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20-02-14 01:17
光明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酸性

万 贝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被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该病病因尚不明确,范围较广,易反复发作。既往研究表明[2,3]: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时间较长者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由于该治疗方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有效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象,探讨健脾祛湿法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4~60岁,平均(44.5±1.5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5~61岁,平均(46.6±2.5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黏液血便、腹痛,全身具有不同程度症状,极少部分只有便秘无血便状况。结肠镜检查:①黏膜有多发性溃疡并伴有充血、水肿的情况,病变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细粒状,且血管模糊、脆,易出血,附有脓血性分泌物;③可以看见假性息肉,结肠带边墩或消失。黏膜组织活检和病理检查:呈现痰症反应,同时可以看见糜烂状况、溃疡状况、以及隐窝脓肿,纤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均经血常规、X线钡剂造影等检查确诊。排除对本试验中所用到的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砒啶治疗(生产厂家:上海信宜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0.5 g,每天服用4次,共服用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健脾祛湿中药内服,以健脾祛湿为主要目的,辅以温肾益气,疏导生机,涩肠止泻,通利小便的中药。健脾祛湿的药方包括:白术、党参、扁豆、车前子、甘草、肉桂、升麻、木香、砂仁、赤石脂以及补骨脂。将以上药物煎服,每天服用2次,10 d 1个疗程,服3个疗程。

1.4.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完全消失,多个视野不见嗜酸性粒细胞;显效:患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在多个视野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在5个以下;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1个视野内见到10个以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1个视野内布满嗜酸性粒细胞。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变态反应指标:包括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颗粒三方面。临床症状发生情况:主要从患者血性腹泻情况、腹痛、便血、体质量变化情况、里急后重五方面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主要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黏膜已恢复正常有5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经过检查,结肠黏膜表面充血、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有9例;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有轻微出血状或溃疡数目减少、溃疡面积减小的有1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主要症状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有4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黏膜表面充血、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有7例;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的有11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患者变态反应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颗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颗粒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变态反应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治疗前比较,2)P<0.05

2.3 2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性腹泻情况、腹痛、便血、体质量变化情况、里急后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因素较多,但大量研究表明[4,5]:变态反应在该病的发展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根本是因为脾虚,湿邪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气血滞留贯穿疾病始终。本研究中所用到的中药药方既补气健脾祛湿,涩肠止泻,又有补气止血之用。

近年来,中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本药方能够益气健脾祛湿,有调节机体变态反应的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颗粒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药方能够对变态反应起到调节的作用,既往临床研究表明[6]:该疾病的变态反应机制是在患者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时,场内某种类似肠黏膜细胞抗原肠杆菌,与Ig-E形成抗原-Ig-E免疫复合物,与肥大细胞膜表面相结合,促使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组织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激活了内皮细胞的激肽释放酶,进而使微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充血肿胀,黏膜糜烂与溃疡,使直肠黏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研究表明[7]:该疾病最终会导致脾气虚损、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部分、水湿内停、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入脉络损肠。药方中的党参、白术、扁豆、茯苓具有益气健脾,祛除湿气的作用,能够调节变态反应机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血性腹泻情况、腹痛、便血、体质量变化情况、里急后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有效缓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研究表明[8]:溃疡性结肠炎因湿热蕴结肠道,气机受阻、血郁脉络,日久脉络受损,新血不循常道而溢脉外发为便血。本药方能够活血祛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胃肠道水肿吸收和溃疡面愈合。该疾病的本质为虚,病本在脾,病情表现在肠道,脾胃虚弱,湿气困于体内,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表现。治疗用药时应顾及兼杂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健脾祛湿这一法则,才能标本兼治,稳固疗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乘虚而入,造成变态反应的发生,这与中医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相吻合,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对患者病情病因转化的影响注意观察,尽量祛除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的因素。本药方以白术为君,臣以茯苓、党参等祛湿健脾,补中益气,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湿邪得除,则泄可止。

综上所述,采用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改善情况,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酸性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