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中医儿科疾病的特点及治疗思想*

2020-02-16 04:16刘璐佳于海洋黄程程王有鹏
医学与哲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寒地医家儿科

张 迪 王 佳 刘璐佳 于海洋 黄程程 杨 阳 王有鹏

在我国,寒地主要指北疆高寒地区,以纬度高、冬季长、气温低为主要特点。地域霄壤之殊会造成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迥然有异,独特的致病因素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会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疾病谱系与发病特点[1]。几代寒地儿科医家孜孜不倦,极深研几,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的同时,也在“致病”和“治病”两方面凝练出了寒地儿科独有千秋的学术思想。笔者通过搜集文献、查找史料、翻阅各医家现存著作及临床手札、探访医家后世或弟子,对寒地儿科医家学术进行总结,将寒地儿科医家学术特色浅述如下。

1 寒地儿科发展简史

1.1 寒地儿科的形成过程

关于寒地儿科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华熙被流放至齐齐哈尔时救治了诸多天花、麻疹患儿。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澂于宁古塔成立官方牛痘局以预防天花。宣统三年(1911年),宁古塔内有三名儿科医生[2]。1941年在伪满政府举行的第一次汉医考试中,“儿科”作为主要考察科目首次以独立科别形式出现[3]。新中国成立后,寒地儿科才正式建立以院系教育为主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以寒地最北方的黑龙江省为例,1958年,由黑龙江省中医学校、哈尔滨市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医院四个单位合并,成立的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更名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就已开设儿科专科班,并聘任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张金衡等名师任教;1963年,正式建立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担黑龙江中医学院学生临床课的教学和实习,而建院之初设立的四个病房中便有儿科;1984年,儿科更是成为黑龙江省拟定的重点专科项目。时至今日,通过培养中医儿科博士、硕士、名老中医继承人等,为全国中医儿科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1.2 寒地儿科的代表人物

自伪满时期起,诸多中医医家为寒地儿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开创龙江医派之先河的高仲山,以及同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的马骥、韩百灵等人,虽未专攻儿科,但在传承下来的个人典籍中不乏儿科经典案例的记载,而与高仲山同时代的儿科医家们,如刘青、孙文廷、杨乃儒、崔云峰等人的贡献更堪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学术思想与相关研究成果为寒地儿科近几十年的发展贡献斐然。

寒地儿科医家们擅长探病求因,总结寒地儿科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多角度思考、多途径治疗,如有主张从脾胃论治者,有注重从儿童体质出发者,有擅长中西医结合者,有推崇典籍经方者,在治法上也是内、外兼具,言而简之,众医家学术思想可谓是车载斗量,各有所长。

2 寒地儿科致病特点

2.1 地域因素

地域致病特点主要体现在“寒”和“风”上。首先,易感寒邪。寒地冬季严寒且漫长,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四十度,结冰期长达五个月至半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北方生寒”,因此,感寒邪而发病者居多。其次,风邪致病。寒地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亦是,且寒地多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风,这种地域条件往往会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不仅致病广泛,又易夹杂他邪,由此,寒地又多见因风致病者。

肺位最高,邪必先伤,小儿肺脏清虚娇嫩,不耐风寒之邪侵袭,故寒地儿童多见呼吸系统疾病;《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小儿脾常不足,寒邪易伤及脾阳,故易造成脾寒之证[4];寒地低温日久,寒主收引,易伤阳气,寒邪闭阻于儿童体内,则易发虚寒之证。

2.2 起居因素

起居致病特点主要体现在“燥”上。寒地四季分明,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秋燥明显,同气相求,易伤肺气。寒地冬季,以防室外冷气入侵,常门窗紧闭,加之供暖充足,故室内常空气干燥。室外冰面路滑、冻土坚实,以防碰伤、冻伤,寒地儿童常缺乏户外运动,取而代之的是居家坐卧久视电子产品,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居干燥环境,易生燥邪,燥邪又最易伤阴,损肺之津络,如喻嘉言所说“燥气先伤上焦华盖”,故小儿常患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寒地冬季取暖,室外空气质量欠佳,室内外温差又较大,易影响寒地儿童免疫功能,部分易形成虚弱体质,或易敏体质[5],故寒地儿童常见反复发作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2.3 饮食因素

饮食致病特点主要体现在“湿热”和“外寒内热”上。由于地域寒冷,寒地人民常嗜肥咸厚味以御寒,寒地儿童较成人而言,更易偏嗜肥甘,造成脾胃损伤,水湿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而家长对儿童的饮食娇纵,会导致生痰化热,湿热内生。加之气候寒冷,活动受限,多食肥甘而运动消耗欠缺,易气血凝滞,故寒地儿童形体多见相对敦厚、壮实,甚至肥胖,由此,寒地儿童多湿热为患。

小儿感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气封藏于内,外感时邪,易从热化,寒地冬季,风寒凛冽,易袭于表,寒地儿童内在脾胃湿热与外在气候冷峻相结合,往往会造成内忧外患的外寒内热证[6]。

3 寒地儿科治病思想

3.1 推崇经方,博采众长

邹德琛长于经方,治疗小儿疑难杂症突出以脾胃为本,多伤寒、温病之方并重,辛温辛凉之法并施,表里之病同治。他认为小儿外感单纯的风寒或风热都较少见,多寒热夹杂,表里同病。表邪非辛温则表寒不能透达,非辛凉则表热不能清解。温病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常常表未解而胃早伤,另外小儿多胃肠积食,脾胃虚弱,内外合邪,最易表里同病[7]。杨乃儒也注重小儿脾胃论治,认为“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亡津液而成疳”,故临床中常用柔润方药及和胃健脾之剂。学术上推崇“经方派”,但认为古方不能尽医今病,故主张“处方用药因人而施,因病而施,依个人所处环境及病情不同,用药也应有异”[8]237。崔云峰重《温病》《伤寒》,亦偏好经方,曾应用“经方”茵陈五苓散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卓有成效。

3.2 引经据典,勤学思辨

刘青在治疗过敏性紫癜、血小板紫癜、小儿癫痫等顽固性疑难病症尤为擅长,他诊治一衄血患儿时,引从《医宗金鉴》“紫舌胀”、“舌衄”、“葡萄疫”等,认为此系心胃火旺,血热炽盛的发斑。可以化斑汤凉膈散加减,肿消毒散血止,继以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面浮消,并服归脾丸、补心丹,补益心脾养阴而愈。孙文廷善变通古方治疗儿科疑难病证,如应用葛根芩连汤化裁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的湿热泻时,他认为此为脾经湿热,外感时邪,胃肠失调,清浊不分,故先以清热化湿,后以调和脾胃,因有黏液残清便,虽日泻十余次,内有郁滞,故以大黄化滞,乃通因通用之法。

3.3 中西结合,融会贯通

钟育衡出身中医世家,伪满时期又先后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知识,上至经书下至各家学派,无不钻研,注重中西医学术交流、探讨医理,在中西医不同思维的交融下,主张中西结合,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融会中西的学术特色。提出治表不犯里,慎勿用苦寒泻下,治疗中尤须注意小儿体质等。长于治疗各种肺炎,尤外寒内热之证,曾提出“小儿肺炎为内外合邪”之说,将《伤寒论》和温病学说融为一体,采用“麻杏石甘汤”与“桑菊饮”化裁合用,效果良好。

3.4 承袭家学,推陈出新

寒地有齐氏儿科一脉,沿袭四代,传承至今,调理脾胃以舒畅“气血生化之源”,从而使“后天之本”得以强健为诊疗特色。其第二代传承人齐集贤针对小儿消化系统病症,提出消积化滞、鼓动胃气,调理脾胃运化功能的治疗方法,进而研发出“齐氏五积散”,临床运用于腹痛拒按、心烦、不食、五积;针对脾胃不和津液耗伤肝脾肿大等症,提出健脾开胃、养阴生津、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并研发出“齐氏健脾养胃散”,均效果良好[9]。

3.5 卫气营血,蠲热除邪

《丹溪心法》言“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胡景瑞认为寒地小儿湿热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偏多。他对小儿外感病辨证论治规律见解颇深,并立论成册,认为小儿内虚多而显著,易感外邪,故易发、多发、常见外感病。并对发病前后进行分析,认为病发后,传变迅速,而多热化,故常见合病、并病、错杂互见等。他根据邪正消长特点,把外感病分为邪盛阶段(初期、极期、营分期、血分期)、正复阶段和后遗症阶段。治疗上认为可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之法,但具体应依据外邪性质、客犯部位、化毒与否、邪正消长而定。

3.6 分位攻下,立起沉疴

衣震寰倡“邪去而正自复”之说,善用汗、吐、下法,对诸种峻剂毒药的运用经验颇丰,并提出“分位攻下法”,旨在辨证基础上,突出每方主攻均有针对性的病位。尤重视汗、下二法,推崇陈修园治儿科并专主太阳太阴的观点。衣氏认为儿科病多属外感及脾胃病症,临床应用时,主张及早使用汗、下之法,并选用少量、功效强之峻剂,可消除后患于无形。反之,汗、下之法祛邪不及时,因循失治,则传变多端,每易酿成危证、重证或邪气久稽,正气日削而成弱症[8]207。

3.7 杏林良丁,不废外治

栾汝爵擅于小儿推拿,改进了以按人体部位进行推拿,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如小儿消化不良而致腹内积食,采用结肠顺续法,往往当日或当时排便;又如小儿腹泻,采用改革的结肠三段逆缩法和活络拿手法,重症中西药疗效不佳的患儿,三五次推拿即愈。栾氏还独创了矫牵按摩法治疗小儿先天肌性斜颈。采用镇静安神辅以疏肝理筋,治疗小儿脑炎后遗症所致瘫痪,也收效满意。栾氏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正如钱乙所述“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在治疗小儿时,提倡依据病情和年龄体质选择相应穴位按摩。汪福成等[10]善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法”、“皂栓导滞法”治疗小儿各种风证、瘀证、疑难症以及疑似急腹症,如针灸并用治疗小儿疝气,总有效率可达92%。

3.8 尊古不泥,溯古研新

师古而不泥古,溯古训而研新,在习得经典传承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是寒地儿科生命力的体现。冯永喜师从孙文廷先生,继承其学术经验并加以发挥,首创醒脾养肺汤治疗迁延性肺炎,自拟和胃三号方治疗小儿便秘、积滞、腹痛等。王有鹏读经典,承名师,立足于北疆黑土,结合亲身临证经验,首提“寒地儿科”。立足于当代儿童体质和湿热疾病特点,首倡将“分消走泄”法应用于儿科内伤杂病中,并逐步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温胆汤系列合方;还在国内首提小儿手足口病“两型八证”的辨证分型方法,并采用中医药手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4 结语

寒地儿科作为寒地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代孕育、伪满时期逐步形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不断发展,均与寒地自然、人文环境唇齿相依,应运而生的寒地儿科学术也在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日趋完善。上述医家很多经历了伪满、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综合院校、师承、家传的传承途径,针对风寒侵袭、燥邪丛生、湿热内蕴、外寒内热等病因病机,对寒地儿童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充分剖析,以固护脾胃正气为本,祛除病邪外患为标,提出了散寒法、温阳法、发表清热法、分位攻下法、分消走泄法及外治法等特色治疗,对寒地儿科学术体系构建功不可没,为寒地儿科学术传承奠定基石。由于诸多因素,很多医家史料或病例记载佚失,也有很多医家学术思想尚未及时凝练,此乃憾事,但随着寒地儿科学术流派的不断壮大,追溯历史,梳理脉络,及时对寒地儿科学术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研究,对寒地儿科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秉承经典,融会新知,这不仅对寒地儿科甚至对全国儿科学术发展而言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寒地医家儿科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寒地医学与寒地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