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及其与苏轼诗的关系

2020-02-11 00:47任声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归隐诗句苏轼

任声楠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苏轼是宋代最超卓的诗人,其诗被后世奉为圭臬,后世诗人采摘苏轼的诗句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集苏诗。最早的集苏诗是金人高士谈的《晓起戏集东坡句二首》和《集东坡诗赠程大本》,南宋时苏植有《岁在辛酉改元嘉泰,庚伏之末,拉亲友姚述之、鲜长源、黎元实逃署南岩,讲河朔故事也,聪山主从游竟日。因摘东坡、山谷诗句,集成四章题石壁以纪行》,元明两代,“宗唐” 之风盛行,没有出现新的集苏诗作。直到清代,集苏诗蔚然成风,出现了张吴曼《律苏和陶》、王祖肃《集苏》、顾文彬《集苏诗》、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等数种集苏诗集。周天麟(1832-?)字石君,别署水流云在馆主人,清末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生活于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曾任泽州知府,官至户部主事。工诗,尤工词。著有《水流云在馆集杜诗存》二卷、《水流云在馆集苏诗存》二卷、《水流云在馆百哀诗词合钞》《水流云在馆诗词》等。其中《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二卷是集苏诗专集,现存有光绪十七年石印大字本和光绪二十一年刻本。张明华《清代稀见集句诗词集》依据刻本收录,该集按诗体编排,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可谓诸体兼备。从内容上看,该集题材广泛,寄赠、送别、游赏、隐逸、杂咏、纪行等内容均有涉及。周天麟对苏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他承袭了苏轼诗平淡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清幽明丽、平和冲淡的诗风。同时,周天麟通过改变语境、更改字词、调整语序等方式,使新诗形成更加和谐融洽的艺术境界。

一、融苏诗表己意

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共16题310首,诸体兼备。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寄赠、送别、游赏、咏怀、咏物等诸多方面。其中,寄赠之作为数最多,或寄诗赠友,或异地怀友,作者将一句句苏诗集合为一首首新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情实感,又反映了作者的交游情况。集句诗乃集前人诗句而成新诗,其诗题往往就能直接表达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态。由周天麟寄赠之作的诗题可知两点:其一,周天麟好友众多,与之交往密切的有陈伯平太守、陈子闳司马、沈仲玉明府等人,大多是其同僚。其二,寄赠诗题通常记录了周天麟集诗的缘由和心境。如其《岁阑风雪索居寡欢饮酒赋诗即事抒感得七绝30首寄伯平云中良以宦情之澹归兴之浓吾两人故不同而同也》,这是作者寄给好友陈伯平的组诗,诗题共46字,由题可知岁暮风雪大作,诗人郁郁寡欢,于是饮酒赋诗得30首七绝寄给好友,来表达自己弃官归隐的思想。作者强烈的归隐思想,在其《赠庄耀采明府威凤时引疾僦居杭州西湖上》一诗中亦有体现,诗云:

空羡苏杭养乐天,逢山未免更流连。高怀却有云门兴,他日徒参雪窦禅。已觉薄书哀老子,敢将衰朽较前贤?还来一醉西湖雨,快泻钱塘药玉船。[1]270

此诗颈联后有自注:“时余亦身弱多病,不愿作出山计。”由诗题可知,好友庄耀采托病辞官,周天麟当时亦是身弱多病,遂产生同病相怜之感,周天麟的此首集苏诗一方面赞美西湖景色,另一方面也表达其寄情山水、不愿追求功名的归隐之思。另外,此集中的送别诗作亦多是周天麟借送别友人来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如《送宝所之榆社幕》:

年来事事与心违,衰病难堪送客悲。
白发未成归隐计,缁衣谁作好贤诗? 虚名惊世终何益?旧恨新愁只自知。
共把鹅儿一尊酒,尚能来趁菊花时。[1]280

诗人送别好友,前四句把自己孤愁多病、事与心违的不幸遭遇向好友倾诉,后四句告诫好友不必为功名所累,不如畅快痛饮,洒脱自如。

周天麟的集苏诗作除寄赠、送别之外,尚有多首游赏类诗作,且具明显的纪行色彩。首先,这类诗多以单首形式呈现,仅有《吴江舟中书所见二首》《珠湖舟次二首》《冬晚途中即目二首》等数组均是两首诗。此类诗作记述的是周天麟游览一时一地之感,如《淮村踏青》记录了作者在淮村踏青时欣赏到的美景,《重过樱桃斜街》则写作者在樱桃斜街念及故人前事,因而激起心中无限感慨。此外,周天麟善于在这类游赏诗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一般借苏诗的诗句,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起笔,由眼前之景写到心中所思,由此表达羁旅情感和人生态度。如《去定羌作》:

野戍荒州县,边城息鼓鼙。
得归良不恶,无事莫相羁。
饮酒但饮湿,弃官如弃泥。
翻然拂衣去,回首白云低。[1]263

诗题中“定羌”即今甘肃广河,自古乃边疆之地,作者在此处对于边疆军旅之行的真切感受,与其自序中所云“壮岁供职户曹,橐笔戎幕”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此诗写在定羌戍守边疆的作者看到战鼓已息,于是产生辞官归隐之心,形容弃官如弃泥土,毅然拂衣而去,回归自然山水之间。

周天麟还善于运用苏诗抒己怀,其咏怀之作,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此集中咏怀诗感情充沛,皆是作者缘事缘物而发,其感情的抒发似涓涓细流,绵绵不绝,因而集中咏怀诗大多是以组诗的形式呈现,尤以《自笑七首》《杂诗九首》《感旧述怀三十首》《看花诗十二首》《饮酒诗十二首》等为代表。如《自笑七首》:

突兀太行顶,眼界穷大千。
一郡坐可得,悠然见南山。
自适孤云情,谁谓无往还? 时有鸟归飞,空檬烟霭间。
翳翳景将入,明月高峰颠。
举酒为三客,一笑惊尘寰。 使君闲如会,江南千万峰。
胡为出岫来?先作归意浓。
常苦世褊迫,涉世非所工。 无心但因物,还在此山中。
秋涛舂午枕,松声满虚空。
缓带我亦可,相期林下风。 不待雷发轸,催计走群龙。
雨势来不已,一笑开天容。 野鸟喧百族, 鸢贪声最鄙。
饱食有残肉,顾自为谋耳。
白鹤归何时?出处俱可喜。 瑞露酌天浆,清绝正如此。
时哉汝非争。一笑万事已。 棋局消长夏,安闲日似年。
百年特未满,叹息指屡弹。
议论纷黑白,一胜亦偶然。 敛收平生心,袖手独不言。
无言对空枰,一笑荣枯间。 萧萧南山松,风静响应谷。
常苦弱蔓缠,不受纤芥触。
细思乃不然,此理观要熟。 邪正久乃明,何者为祸福?
君看霜雪姿,俯仰亦自足。
身世永相忘,一笑外羁束。 幽花如处女,勿谓无人知。
不采羞自献,岂常怀其私?
寂寞开最晚,佳处正在兹。 谁言此弱质?一笑当及时。 风雨倾旧庐,仰天无一席。
当时已放浪,出处浩莫测。
泛泛随鸣鸥,引吭伸两翮。 鹰隼岂能容?此生还荡析。
漂流四十年,余龄会有适。
久便云水乡,乃反得安宅。 世网如予何?一笑沧溟侧。[1]255-256

这首组诗共七首,均为五古,每首诗句数不一,或八句,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较为灵活,每首诗的长短主要是根据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而定,收放自如。作者描写自己于太行山顶,登高望远,悠然而自适,抒发自己向往隐居山林、清高孤傲的情怀。七首诗虽句数不一,但各诗之间相互映照。第一首诗写登太行后看到的大千景象,第二首诗写诗人在山中的见闻和山雨欲来的景象,第三至六首从宏观走向微观,抓住山中野鸟、松树、幽花等自然景象和山中对弈的乐趣,表达自己乐而忘返的愉悦心情,最后一首与第二首相呼应,写雨后的山林之景。周天麟集苏诗的咏怀之作还善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这七首诗每一首都是以山、峰、鸟、松等具体的物为发端,以抒发自己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志向为结尾。如第五首,作者先写苍翠劲拔的南山松与山谷相对,显得更加高大,但常常苦于被藤蔓缠绕,但细想等到冬季时,藤蔓早已枯萎,而青松依旧迎风傲雪。实际上作者是以松写人,象征着人生中虽然可能会受到小的羁绊,但只要正气满怀,最终一定会邪不压正。周天麟这类的组诗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看,组诗内部每一首诗都围绕着共同的主题,用一个抒情或写景的线索贯穿其中,或抒发感情逐步加深,或表现诗中景象横向拓展。

周天麟的《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集苏轼诗句来吟咏性情,内容广泛,大凡寄赠、酬唱、送别、游赏、纪行、咏怀、咏物等内容均有涉及,此集虽是集苏轼诗句而成,但表达的都是周天麟的真情实感,并经其妙手熔炼、重组,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二、集苏之句,成己之风

周天麟一生宦海浮沉,既做过地方知府,又曾官居户部主事,广泛的游历,使得所到之处、所见之景、触景之情都凝结在他的诗中,景与情的完美交融形成了清幽明丽的风格。周天麟的好友陈启泰在《水流云在馆集杜诗钞》序中提到:“余友周石君……生平无业不综,善书法,工填词,诗尤清丽。”[1]188陈启泰即前文所说的陈伯平,是周天麟的好友,二人交往密切,经常相互酬唱赠答,因而对周天麟诗歌的整体风格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他称周天麟诗“尤清丽”应当是指其诗歌意境的清幽明丽,即诗中所营造的秀丽而幽静、明净而优美的艺术氛围。这种清幽明丽的诗风在其集苏诗中就有所体现,如《春晚遣怀》:

清风一榻直千金,学语雏莺在柳阴。
羁枕未容春梦断,病眸兼怕酒杯深。
溪山胜画徒能说,乡井难忘尚有心。
腰下牛闲方解佩,落花飞絮满衣襟。[1]279

此诗是作者在春天的傍晚外出游玩时看到美景时,触景生情而作。作者在春风中安闲自在地卧在床榻,他很珍惜这样的时光,屋外柳树上的雏莺唱出婉转动听的曲子。作者此处以声衬静,以学语雏莺的声音写环境的幽静。作者虽在旅途且患疾,但眼前的景物却能使其赏心悦目,山川景物美到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家乡,悠闲地放着牛,落花飞絮吹满衣襟。作者笔下的景总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作者拥有淡泊、宁静的心境,使得其诗意境清幽明丽。

而周天麟诗歌中所体现的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则是其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出世归隐的人生态度在诗中的体现,平和是指作者心态平静和气,冲淡是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称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2]诗中平和冲淡风格的形成需要作者静默独处的思考,去除功利之心,热爱山水,与自然相融。周天麟集苏诗的平和冲淡风格首先体现在其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即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描写生活中与朋友聚会、游玩、听雨、饮酒等琐事,如《闻鸠》:

仁心知闵农,欲学唤雨鸠。
人皆笑子拙,聊以拙自修。
困立忘飞翔,乐哉何所忧?[1]255

这首五言古体诗共六句,虽是集苏之作,但意象的选择却取决于周天麟,写的是其听到斑鸠的叫声,并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感。诗歌前两句说作者听到斑鸠叫声后,想起贫苦的农民,所以想学斑鸠唤雨,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被人理解,但作者并没有产生激愤的情感,反而以“拙”修身养性,自得其乐,以至乐而忘忧。周天麟抒情柔和平静,以寻常生活入诗,并在其中悠然闲适。其次,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作者对清闲安逸、悠闲自在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形成宁静、淡泊的艺术境界,如《夏晚勺湖小憩》:

半窗疏箔度微凉,欹枕风轩客梦长。
日暮无人鸥鸟散,似闻东坞小荷香。[1]287

由诗题即可知,这首诗写作者夏季晚上在勺湖畔小憩时看到的美好景色:窗子半开,苇帘被微风吹动,带来一丝微凉,作者在这样舒适、清凉的环境中酣然睡去,直到傍晚时分,四下无人,鸥鸟散去,作者似乎闻到微风中飘来一阵荷花的清香。湖边小憩本就是一件安闲之事,再加上作者在小憩时对周边景物的细致刻画,更显清幽,表情达意也更加平和冲淡。

当然,这种清幽明丽、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周天麟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周天麟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由此集中的诗题可以看出他经常出入寺庙,出现在诗题中的寺庙就有城西古寺、淮村古寺、甘露寺、定林寺、大云寺、西崖寺、沁滨寺、弥勒庵等多处,作者还有宿千佛洞的行为。作者在寺庙中不免与僧人交游,如《韩二州大令仲荆约游定林寺三首》其三:

禅室各深窈,更开松菊园。
再游应眷眷,长啸独轩轩。
投老身弥健,居僧语不繁。
山翁劝留句,醉墨在颓垣。[1]264

作者先是描写寺内禅室幽深、松菊茂盛,令人流连忘返,接下来写身体强健的老僧人和他愉快地交流,临别时老僧人还劝留作者。作者不仅游寺庙,还住在寺中,与僧人一起禅坐,如《宿甘露寺》:

书性习气未能无,所至迟留似贾湖。
江上飞云来北固,水中明月卧浮图。
回观佛骨青螺髻,误入仙人碧玉壶。
蒲荐松床亦香滑,便于禅坐作跏趺。[1]273

此诗写作者住在甘露寺看到的江上飞云、水中明月的景象,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周天麟在与僧人一起坐禅中已经达到完全虚静的精神境界。作者不仅在这类直接描写寺庙、与僧人交游的诗歌中反映出佛教对他的影响,其他的诗歌中也有表现出淡泊、隐逸的出世思想,如《偶述》:

薄俗徇世荣,享荣不偿辱。
趋尘拜下风,折腰营口腹。
一饱忘故山,我亦恋薄禄。
功名一走兔,安能强追逐?
胡不归去来?翛然脱羁梏。[1]254

此诗是作者人生态度的深刻体现,前两句说世人追求荣华富贵,却因此遭受很多屈辱,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屈身事人。作者觉得这样的行为得不偿失,功名利禄不能苛求,不如看破红尘,遁世归隐,摆脱尘世间的羁绊与桎梏。周天麟与世无争、摒弃功名的人生态度必然有佛教处世无累的出世思想的影响,而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就影响了其对于苏轼诗句的选择和重新整合,最终就呈现出了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即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从周天麟的集苏诗中可以看出,他善于融情于景,巧妙地借苏轼的诗句,毫无违和地表达自己追求隐逸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整个集苏诗作清幽明丽、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周天麟用苏轼诗句,又不拘泥于苏诗,以苏轼之辞藻,书写自我之性灵,对苏诗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呈现新的变化。

三、集苏诗作的继承与新变

《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中的每一句诗都出自苏轼,周天麟将他们集成一首首新诗,这些诗句有的保留了苏轼诗句的原意,有的则在新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周天麟笔下的新诗虽然保留了苏诗的原句,但在题材、风格、艺术技巧等方面呈现的是新的特色,诚如陈大受在此集的题跋中所云:“读者或疑其非苏诗,或忘其为苏诗。”[3]又张之万在《水流云在馆集杜诗钞》的序中所言:“影随步换之妙,谓之为杜为苏不可,不谓之为杜为苏又不可。”[4]用古人诗句,熔铸成自己新诗,而不见斧凿之痕迹,仿佛浑然天成,这正是周天麟集苏诗的高超之处。

周天麟是如何将苏轼的诗句化为己用的呢?具体可见对于这首《和陈子闳咏可园花木八首,阶下柏》的分析:

柏生何苦艰?还在此山中。
面目太严冷,涉世非所工。
阶前暮雪深,坐看十八公。
色映青松高,佳哉郁葱葱。[1]253

此诗共八句,分别出自苏轼八首不同的诗作。其中,“柏生”句出自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还在”句出自苏轼《卢山五咏其一卢敖洞》,“面目”句出自苏轼《食槟榔》,“涉世”句出自苏轼《和陶贫士七首并引其六》,“阶前”句出自苏轼《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坐看”句出自苏轼《夜烧松明火》,“色映”句出自苏轼《和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并引》,“佳哉”句出自苏轼《叶待制求先坟永慕亭诗》。周天麟这首集苏诗,仅短短八句,就来自八首截然不同的苏诗,就内容而言,苏轼的这八首诗作诗时间、地点、描写内容、表达感情等皆有不同;就体裁而言,其中有古体也有律诗;如此迥异的诗句在周天麟手中融汇成一首自然天成的新诗。作者继承了苏诗的意象,感叹山中松柏的艰辛,天气严寒,阶前雪深,松柏仍然郁郁苍苍。三、四两句作者借写松柏也写自己在世道艰辛的环境中,不屑于迎合世俗、同流合污。此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周天麟借苏轼诗句赞美松之迎风傲雪,表达的却是自己坚贞不屈的人生追求。此诗虽是集苏诗而成,却完全不受原诗束缚,承接了原诗的意象,写出的是这首意思完整、毫无人工斧凿之迹的新诗。而周天麟集句的水平恰如祁世长在集前序中所言“虽缀辑陈言,而炉锤别具,凑柏天然”[5]247。

与此同时,周天麟在诗歌风格上也不可避免地受苏轼的影响。至于苏轼诗歌的风格,可从他在评价韦应物、柳宗元时见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6]2124,此处可以看出苏轼对简古、淡泊诗风的推崇,将诗味归于平淡也正是苏轼诗歌的美学追求。此外,苏轼在《评韩柳诗》中说:“所贵乎枯淡者……似淡而实美。”[6]2109这里所谓的“似淡实美”也就是诗歌于平淡之中蕴含的无穷韵味。周天麟在集苏诗的过程中同样是继承了苏轼诗歌对于“淡”、“美”的艺术追求,从而形成了自己诗歌清幽明丽、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从题材和内容上看,苏轼诗歌题材非常广泛,对此,周天麟也有所继承。周天麟的集苏诗就表现了其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送别、述怀、咏物、游赏、唱和、赠达、山水等题材均有涉及,甚至还有《去定羌作》这样的描写边塞生活和感受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周天麟与苏轼也有相同之处,苏轼早年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追求建功立业,但由于仕途坎坷,屡遭贬斥,同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苏轼后期的诗词里都饱含遁世归隐的思想,如苏轼晚年具有强烈的慕陶情结,创作和陶诗,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其《和孙莘老次韵》:“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明年我亦江南去,不问雄繁与寂寥。”[7]苏轼此诗表达自己亲朋远去,在朝中又遭谗谤,因而摒弃功名,不问世事,追求归隐。周天麟的集苏诗也继承了苏轼追求淡泊、归隐的特点,前文已有详述,此不赘叙。

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虽是集苏诗而作,但不是对于苏诗的一味模仿,而是“借古人之词藻,写我之性灵”[5]247。周天麟摒弃对于苏诗的照搬照抄,其诗句的重新融合、凝练体现了作者的集句功力。周天麟对于苏诗的新变,首先是通过改变语境,赋予诗句新的含义,如《病鹤》:

病鹤不梳翎,独舞无所属。
常于寂处鸣,幽响答空谷。
羁孤每自笑,人弃我所欲。
相期林下风,散发临修竹。
意爽飘欲仙,云袂本无幅。
迟彼鸾凤吟,秀语夺山绿。[1]249

此诗“独舞”句出自苏轼《和王晋卿并引》,原是指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受苏轼遭贬黄冈所累,亦遭远谪后无所依托的孤独之态,作者此处用于指病鹤独舞的姿态。“常于”句出自苏轼《次周焘韵并叙》,原指周焘听到的激水声,此处则指病鹤的鸣叫声。“幽响”句出自苏轼《凤翔八观并叙其七李氏园》,原指苏轼在凤翔从北城东游玩归来,看到李氏园后,去敲门时发出的声音,此处指病鹤发出的幽声在空谷中回荡。其他诗句,也大多如此,周天麟将原本意思不同的诗句融于一首诗中,在新诗所构成的新的语言环境中,原诗的句意自然而然发生改变。在新的语境中,苏轼诗句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周天麟自己的诗。

其次,为了更好地运用苏诗抒发自我情感,周天麟会通过刻意更改苏轼诗句的个别字词,让组合成的新诗更加相融,如《林霭人太守凤官因病乞休余奉檄来权平和之篆相与散步东郊诗以纪事》:“偶随流水出东门,盎盎春溪带雨浑”[1]274。苏诗原句是“却寻流水出东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却寻”二字表明苏轼出门是为了寻找流水,并追寻着流水出了东门,周天麟将“却寻”二字改为“偶随”,意思则为偶然间随着流水出了东门,周天麟抹去原诗句中的主动追寻之意,用“偶随”更能表现出周天麟恬淡、闲适的心境。再者,周天麟还会调整语序,如《秋怀》中的“新人如佳月,忧色常在眉。”[1]249苏诗原句是“新月如佳人”(《宿望湖楼再和》)这并非是作者的记忆错误,而是刻意为之,因为周天麟在《重过樱桃斜街》中用的就是“新月如佳人”。作者将原句语序调整后,诗句意思也发生了改变,“新月如佳人”以月为本体,佳人为喻体,重在写景,表现新月的美好。而“新人如佳月”则以人为本体,月为喻体,重在写人,与下文写新人“忧色常在眉”搭配更加恰当。

周天麟的《水流云在馆集苏诗钞》对苏轼诗歌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语意上,他的集苏诗承接苏诗原意,但将这些诗句熔炼重组,形成一首首语句通顺、意思完整、情理兼备的新诗。周天麟还继承了苏轼平淡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清幽明丽、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此外,周氏的集苏诗在题材和内容上也都受到苏轼的影响。周天麟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改变语境、更改字词、调整语序等方式,来消融苏轼诗句的部分意思,使之与新诗的融合更显和谐。

猜你喜欢
归隐诗句苏轼
草堂归隐
从善如流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苏轼“吞并六菜”
天宫院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