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0-02-23 09:10单李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心理学技能

肖 莹 单李丹

([1]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2]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湖北·武汉 43000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在20世纪末兴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旨在研究普通人群的积极心理,充分发掘人类的潜力,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和谐。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格。

1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在“主观体验”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把体验分为了回顾过去感到幸福而满足,面对现在感到快乐而充实,憧憬未来感到乐观和希望。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是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在激发与强化的作用下,个体将某种潜能与特质形成一种固定习惯,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困境的措施。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的社会环境”研究,并且有研究认为,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环境中会更容易获得自我实现。积极的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同学、朋友等,这些都能提供最优的社会支持与帮助,使个体具备相应的共情能力,这样相比其他环境更有可能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学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的社会环境,周围的人群冷漠疏远,忽视学生的诉求,无法平等的进行交流,或者只有符合一定的社会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这样学生会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情感。

2 体育教学理论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依旧是一种以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旧是以技能目标的获得为首要任务,促使运动技能的习得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体实践参与来获得体验、习得技能。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动态活动的过程,需要严密的路径设计与负荷强度规划,确保达到整体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受到了场地设施的限制,受限于已有条件进行课堂教学。

3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为积极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过程提供了方向。本文立足于体育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带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形成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的心理人格。

3.1 教学引入部分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入部分主要是回顾上节课运动技能的习得,对已经掌握的动作进行巩固和复习。但是由于多数体育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教学引入部分的积极心理情绪未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入部分在我们主观体验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老师在此次课的教学之前回顾上节课或者之前课程中的积极体验,也就是学生们有过获得感和成就感体验的事件。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之前的技能获得体验,巩固运动技能,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为这节课新技能的学习做好铺垫。结合中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采用形象生动的表象训练,并积极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3.2 教学过程部分

体育教学的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些许差别,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对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保证每一个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第二,根据中小学学生专注力不长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使学生不至于过于疲劳。第三,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有一定的预测和心理准备,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习得运动技能和得到身体锻炼。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积极健康教学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愉快的互助与合作。例如结合中小学生情感丰富、细腻的特点,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相应积极的回答,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进行平等互助的合作,如某些同学遇到困难时,其他有能力的同学应该主动提供帮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到课堂学习的温暖与快乐。这些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仅需要学生发挥自主性,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积极的语言与态度进行教学,适时的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例如结合中小学生自我评价还不完善的特点,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或者在举止行为表现优异时,此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使学生不断受到表扬的正强化,让学生的行为形成一种积极体验并形成习惯,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

3.3 教学结束部分

体育教学结束部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并对身体进行积极的放松,第二是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在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们感到充实与满足,在结束部分,教师可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应对未来的教学进行展望。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不仅来源于教师,还来源于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在学习一项技能后,教师可用积极语言的引导学生对更高难度的技能学习产生正向憧憬,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为以后的课程教学埋下伏笔。

3.4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充实,体育教学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处于活动中,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的完成技能的学习。同时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合理规划学习内容的难度等级,学习内容应从易到难,学习动作应从简到繁,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技能获得的成就感。例如结合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需要将这个内容尽可能的分解成若干的小的阶段,采用递进的方式设计教学难度,让学生在一项技能的学习中多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受技能获得的快乐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那么在我们教学组织中,教师应发挥集体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具体到课程安排中,教师可采用不同形式的分组教学方式,让小组内部的同学之间进行互帮互助,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交流方式的同时建立友谊,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5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体育教学的引入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分别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考。如图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特质。同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技能,两者在教学中相辅相成、融汇贯通。

图1: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图

4 结语

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积极的心理的引入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有效地减少或抑制相应的心理问题。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幸福的学科,对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将积极心理学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目标是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促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在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的方向、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变化,从而使积极心理学为体育教学的效果保驾护航。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只要身体力行的参与,就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主观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其他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体育课堂教学,将会给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带来全面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心理学技能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