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

2020-02-11 00:47富春岩张立铭李微娜苏晓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思政

富春岩,张立铭,李微娜,苏晓光

(佳木斯大学 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要利用好高校教学课堂这一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将高校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功能一起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既要做到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又要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功能[2]。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参加学习面广、思政影响范围大。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求解问题的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可更好地进行自己学科的科研工作,促进了计算机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贯彻OBE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确立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思政改革,不是要改变课程的本来属性,而是将育人思想、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贯穿于课程当中,利用具体化的、生动化的、有效的教学载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通过经验积累、实践总结、问题分析和教育创新等深层次的综合改革,使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相融合,从而形成有课程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规范、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的课程思政体系[3]。

二、教学内容改革,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几部分。教学团队通过调研、讨论,反复论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努力做到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一)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团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例如,在计算机概述中,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深入挖掘了计算机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并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引起学生对学科前沿领域的关注,以及对计算机与本学科交叉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求知欲,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在电子表格处理部分,通过视频演示EXCEL与SAS、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

(二)发掘和弘扬先进文化,增强“四个自信”

在介绍计算机系统时,通过从华为“麒麟”到“中国芯”再到“鸿蒙OS”的成果展示。在介绍计算机网络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和电子商务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华为5G技术领跑全世界等典型案例。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而且还为学生树立起科技强国意识、知识强国的理念、爱国报国的信念。这些思政元素的引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可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在文字处理系统部分,要求学生课前制作主题海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医学成就》。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制作海报,在课堂进行分组展示答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相关信息,点滴积累7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伟大成就,将这份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牢牢地镌刻在心中,从而坚定了“中国梦”的信念。通过学习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鼓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要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要坚韧不拔、敢为人先;要有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知晓中国科学家为整个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坚定学生的自信。同时,也激励学生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青春的力量。

(三)精心雕琢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在演示文稿中,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华为新品发布会的PPT为例。不仅为学生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还将最先进的操作技巧、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整个作品从版面设计到图片技巧,都展现出华为一贯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由此可将持续专注、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大国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于他们的脑海。

(四)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结合教学内容,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尝试着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网络的诞生和发展,存在的利与弊。在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的初期,各网络企业可以自己制定网络协议,虽然这种做法推动了网络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同的协议就像在一场会议中,每个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大家都无法顺畅地沟通交流,因此,严重地限制了网络应用的普及。直到TCP/IP协议应运而生,统领互联网,才使Internet网得以遍及全世界。另外,虽然计算机网络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它又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许多负面影响。网络的利与弊,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类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提升哲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培养安全理念、树立法律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4]网络和信息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新时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网络这一部分,必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有了共同遵守的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行,而在生活中,法律法规则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保障。网络必须遵守相应的协议才能稳定运行,社会中也需要要公民遵守社会秩序、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在文字处理部分,为学生展示了世界各地20种报纸、杂志版面设计的精彩案例。让学生感受精美排版带来的震撼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配合上相应的课后作业加以深化,鼓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品质。

在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中,以百度高管多次在国际会议展示上出错,并因为PPT太丑而被哄下台,为此丢掉了百万年薪的工作,并给公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例,强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另外,在课堂对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析,在课后要求学生对作品进一步整改,学生们从心底学会理解美、体验美、欣赏美、重视美。教师将修改前后作品进行了对比,修改后的作品布局美观、重点突出、配色合理,经过一个学期潜移默化地熏陶,明显看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素养都有大幅度提升。

三、教学方法改革,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

在课堂教学中,将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指导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及PBL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采用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全过程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思政理念,包括线上资源、课前预习任务单、课内案例、课后作业和第二课堂,都设计了包含“思政理念”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思政理念入心入脑。上机实验内容中也加入思政元素,配合上机实验练习,在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在“演示文稿”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采用了“SPOC+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以布置的课前任务为主线,结合身边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中国梦”等活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或“我的大学,我的梦”为题目,设计制作演示文稿;以包含所应掌握知识点的演示文稿制作任务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课前调研设计、课中演示讨论及课后整改全过程。

课前教师要提前将根据学生学情制作的、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的学习资源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再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工具发布课前预习通知;学生通过教线上平台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功能获取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教师根据课程大纲中要求的学习目标制作课前任务单,并将主题任务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定主题任务,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两个选题分别为:1.结合身边的主题教育活动,制作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题的演示文稿;2.结合“中国梦”和个人理想,制作《我的大学,我的梦》演示文稿。题目紧密结合当前热点,贴近时政、贴近学生生活。推动学生主动调研、积极思考,让整个教学活动有思、有想、有技巧、有内容。

课上学生演示、学生互评,然后教师点评,进行知识总结、思想升华。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专业精神。结合专业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将良好的医德医风根植于心。还可通过细节的引导,培养学生“执念细节”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追求卓越”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遇到挫折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神。

课后整改时,小组成员可按学生互评意见、教师建议,整改作品后提交。通过项目案例的改进,将课堂内容延伸,课后有思有想,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四、结束语

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中,应该发挥所长,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应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教学的创新模式。把恰当的内容,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载体,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到课程思政改革中去。让课程思政的细雨洒入学生们的心田,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