合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开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步伐以来,[7]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新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发挥好网络文化的优势,消除网络文化中落后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掌握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8]我国的高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底色,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持续向上向好,但有少数学生存在对意识形态领域一些重要问题认识模糊、务实功利思想行为特征比较明显等问题。[9]网络空间是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要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刻意抹黑主流意识形态的异质话语要及时回击,说明事实,占据话语传播的“制高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题,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明确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8],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核心就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应涵盖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育人全过程。

(二)丰富网络文化产品

以校园网络文化推进“三全育人”取得实效,离不开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当前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缺乏是通过高校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阻碍之一,高达66.5%学生认为他们所接触到的网络文化产品思想性不强,部分产品娱乐化倾向严重;72.0%的学生表示,所接触过的高校官方网络文化产品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10]

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要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可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和习俗展示、戏曲进校园等线上与线下互动活动,以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网络展播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重大纪念日开展网络纪念活动,以弘扬革命文化;可以开展时代楷模故事的网络展播,举行以学习时代楷模为主题的网络交流,在“五四”“国庆”这样的特殊节日里开展网络主题活动,以唱响时代精神。

构建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并展现各高校的特点。根据各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打造特色网络文化产品,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推进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扩大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形象生动多样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丰富正面舆论供给。

重视网络文明建设,自觉摒弃不良文化产品进校园。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广大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明校园创建,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融互惠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离开了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总揽大局的引领作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保障和规划指导。[11]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用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关注社会现实,针对热点难点,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不仅让学生愿意看、愿意听,还能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可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扩大网络文化交流学习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助力。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站的全国共建,学习他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经验,引入优秀文化产品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网络名站名栏,输出本校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使思想政治工作紧随网络步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陪伴大学生的成长全过程。

打造校内以文育人的网络社区,将学生的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易班(e-class)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社区,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易班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应用,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在易班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状况,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更及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转发、点赞、聊天、辩论、加关注等方式更亲切更“随意”。易班的建设和维护包含高校各个部门,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从早晚响起的校园电台,到自编自导自播的校园电视台,到学校公众号,再到小视频网站,自媒体时代改变了高校文化传播的传统模式。统筹建设并用好学校与学院新媒体平台,支持并用好老师与学生的优秀自媒体平台,建设个性鲜明、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大学文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微博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关注热点难点问题,释疑解惑,既是高校靓丽的文化名片,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平台。当代大学生是被新媒体包围的一代人,各高校应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致力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新媒体建设,抵御不良文化侵扰,打造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一致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