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内涵探析

2020-02-16 00:28夏洁楠曹洪欣
医学与哲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孙思邈内涵医生

夏洁楠 曹洪欣

“大医精诚”出自隋唐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论大医精诚》篇[1],《论大医精诚》作为我国古代医生德行修养的著名篇章,影响深远,文中对“大医”学识修养、从医诊疾、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精辟论述,成为后世医生医德修养的圭臬,很多医家以“大医精诚”作为毕生为医目标,现在也多用“精诚大医”来形容医术医德兼备的医生。本文分别从字义训诂和通篇解读的方式探析孙思邈“大医精诚”深刻内涵,让大家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旨在发掘中医药文化精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术风范,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发达、医疗水平分布不均较为严重的今日,医生的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被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医生和医疗体制重新给民众带来信任,带来对“救死扶伤”高尚精神的认可,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医生找到个人价值和奋斗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使更多优秀后备力量愿意投身于医疗事业中。不仅如此,大医精诚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优秀民族精神的代表,这些有据可查的精神典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更生的种子,是个人价值感最好的体现。从事医疗、科研的工作者,从中获得价值感,奋斗目标和乐趣,以高尚道德要求自己,不断精进,为人民解决疾苦。不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认可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信任他们的付出,这就是我们要重视“大医精诚”精神的原因和意义,也是我们要从源头分析、探析“大医精诚”内涵的意义所在,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成为“精诚大医”。

1 “大医精诚”内涵考证

1.1 何为“大医”

“大医”之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篇名中,是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生的概称。“大”在此为“医”的修饰。《老子》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2]8“大”是对道、天、地、人的尊崇描述。《庄子·则阳》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2]119意指对“大”字的推崇。如“大士”可释为有德行的人,《管子·法法》中有: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3]312“大客”可释为贵客,《国策·齐策一》有:“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4]“大人”可释为圣人,德才超群之人,地位尊敬之人,《荀子·解蔽》有 “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5]397;“大师”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敬仰的学者或艺术家,《汉书·伏生传》有“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6];“大匠”用来称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孟子·告子上》有“大匠诲人,必以规矩”[7]261。《辞海》中有“大士、大客、大人、大师、大匠”等以“大”字修饰而称呼一类人的名词,常有圣人、贵士、德才兼备之人等意。孙思邈提出“大医”一词,并在《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大医”修养要素及学习方法,意指德才兼备、令人尊崇的医生。

1.2 细析“精”“诚”

《尚书·大禹谟》有“惟精惟一”[8]。《易·系辞》中有:“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9]并在“诚也”释条下以《管子·心术》“中不精者心不治”[3]767为例。《说文解字》中解释“精,择也”[10]143。《古代汉语词典》解释“精”意有“精诚,专一;精通;精微;精力;甚,极”[11]760-761。《国语·周语》有: “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12]“精”意为“精诚,纯一”;《管子·心术》有“静则精,精则独立矣”[3]767,“精”意为“专一”;《荀子·解蔽》有:“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5]399“精”意为“精通、精熟”;《吕氏春秋·大乐》有: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13]126“精”意为“精微,微妙”;《吕氏春秋·至忠》有: “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13]293“精”意为“甚,极”。在《论大医精诚》篇首段中多次提及“精”字,如“经方之难精”“至精至微之事”“用心精微”“精勤不倦”等,各“精”字意思存在差别,包含:态度精诚专一、技艺精通、心思精微、做到极致等修学行医的能力和水平。

《孟子·离娄上》中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7]157《荀子·乐论》有“著诚去伪,礼之经也”[5]382,“诚”可意为真诚,真心;“诚”在《说文解字》中解为“信也”[10]47,《古代汉语词典》中“诚”意有“真诚,真心;真实,实情”等[11]158。“诚”意为真实,实情。《论大医精诚》篇中“诚”与“精”合用,当取真心、真诚之意,“诚”是“为人之道”,是德行修养的方法和境界,是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定位。

“精诚”一词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2]140唐初道学家成玄英注曰:“夫真者不伪,精者不杂,诚者不矫也。故矫情伪性者,不能动于人也。”《淮南子·泰族训》有:“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14]文中“精诚”与“外貌”是相对而言。在《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中有:“精诚所加,金石为开。”[15]此说源于“熊渠子射石”的故事,“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夜间路途中误以为寝石为伏虎,畏惧之下更能专心致志,才可以全神而射中。可见,“精诚”在隋唐之前就成为一个词义相对固定的复合名词,是真实不伪,可感动天地,无坚不摧的态度和精神,即真心诚意、专心致志[16]。“精诚”词义与现代汉语的理解差异几无。

“精诚”可以理解为通过细致努力的择选和修养,达到技艺高深、品德高尚的状态,即既“精”且“诚”的状态。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可以指“大医”医术精深且医德崇高,又可以指通过“精诚”的学习和修养而成为“大医”,所谓“精诚大医”。孙思邈在文中分条论述“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为医要做到“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也是“精诚”二字内涵所在。

2 《论大医精诚》的丰富内涵

《论大医精诚》篇详细论述了学识修养、从医诊疾、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即使是现今读之,仍深觉其论述精辟,对医生规劝的良苦用心。文中首先提出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而后指出的“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是“大医”诊疗的基本状态,继而从“大医之体”“为医之法”等方面详细论述“大医”修养。

2.1 为医之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论大医精诚》开篇引用张湛语“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指出学医之难以精通,难以医术精湛,是由来已久的一个难题。随后描述病机病证之复杂,疾病体察之难辨,指出医学为“至精至微之事”,倘以“至粗至浅之思”诊疗,必定疏漏错误百出,于是就会“重加其疾”而症状难见缓解。接着诉医学为“艺能之难精者也”,指出学习医学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此是为医之本。“大医精诚”中“精”的体现,也是成为“大医”的前提。正如张介宾[17]《病家两要说》中所言:“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与相与之际,独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

《论大医精诚》承《论大医习业》,《论大医习业》篇详述了何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文中指出“大医”需“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必须精熟”[1]。并且需要“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如此精勤方可为“大医”。围绕成为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勤学苦练,“基本功”为第一要义。

2.2 大医之态——安神定志,大慈恻隐

孙思邈[1]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持有“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淡定心态,以慈悲恻隐之心治病救人作为学医的动力和目的,方可称为“大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是成为好医生的品性基础。文中以佛家“普同一等”的思想指出,对待患者不可因其地位贵贱、家境贫富、年龄长幼、容貌妍媸、关系善怨、区域华夷、脑力智愚等外在条件而态度有所区别。诊疗时当怀“大慈恻隐之心”体量患者病苦,不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丑恶臭秽,无芥蒂之心,真实无伪,神安志定。“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做到“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也因“大慈恻隐之心”,孙思邈提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不应损彼益己,处方用药中尽量不用损害动物生命方能获得的药物,如此方可称为“可为苍生大医”。神态安定,精力集中,并怀有一个向善、慈悲之心,是一位“精诚大医”该有的状态。

2.3 大医之体——澄神至意,不皎不昧

孙思邈提出“大医之体”,即“大医”体态风格应“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文中从诊疗状态和行为态度进行详述。诊疗时应“审谛覃思”,专心致意,误失纤毫,不得轻率自夸,所谓“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误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面对患者时,应体谅其苦楚,心怀病痛,做到“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本节从缜密详察、判断敏锐,到静心肃心、体察苦楚,再到谦逊宽恕、保守己德,多方面提出“大医”的体态风格,是做到澄神至意、不皎不昧的具体方式,是“大医之体”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面对物质生活爆发式提升的今日,压力与动力并存,如何做到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真心诚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正所谓“澄神内视,不皎不昧”才是“精诚大医”该有的状态。

2.4 大医之法——忠恕谦谨,克己修德

孙思邈提出“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道出医生平时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做到严谨谦虚,自修己德,诊疗时不可嬉笑戏谑,谈论是非,妄议他人,追逐名利,绯议同行,骄矜自功。并在后文提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应时刻怀揣“救苦之心”,克己修德,忠恕谦谨。文中引“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语,警示世人,后人多言此是封建迷信说法,实乃佛家“因果”理念的体现。正如其以“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为文章结尾,虽文以“大医精诚”为论,实则论述诸多为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只有成为合格的医生,方可言“大医”也,“为医之法”即是大医之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医精诚”是孙思邈人文与医学思想的精华体现,千古流芳。从其中内涵而论,“大”作为“医”的修饰,“大医”是德才兼备医生的代名词,“精、诚”二字在文中有多种释义,“精诚”合用可理解为通过细致努力的择选和修养,达到技艺高深、道德高尚的境界,所谓既“精”且“诚”。“大医精诚”意指通过“精诚”的学习和修养成为“大医”,也指“大医”具有的“精诚”底蕴。孙思邈论述“大医精诚”内涵所在,也是“精诚”二字的内涵所在。文中从“大医”之本、态、体、法四方面分别详述,可概括为:为医之法——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之态——安神定志,大慈恻隐;大医之体——澄神至意,不皎不昧;大医之法——忠恕谦谨,克己修德。

深入研究“大医精诚”,不仅要探究其提出时代背景、形成的基础、分析文字内涵,更要从《论大医精诚》篇原文出发,结合《备急千金要方·序》及《论大医习业》篇,综合分析其文章主旨,发掘其精华所在,才能全面把握“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基准,给更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员以奋斗勇气,激发出更多“精诚大医”,更好地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为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孙思邈内涵医生
最美医生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孙思邈与屠苏酒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内涵漫画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