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三重维度

2020-02-11 00:47梁广东杨凤霞刘铁军张光远胡玉君许洋毓宋学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因子教育

梁广东,杨凤霞,赵 爽,刘铁军,张光远,胡玉君,许洋毓,宋学来

(1.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3.哈尔滨市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1]。《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因此,高校应根据因时、因势的劳动特征和形态,深刻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厚植劳动教育发展的肥沃土壤,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基。探讨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对于拓展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路,全面落实劳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内涵审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逻辑起点

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起点就是要明确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建。生态系统中的诸要素在体系结构中常表现出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等特点,解构和厘清劳动教育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深入探研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内涵

1865年,勒特最早将希腊字logo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两个词语合并构成生态学。随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创生态学概念,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全部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半个世纪后,英国学者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是指“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使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通畅地流过生态系统而保持动态的平衡。”[2]生态学理论体现出应用广泛的特点,常被运用于政治、教育、传媒等领域。

生态学理论在劳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是由劳动教育的生态特性和现实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劳动教育本身是一个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内部的多种变量构成的生态系统,研究分析系统内部主体和客体、基础和目标、对象和内容、规律和过程、载体和环境等因素,都在劳动教育体系动态平衡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协调有序开展。因此,可认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是将生态学的概念用来分析研究劳动教育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一切对劳动教育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内外部因子间的关系及结构的总和。具体来言,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以培养崇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由劳动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诸要素,及教育目标、环境、课堂等主体要素形成的能够实现自我调节、动态平衡、开放通联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

(二)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因子

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众多,各因子关联密切,由于位于系统一定的体系“生态位”,决定其整个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明确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要素的价值,可以深刻揭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作用机理,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诸要素作用发挥规律,从而为构建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提供依据。

厘清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因子间的内在联系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广谱性问题,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要素具有广谱性,它存在于任何劳动教育模式体系中,而不是单一和特殊的。在某一特殊体系中生成的因子并不适用于所有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不可替代性。各因子在各自生态位上发挥着各自独有的作用,缺一不可,每个因子的功能失灵都会影响整个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

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四个因子构成。

1.主体因子。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子由劳动教育教师和劳动教育管理者组成,担负着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的职责。劳动教育教师及相关管理者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一般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和领导性,需要尊重受教育者平等的人格,在主客体互动中发挥“教”和“导”的作用。主体因子作用发挥过程中应该具备如下几种能力和素质: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因此,教育主体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塑造敦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性,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从而成为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者。第二,认知能力。教育主体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前沿的教学理念,本着科学的态度,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激发客体劳动创造的内在动力。第三,综合素质。教育主体能够根据时代、社会、家长、学生的需求特点,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劳动教育元素,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习等方面的融合;具有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能力,推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具有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网络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实效,使劳动教育真正入手入脑入心。

2.客体因子。教育客体就是指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受教育者,客体因子在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能动作用。学生的客体角色体现为受控性、受动性和可塑性。由于劳动教育客体具有思想、情感和意识的人的属性,也决定了教育客体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对劳动教育活动效果具有影响作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消极能动向积极能动转化。二是促进作用。教育客体能动作用的有效发挥,不仅能够提高个体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和参与,还有利于激发劳动教育主体的教育动力,使其更加坚定劳动教育的初心使命,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评价作用。劳动教育“教”的怎么样,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的劳动素养,而综合劳动素养需通过学生内在劳动价值认同和外在的劳动技能等方面体现,可见,学生在未来生活、工作等场域的发展情况都将成为评价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3.介体因子。介体因子三要素包括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等三方面内容。首先,劳动教育目标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规定着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其次,劳动教育内容是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现实依据,是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具体载体。劳动教育内容要以劳动目标为导向,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确定。最后,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是劳动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和条件,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到教师的教育内容,必须依靠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方法应为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服务,因此,教育者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成为影响和制约教育效果的关键,依据现实需要创新和拓展教学方式方法成为教育者必备的能力。

4.环体因子。从教育环境覆盖面看,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环体因子包括:宏观环体、中观环体和微观环体。从教育环体的形式上来看,分为现实环体和虚拟环体。劳动教育环体在生态系统中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参与作用,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不能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教育环体对其它要素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是补充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环体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信息环境等。由于不同环境彼此交织构成的环境网,各种环境因子互为补充,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演进历程

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起步政治化时期、调整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新时代全新发展期四个演进历程。

(一)起步政治化时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进三大改造,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劳动教育的目标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对生存的基本需要。

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官方报告中提出“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要求[3]。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提出劳动与教育结合。基础生产与教育的融合成为教育的一种新形式。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体现了劳动教育浓厚的政治色彩。随后,国家相继对学校劳动课时和形式都作出规定。这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不仅是劳动教育初塑的重要时期,还体现出劳动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强烈政治性,虽然劳动教育在此时期过度强化,但是已初具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中课程建设的雏形,为日后劳动教育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调整发展时期(1978—199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推动我国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加快经济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下,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改革也得到重视,这凸显了劳动教育在国家全面改革发展中的服务作用。邓小平审时度势,多次在全国重要会议上强调,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劳结合、落实教劳教育方针。该方针具体体现在重视脑力劳动工作;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德育作用。如: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90年),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德育特性等。这一时期,国家全面调整了劳动教育的不合理和不成熟发展格局,着力体现劳动教育为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质。

(三)稳步发展时期(2000—2011年)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愿望不断加强,劳动的创造性价值日益凸显。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新世纪初,国家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各级学校要广泛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强化对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目标的培育和引导。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化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劳动情感的作用和地位。这一时期,劳动教育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同时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情感等劳动德育范畴得到拓展。

(四)新时代全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被重视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设计了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提出学生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被纳入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评价体系。二是强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和规定,如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个场合谈到劳动、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是突出劳动教育的育人地位。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四是体现劳动教育生态因子的协同性。《意见》提出要“强化综合实施”,体现了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协同性,要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诸生态因子内部资源的配置,整合多因子力量,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协同发展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育人格局。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时代意义

(一)应有之义: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劳动异化问题不断显现,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层面都不同程度出现对劳动的淡化和弱化,出现一些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意见》提出“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和主张,也深刻蕴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5]。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基于学生对劳动本真内涵的呼唤,给学生们上好人生的第一节教育课,让教育立场重新回归到尊重学生成长、尊重生命,回归到时代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就是要从高校劳动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调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挥各层面资源因子的内在作用和因子间的协同生态作用,最大程度地释放因子能量,构建和谐、持续的劳动育人实践局面。

(二)实然选择:强化劳动教育实效性

多年来,劳动教育在众多高校以不同形式推行,但整体效果呈现不佳,实效性不强,出现劳动教育边缘化、劳动教育形式化、劳动教育阶段化等现象。《意见》出台后,在各级教育系统的指导下高校将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但从各高校现有软硬件条件来分析,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劳动教育的内在运行机理研究不够;政府、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等不同利益层面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职能和关系不清;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学科融合不畅通;劳动教育的组织和管理相对无序,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高校与外部支持协同体系协同不够等等。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用“系统性”的思维关照劳动教育的现实发展样态,“处理好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其他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角色、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厘清各利益相关者的明确诉求,并深入细致地做好利益相关者管理”[6],最终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未然昭示:实现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

学科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才能实现相关教育学科的固化和认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研究不充分,学科角色不清晰等等。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应在深入挖掘自身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融入新鲜的理论“元素”,努力探索其他学科的理论,拓展和扩充自身理论的容量,指导实践需要。结合当前学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很多学者将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引入劳动教育研究。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人文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与生命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7],因此,将劳动教育与生态学融合开展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前,劳动教育与生态学相关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劳动教育学科化与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因此,将生态学理论和思维方法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学科化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猜你喜欢
劳动因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