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2-11 11:20朱冬平
吉林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角盆底尿道

朱冬平

(瑞金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瑞金 342500)

受分娩等特殊生理改变影响,产妇在分娩之后很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产妇产后身心健康恢复[1]。针对这一特点,临床在产后康复方面研究及康复方法不断在增多,而客观疗效观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产妇特殊生理特点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理机制,在采取产后康复后,积极应用医学影像学进行客观疗效评价、观测十分关键[2]。本研究就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所收治的接受产后妇科检查的患者共计90例,根据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所有产妇产后6周经盆底肌力测试确定为1级。观察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1.5±4.2)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2.1±3.8)岁。两组产妇既往体健,无严重妊娠期合并症等疾病,排除罹患恶性肿瘤患者,排除精神障碍不能合作的患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于产后6周开始接受产后康复治疗,利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以产妇自感有刺激而无明显疼痛为宜,每次治疗时长30 min,每周2次,共计治疗10次。所有产妇均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利用超声对盆腔变化进行观察,三维凸阵探头频率4.0~8.0 MHz,检查前完全排空膀胱与直肠后取膀胱截石位。于探头涂耦合剂后戴安全套放置于两侧大阴唇之间,与皮肤贴合,获得盆底正中矢状面,以耻骨联合后下缘为参考点,依次检查前方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阴道、后方直肠与直肠壶腹部、肛管。于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和最大屏气向下增加腹压动作下进行图像采集[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综合改善情况。

1.4统计方法: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数据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一阶段治疗后,观察组产妇临床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得到显著改善,且临床改善效果较为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情况对比详见表1。

表1两组产妇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情况对比

组别例数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观察组4527.5±5.1142.8±17.4对照组4532.1±5.4157.2±17.1P值<0.05<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妇产科临床工作面临很大压力,且产妇特殊生理阶段及高龄产妇逐渐增多,临床产妇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则呈现一个逐年升高状态[4]。临床产后康复研究不断增多,而客观检查与评价的医学影像学研究也十分关键。传统康复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单纯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盆底肌力测定与尿垫试验等。此类方法自身具备着一定局限性,并没有客观指标等进行佐证,评价具备着一定缺陷。而利用盆底超声则可以充分弥补此类评价方法不足之处。一般情况下,盆底超声检查中,当膀胱尿道后角>115°后,角度增大,则尿道活动度也会增加,因此做好此类指标观测,有助于进一步评价临床产后康复综合效果。

如本次研究报道所述,观察组产后6周起开始进行产后康复治疗,而对照组未采用康复治疗,进行一阶段康复之后,至产后12周进行盆底超声可以显著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膀胱颈移动度和膀胱尿道后角得到了显著改善,显著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对照组,临床超声检查情况与患者症状情况相对准确。这证明了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中效果较好,有助于客观评价患者现有局部病理改变等方面情况,临床效果较好,可以进行实际推广应用,为疗效评价提供直观图像和客观数据资料。

猜你喜欢
后角盆底尿道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经胫骨隧道止点重建治疗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陌生的尿道肉阜
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
经胫骨隧道外侧半月板后角缝合固定的疗效观察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