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观察

2020-02-14 01:17崔苏阳朱栋华
光明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下腹包块脓肿

崔苏阳 朱栋华

阑尾周围脓肿是以发热、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阑尾炎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对阑尾周围脓肿尚无确切的诊疗指南,中医是其保守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中医内治和中医外治。罗波[1]采用薏仁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内服,外敷金黄散来治疗8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有效率达97.5%,对比血象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肿块消失时间,治疗组比西药组明显缩短,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疗效更为理想。王国民[2]在薏仁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阑尾周围脓肿68例的观察中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可促进阑尾周围脓肿的吸收,加快腹痛缓解的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上述研究均表明中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肯定,但关于针灸治疗此病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回顾性收集了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句容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符合阑尾周围脓肿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2018年我院普外科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住院天数、体温、白细胞计数、包块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①一般多有典型的阑尾炎病史,发病时间超过72 h,病程中持续出现发热或正常,有轻度恶心恶吐、头晕倦怠;②可触及右下腹包块,有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肌紧张;③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多增高;④腹部B超可探及右下腹局限性的不均匀包块,内可有低密度区或无回声暗区。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患者年龄为18~70岁,且自己拒绝手术治疗;③在知情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腹痛剧烈,有脓肿破裂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②有认知障碍、失语、精神障碍者;③处于妊娠期患者;④无法配合检查和治疗的患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⑥依从性差,或者晕针的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组:针灸:取穴:右下腹及后背部阿是穴、合谷、血海、上巨虚、太冲,针具:华佗牌0.25 mm×40 mm和0.25 mm×75 mm,操作:患者取左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每次选取4~5个阿是穴采用3寸针围刺,进针后遇到阻碍感即停止进针,不行针;其余诸穴均用1.5寸针,泻法。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右下腹及后背部。1次/d,每次30 min。以上操作均由已经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针灸医师执行。西药:头孢曲松钠2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替硝唑氯化钠 0.8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西药组:同中西医结合组的西药治疗。7 d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体温居高不下或者持续上升,腹痛加重、B超显示脓肿增大或者有破溃可能、感染性休克可能,及时手术治疗(阑尾脓肿切开引流)。

1.5.2 观察指标阑尾B超检查结果:入院时、第7天、第14天各查一次腹部B超。

1.5.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体温正常,无腹痛,腹部包块消失;好转:腹痛减轻,腹部包块缩小、或脓肿界限愈发清楚,体温下降;无效:体征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脓肿破裂、内外瘘、感染性休克、化脓性门静脉炎等(转手术治疗)。

1.5.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阑尾B超结果比较入院时2组阑尾B超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第7天和第14天时,2组B超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2组治疗均有成效,但中西医结合组更优。见表1。

表1 2组患者阑尾B超结果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2组总有效率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2.3 验案举例患者侯某(住院号:1811736)因“右下腹疼痛10 d”入院。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独居,平素血糖控制欠佳。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初时疼痛不剧烈,无发热,未重视诊治。后1周内疼痛渐加重,至不能忍受,且出现发热,至我院门诊,完善相关检查提示阑尾脓肿,门诊予抗炎治疗3 d症状无好转。后收住入院。入院时精神萎靡,疼痛拒按,恶心呕吐,壮热、口干,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数。查体:体温39.1 ℃,脉率 112次/mm,血压 98/62 mmHg,下腹部腹部肌肉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为甚,右下腹可触及70 mm×50 mm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偏硬,活动性差。B超示:右下腹见一混合回声包块,大小约68 mm×35 mm,其下缘呈盲管状,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可见血流信号。血常规:白细胞16.4×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0.872。 中医诊断:肠痈(湿热证),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体温3 d降至正常,腹痛减轻,有深压痛。10 d复查B超,包块大小缩至34 mm×32 mm,境界清楚。20 d复查B超,包块已呈条索状,腹痛隐隐。30 d复查B超,包块已消失,患者无任何不适,随访1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全世界外科急腹症最常见的原因[4],而阑尾周围脓肿就是其治疗不当或者延迟导致的阑尾红肿、渗出、坏死及穿孔后,自身的大网膜及临近肠袢局限性包裹形成的右下腹脓肿或炎性包块,发病率为2%~7%[5]。阑尾周围脓肿因周围组织水肿粘连,若行手术治疗,出现中、高度并发症的风险高达57%,较易形成肠瘘[6],故临床常先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平卧休息、禁食、输液,还有对症治疗,但是当阑尾炎脓肿壁已经形成时,即使血药浓度较高,抗生素对脓肿里面细菌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是难以奏效的。Oliak D[7]对77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12%的患者出现并发症,30周后随访复发率为6.5%。对已成单纯脓肿的阑尾周围脓肿可行引流术,但此方法适用于范围大于5 cm的脓肿,且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有穿破脓壁造成炎症扩散的可能,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在西医治疗存在较多的弊端,且对患者经济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有学者就开始寻求中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属中医“肠痈”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认为是少阳厥逆的症状。古文按照发病位置的深浅分为肠内痈和肠外痈,按发病部位分为小肠痈和大肠痈。中医病机现代多认为是脾胃受损,肠道失调,继而肠道热瘀互结。也有认为是气滞血瘀、瘀毒互结,肠道生热,热盛肉腐化脓而形成肠痈。中医常用内服经方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创立的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后世治疗肠痈的经典方剂,也有学者基于此方进行加减,外敷常用金黄散,疗效肯定[8]。现中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还可采用中药灌肠,常采用通里攻下、清热化瘀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可加快肠道蠕动,减轻炎症反应,对肠粘连有预防作用。除此以外,北京宣武医院的红藤煎和疔痈丸,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肠痈丸等都是治疗此病的成药和验方。因本院条件有限,无中药房,故患者寻求针灸科帮助。我科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的理论,治疗此病以“通腑”为主。王新宇等[9]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镇痛、促进肠胃蠕动和调整肠胃免疫功能上具有积极意义。阿是穴以痛为腧,可疏通局部的气血瘀滞,缓解疼痛。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大肠经病变,可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与太冲相配,开四关,可调节机能,开关节而利痹,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血海属足太阴脾经,气血物质充斥范围浩如大海,故名血海,为活血化瘀之要穴。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的下合穴,具有疏通经络,止腹痛的作用。针刺手法采用泻法是因为此病多以实证、热证为主,治疗宜通腑泻下、清热解毒、化瘀导滞为主。

目前国外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尚未达成统一意见,而国内学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上中医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加快,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医治疗的并发症,具有显著优势。但是中医治疗没有继续细化深入研究,缺少理论依据和动物实验基础,多为临床经验总结,且临床报道多以中药内服外敷为主,针灸较少。作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本病中医证候分型没有统一,对临床指导较为困难,希望后续能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指南指导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本研究显示虽中西医治疗疗效明确,但是样本量较少,且取穴可能存在不精确的问题,希望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的选穴配伍、针刺手法和针刺干预的最佳时机,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猜你喜欢
下腹包块脓肿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