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脂蛋白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2020-02-16 07:30韩菲殷玲路国涛童智慧丁岩冰
医学综述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脂蛋白血浆

韩菲,殷玲,路国涛,童智慧,丁岩冰

(1.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1; 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南京 210002)

脂蛋白是细胞起源的大分子复合物,按密度大小可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1]。HDL具有体积小、密度高、高度异质性(结构、化学和生物性质)等特点,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有益于基因的翻译及翻译后修饰[2]。人体内的HDL对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磷脂和胆固醇的运输至关重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指人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主要表现高血压、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等。Shim等[3]研究显示,MS患者的腰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血糖水平、TG水平、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显著降低。HDL可在多种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MS患者HDL呈低水平[3-4]。现就HDL与MS的关系予以综述,以期为干预MS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方向。

1 HDL

HDL具有高度异质性。Gofman等[5]通过超速离心分析发现了HDL的重要亚型,即HDL2(密度较小且富含脂质)和HDL3(密度较大且富含蛋白质)。此外,HDL还包括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Ⅳ、ApoC、ApoD、ApoE等。蛋白质和脂质体是HDL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HDL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成分,包括Apo、酶、脂质转移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补体等,其中,ApoA-Ⅰ和ApoA-Ⅱ是HDL重要的蛋白质成分;脂质体主要由磷脂、鞘磷脂、中性脂类等组成。ApoA-Ⅰ是HDL的重要结构蛋白,约占HDL的70%,可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并可促进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等;ApoA-Ⅱ在HDL中的含量仅次于ApoA-Ⅰ,占总蛋白的15%~20%[2]。

HDL-C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之一。MS患者通常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即HDL-C水平较低、TG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美国弗莱明汉心脏研究表明,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HDL-C水平较低可作为冠心病的患病预测因子,尤其是女性[6]。多项研究表明,MS患者HDL-C水平较低,肥胖人群HDL-C水平也较低[3-7]。HDL-C低水平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随着对HDL新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揭示,流行病学研究也逐渐从测定HDL-C水平向分析HDL结构功能转变。

Smith[8]提出,具有正常逆向运输胆固醇功能的HDL为正常HDL;丧失正常功能,不能保护心血管,且可能损伤心血管的HDL为异常HDL。正常HDL将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转运至肝脏进行循环代谢,并通过胆管将其以胆酸形式排出体外,称胆固醇逆转运[1]。此外,HDL还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促进血管生成等生理功能[9]。因此,正常HDL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HDL也参与冠心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MS等疾病的发展。对HDL结构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为心脑血管疾病和MS相关脂蛋白代谢功能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2 MS

MS存在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的MS诊断标准为:①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②高血压,血压≥130/85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已确诊高血压的患者;③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T2DM的患者;④空腹TG≥1.7 mmol/L;⑤空腹HDL-C<1.04 mmol/L,符合以上3项或3项以上诊断标准即可诊断MS[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MS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老年和女性人群的患病率较高。研究表明,中国MS患病率达24.5%,其中老年MS的患病率达32.4%;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女性MS患病率较男性高[11]。MS的发生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其机制尚未明确。IR是MS的关键因素,中心性肥胖是IR的启动因素[12]。MS可导致老年人群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升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卫生问题。

3 HDL与MS主要临床表现的关系

MS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HDL-C是诊断MS的血清学指标之一[13]。研究表明,血浆HDL-C水平升高可能有利于保护心血管功能[4,14]。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浆HDL-C水平每升高1%,男性和女性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可分别降低2%和3%[7,15]。Roever等[14]的荟萃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MS有关,HDL-C水平较高则成人MS的患病风险较低。

3.1HDL与IR的关系 胰岛素对脂质代谢具有多效性,特别是对HDL代谢。胰岛素可能对肝脏HDL的产生具有双重影响。Vollenweider等[4]指出,胰岛素可刺激人肝细胞中ApoA-Ⅰ的表达,并对HDL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但胰岛素也可通过增强miR-33转录而对肝脏HDL产生负面影响。Besler等[16]研究指出,miR-33转录后可抑制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的产生,导致形成HDL所需磷脂和胆固醇的外流受阻。在禁食状态下,当血糖较低时,仍需胰岛素调控血糖水平;否则,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升高将导致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抑制作用消失,引发高血糖。研究表明,空腹时脂肪酸能显著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耗氧率以及胰岛细胞外酸化率[16]。

IR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素促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的下降,引起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引发高胰岛素血症。IR是贯穿MS发展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常见于黑棘皮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17]。IR和非酯化脂肪酸均可出现血浆HDL-C水平的降低,IR和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升高是MS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共同特征[4]。除正常生理需要外,人体内脂质以TG形式沉积在脂肪组织中,若TG储存量超过脂肪组织的最大承受范围,TG和非酯化脂肪酸将以各种非正常形态在脂肪组织以外部位异位积聚,并分泌各种炎症因子,从而引发IR。非酯化脂肪酸能降低肝TG的生成,有利于稳定HDL,此外,非酯化脂肪酸还可直接抑制HDL颗粒的生成。Sugimoto等[18]研究发现,在低脂肪酸抑制组患者中,脂肪组织在腹部及肝脏的积累增多、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清除率降低、TG呈中度升高、血浆HDL-C水平降低。

HDL-C在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浆HDL-C水平降低导致胰岛素敏感组织中胆固醇的过量沉积,引起相应组织炎症反应,造成IR。孙燕和李婉媚[19]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血浆H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HOMA-IR与血浆HDL-C水平成反比,可见血浆HDL-C水平与T2DM的IR密切相关。IR患者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血浆HDL水平、降低血浆TG/HDL-C水平,以改善IR。

3.2HDL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成人按BMI划分的肥胖标准为:18.5 kg/m2≤BMI<24 kg/m2即正常,24 kg/m2≤BMI<28 kg/m2即超重,BMI≥28 kg/m2即肥胖。肥胖分为体脂含量增加和腹型肥胖[20]。研究表明,肥胖和体内循环胰岛素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腹型肥胖与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因此腹型肥胖是最常见的T2DM患者身体特征,且往往伴有MS的临床表现,IR也更明显[21]。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压、T2DM、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因此,腹型肥胖与MS患病风险和严重程度相关。

肥胖以体内脂肪组织含量增加为主要特征,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紧张、动脉僵硬程度增加,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升高[22]。Dansinger等[23]研究表明,体重逐渐升高时,血浆HDL-C水平显著降低;体重逐渐降低时,血浆HDL-C水平则明显升高,证实肥胖与血浆HDL-C水平呈负相关。洪玉等[24]研究提出,血浆HDL-C水平较低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肥胖者。目前,肥胖导致血浆HDL-C水平降低的原因尚不明确,未来通过提高血浆HDL-C水平可能成为冠心病发病的干预措施。

随着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降低,减肥者血浆HDL-C水平升高。除了对肥胖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外,还需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正确引导血浆HDL-C水平较低肥胖高危人群控制饮食和体重、改变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等。期望未来出现更多有效的肥胖干预方法,以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发展速度,从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3.3HDL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 糖代谢异常也是目前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包括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T2DM。糖耐量受损是指空腹血糖<7.0 mmol/L,同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 h血糖为7.8~11.1 mmol/L。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为5.6~7.0 mmol/L,同时餐后2 h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糖耐量受损及空腹血糖受损与IR密切相关,且伴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故患T2DM的风险显著升高[25]。

糖代谢紊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升高。T2DM血脂异常的标志是高TG水平和低HDL水平[26]。血浆HDL-C水平较低是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血浆HDL-C水平与冠心病呈负相关[27]。Abbasi等[28]研究提出,血浆HDL-C、HDL-C/ApoA-Ⅰ水平是预测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HDL可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骨骼肌敏感性参与T2DM的病理发展。Drew等[29]的临床研究发现,提高血浆HDL水平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抑制脂解及氧化,最终使血糖降低。因此,提高血浆HDL-C水平是干预糖耐量异常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靶点。

HDL结构及功能异常在T2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发挥作用。Gomez Rosso等[30]研究发现,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可能存在HDL2颗粒功能缺陷。Tehrani等[31]研究发现,HDL颗粒可预测T2DM患者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另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消除大多数不利遗传负荷脂质,使血浆HDL水平升高,减少MS的发生[32]。早期识别T2DM高危人群,并通过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效降低T2DM的发病率。

3.4HDL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血脂异常又称脂代谢异常,是常见的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具有较高地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指血浆HDL-C水平降低、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脂蛋白脂酶活力下降、LDL-C颗粒出现[1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指出,中国成年人高LDL-C、低HDL-C和高TG的患病率分别为8.1%、20.4%和13.8%,较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患病率明显升高[33]。

脂代谢紊乱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LDL-C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而HDL和Apo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保护作用[34]。早在1977年,Castelli等[35]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浆HDL-C水平与冠心病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可通过胆固醇逆转运减少外周组织脂质沉积,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4]。因此,提高血浆HDL-C水平可降低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并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但另有流行病学表明,低水平HDL-C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36-37]。可见,HDL-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血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纠正血脂异常尤其是提高血浆HDL-C水平对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通过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血糖、血压以及肉制品的食用量可有效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应尽早筛查脂代谢紊乱高危人群,并通过改变其生活方式、及时药物干预等方法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5HDL与高血压的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8]。一项2012—2015年的系统调查指出,中国约23.2%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39]。高血压通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共存,Liu等[40]研究证实,冠心病(21.71%)、T2DM(16.00%)和高脂血症(13.81%)均常与高血压共病。

Sesso等[41]研究显示,女性的血脂异常与高血压有关,特别是血浆HDL-C水平升高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随后,Halperin等[42]、Laaksonen等[43]对男性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以上观点。此外,HDL亚组分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关。刘硕霖等[44]的横断面研究证实,大颗粒HDL-C与高血压呈负相关,而小颗粒HDL-C与高血压呈正相关。Hwang等[38]研究发现,较低水平HDL-C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HDL亚组分中的HDL2可预测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且HDL-C占总HDL-C的比例较高,与高血压患病风险较低独立相关。高血压患者体循环动脉压处于持续增高状态,可引起体内多种器官功能失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HDL存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保护功能,血浆HDL-C水平提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其波动影响高血压的发生,此外,HDL亚组分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4 小 结

HDL属于高度异质性脂蛋白,在多种疾病中均发挥积极作用。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异常症候群,是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谢性危险因素,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HDL-C水平波动与MS密切相关。对HDL亚组分与MS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对MS治疗起到积极作用。目前,生活方式干预仍是降低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尚无关于HDL与MS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未来对HDL与MS关系的深入研究将为M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脂蛋白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低密度脂蛋白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