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羽毛球经常锻炼人群的行为转变模式研究

2020-02-26 06:2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羽毛球阶段运动

(武汉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武汉 43008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上了一个台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和自我的完美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羽毛球运动是集技能、智能、体能为一体的全身协调用力的隔网对抗项目,它具有简便易上手、娱乐性强、活动量可大可小、项目中男女搭配自由多样等特点,满足了不同性别、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的参与需求。

伴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高学历得以普及,大学生成为未来体育消费的主体,无论从强身健体,还是愉悦身心角度,羽毛球运动都被广大的高校学生视为健身的最佳选择。发展好高校的羽毛球运动,对扩大羽毛球人口,充实校园文化,甚至关乎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及高年级经常羽毛球锻炼队员进行分层次调研。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阅读参考了中国知网、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近十年的50多篇相关论文以及采用百度词条查阅了相关的内容。

1.2.2 访谈法

通过与羽毛球项目相关专家访谈,对调研内容提出建议。对高校大学生、羽毛球爱好者、羽毛球社团成员及经常羽毛球锻炼人群以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1.2.3 问卷调查法

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三个层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了546份,有效率为91%。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高校不同层次羽毛球锻炼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大学新生有兴趣无技术水平,项目知识认知状况较差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羽毛球项目有兴趣的占89%,其中比例多于女生。但对项目的认知层度不高;对项目了解上,了解及非常了解人数占31%;对正式羽毛球比赛规则上,基本掌握17%,但是完全不懂规则占68%,其中女生不懂规则人数较男生更多,这也与女生整体不爱运动,不关心运动竞赛有直接关系。而在项目技术基础上,只有1%的人参加过专门训练,其余99%的学生处于打“野球”阶段。但技术水平的高度并没有直接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能参加到运动中来的人占71%。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前的学校教育中,受场地限制,青少年时期从小学到高中羽毛球项目开展状况不佳和应试教育是学生基础薄弱的关键。

表1:大学新生羽毛球项目认知调查表

2.2 大学羽毛球课程急需提高教学效果

表2:大学二年级学生羽毛球项目调查表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大学体育选项课程的开设,社团丰富活动的组织,校园羽毛球竞赛开展,学生羽毛球项目认知有了较大提高。比较了解这项运动的人群占比74%。经常参加羽毛球锻炼的人群有显著提高,占到26%。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对规则的了解一栏中能基本知道规则的占比为79%,表现出普遍具有了一定的羽毛球素养。对项目的兴趣从没兴趣到有浓厚兴趣数量迁移。制约学生参加定期锻炼的原因排序,首要因素是场地问题。

学校体育课程是提高技术主要途径。羽毛球专项课程,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课程安排合理规范,教学场地充足,保证了较好的教学质量。但访谈调查中也反映出学校羽毛球课程中的不足,课堂数量不够导致学生难以抢到课程;不能实现分层次教学,部分有基础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普及课程偏重,提高课程偏轻;实践课程偏多,理论课程缺乏。

2.3 对学生高层次心理需求认识不足和羽毛球专项技术提高途径不多

对三四年级经常羽毛球锻炼人群的调查(平均每周锻炼不少于2次),他们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羽毛球运动技术基础,有继续提高羽毛球单双打技术的需求。在羽毛球锻炼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积极参加校外,学院,班级的羽毛球比赛。84%的学生认为场地不能保障,67%有学习羽毛球竞赛组织方法需求。92%的学生只练技术不练身体基本素质,23%的学生有受伤经历。学校对完成体育课程的学生需求认识不足,甚至很少关心。他们有继续提高羽毛球技术的需要,但由于场地以保障教学为主,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课外自我锻炼缺乏有效指导;锻炼上以不定期的技术交流为主,身体素质和健身知识的缺乏限制了技术的提高。

3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羽毛球锻炼模式研究

行为转变理论是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行为养成的理论基础。转变理论模式也称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1983年提出的。它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不同阶段,即没有准备阶段、犹豫不决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对应于不同的行为阶段,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实施者结合不同的处理方式,促使参与者达到最终行为转变目标。

3.1 行为阶段初期:“融入式模式”促进行为从无准备阶段到准备期的推进

在行为阶段初期,即没有准备和犹豫不决阶段,这时候的体育需求层次较低,主要是强身健体,维持生存(包括生存和危险自救等),保证生命机体的基本生活能力和活力。

在处理方式上可以引导与强制相结合:在学校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或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或树立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钟南山、施一公等),或张贴大型标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三十年),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的需求;强制手段比如晨跑健身打卡、体质测试、加大体育必修课程学分等。

高校加强培养自己的校园羽毛球文化,要大力支持校教工羽毛球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合理利用自己场馆,积极申报并举办校内外大型羽毛球赛事,并以此为契机宣传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

3.2 行为阶段中期:“阶梯式提高”保障行动阶段的效果

行为阶段的中期,主要是准备阶段到行动阶段。其体育需求主要是体育社交,体育团队和体育精神实现,包括运用体育锻炼度过业余时间,即基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关系定位,满足体育团队中归宿感的需要。

在处理方式上,以增加参与途径,对学生及时鼓励,建立学生档案持续关心学生进步为基本手段。要充分发挥羽毛球教师的作用。

体育部门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开设初级班,提高班和高水平队等不同层次的班级,满足学生的不同技术水平的需要。课程以技术教学为重心,狠抓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以训代教。发挥教师作用,增大经费投入,安排老师进行规范指导,加强课外活动管理和社团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形成课程(基础)-课外(提高)-社团(高水平队伍)三位一体模式。

3.3 行为维持阶段:“立体式体育课程建设”维持学生羽毛球自我锻炼行为

行为改变的最后阶段是维持行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羽毛球运动能力,知道羽毛球规则,有能力参加比赛。他们的需求主要是身体自尊和追求完美,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渴望外形的完美,追求高质量的健康标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结合),对自我体育能力的展示,在集体体育事务中奉献自己等。

在处理方式上,主要是提供发挥平台和实施奖励相结合。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技术的平台。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在社团担任一定工作任务,通过以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在集体中奉献自己。对参加比赛并获奖同学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设立专门体育运动加分或奖学金。

全面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比如开设羽毛球竞赛裁判法,学习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训练学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健身知识原理与方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科学健身运动;运动损伤与治疗等相干课程,全民提高运动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1)“融入式模式”促进行为从无准备阶段到准备期的推进。加强校园羽毛球文化建设,建设教师羽毛球队伍,申报并举办大型羽毛球赛事,以此为契机宣传羽毛球运动文化。

(2)“阶梯式提高”保障行动阶段的效果。通过课程(基础),课外活动(提高),社团训练(高水平)三位一体促进专项技能提高。

(3)“立体式体育课程建设”维持学生羽毛球自我锻炼行为。学校体育部门应组织开发更多体育相关理论课程。

猜你喜欢
羽毛球阶段运动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羽毛球
不正经运动范
羽毛球PK赛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