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2-28 05:23鲁明月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易地湘西移民

■鲁明月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

1 湘西州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全州常住人口264.95万人,贫困人口居多,贫困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山和地形复杂且生态脆弱的地方,居住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迫切需要“挪穷窝”。截至2019年底,湘西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完成199个安置项目,其中,集中安置项目185个,分散安置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建成安置住房1.97万套约204万平方米,1.97万户8.18万人建档立卡搬迁户搬迁入住新居,搬迁人口累计脱贫率达99.1%以上,累计拆除旧房1.97万栋,累计复垦复绿旧房宅基地1.97万户,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全州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住房面积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以前的土房子搬进了砖瓦房;其次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从交通不便的地区搬迁到靠近公路、乡镇、县城等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了移民子女上学、有病求医和出门就业。

(2)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方式。首先,改变了移民的思想观念。搬迁前,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通过易地搬迁增加了和外界的交流沟通,许多移民开始摆脱以前听天由命、被动等待帮助的旧思想。其次,移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产业选择更加多元化。搬迁前,大多数移民的生产粗放且单一,一般都是以农业为主,收入较低,搬迁后,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迁居至中心区或者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安置地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来帮助移民发展相关特色产业。

(3)保护了移民区生态环境。湘西州的迁出区大多处在地势险峻、山高坡陡且穷山恶水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早已遭到严重破坏;另部分处于深山老林,耕地面积较少、土质较差,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存在乱砍乱伐、过度耕种、破坏植被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通过扶贫搬迁停止人的破坏活动,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脱贫致富,做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 湘西州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基础服务不到位

湘西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分为两大类,即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区的基础社会、公共服务、水电力、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对来说完善些,而分散安置基本都是由搬迁户自行决定的,政府的扶贫设施根本就跟不上。特别是由于贫困地区本来就基础设施薄弱,而中央、省级的配套资金不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更多的是把资金用在房间房屋的建设和搬迁上,基础服务、公共设施相对被忽视了,因此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频频发生。

2.2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既有主观原因即思想上的惰性,又有客观关于即能力的不足。从主观原因来看,一方面仍有一部分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心只想着靠国家政府的帮扶,不愿意去自己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搬迁群众一直从事的是传统的小农生产,不愿意改变一直以来的种植习惯,搬迁后难以融入新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市场活动。从客观原因来看,一是贫困群众迁出后缺乏资金、技术等,二是迁出地缺乏创业就业的环境。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部分移民安于现状,缺乏改变的勇气和信心。

2.3 社会适应与融入困难

一是文化习俗方面,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安置区,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被打破,对于新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期限[2];二是生产生活方面,移民离开原有的生产资料,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部分移民从以前从事土地生产转向从事其他行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心理方面,搬迁之后,不仅要适应新环境还要适应新邻居,出现如卫生环保、物业管理、矛盾调处、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前所未有的新型矛盾,这些新矛盾都将成为易地搬迁居民能否“留得住”的新挑战。

2.4 搬迁安置后续生计难

(1)移民就业问题突出。目前移民就业渠道比较窄,几乎都是外出打工,主原有二:第一,搬迁前移民以务农和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搬迁后以前赖以生存土地资源没有了,既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也找不到别的就业出口,就只能外出打工,特别是那些家里有较多耕地和养殖畜牧业较多的农户其实并不愿意搬出来,他们觉得虽然住的地方远一点,但是能自给自足,而搬出来之后耕地没有了,蓄养家禽也不方便,不仅收入没有提高,反而衣食住行的成本都比之前增加了很多。第二,就业信息不畅通,移民的就业信息来源基本都是靠亲朋好友的介绍,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很少,导致移民获得的就业信息稀少,选择面窄,产生盲目跟随的现象。

(2)后续产业发展乏力。一是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时候并没有和后续产业发展配套发展,使得后续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区域内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条件较差。三是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的加剧,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多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这些群体缺乏技能无法发展后续产业。四是缺乏资金,贫困群众无力筹措资金,贷款困难,缺乏相应的启动资金来安置新区开展后续的产业。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社区创建

根据湘西州目前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要完成从“生存型”基础设施建设向“发展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变,这是创建新型社区的基础前提和保障[3]。一要建立配套的卫生所,健全应急救援制度,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并且积极与县级医院对接,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二要加大学校投入力度,合理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好移民子女上学的问题,可以请优秀教师进安置区,为贫困群众上课宣讲培训,增强农民综合素质。三是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建设综合活动室、金融服务网点、农贸市场等等便民生活服务点。四是加大乡村文化投入,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环境卫生的全面提升。

3.2 强化内源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树立主体意识。一要提高移民的醒悟力,让贫困群众从思想根源上意识到贫困并要主动想去改变贫困,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和导读,强化舆论引导,建立社区文明公约,激发移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二要提高移民的行动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精神,完善乡村的就业机制,如建立各种合作社、互助社等多种形式扶贫专项组织,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要提高移民的扭转力,即改变困境、更好生活的能力,加强劳动职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就业技能,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需求,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脱贫。

3.3 加强新型社区治理,构建社区共同体

一是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建设,各安置点坚持以“五通、五化、七有一落实”为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强化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楼栋长建设,保障安置区管理机制运行经费,着力维护好便民服务“四个一”机制和“三个三”问题快速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关切,解决矛盾问题。三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可以通过举办社区集体活动拉近社区居民的关系,其次建立社区服务站,招募社区工作人员,解决部分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最后成立社区互帮互助小组,帮助社区里那些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增强社区贫困户之间的感情。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拉力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和社会关系,构建社区共同体。

3.4 加强就业扶持力度,推进后续产业发展

(1)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就业岗位展开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掌握一门以上脱贫之后的发展致富技能,鼓励移民自主创业,并通过多渠道进行政策支持,如加大技术支持、安排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入等,同时政府可以帮助移民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来展现自己的农村生活,通过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形式来帮助农民销售本地的优质特产。

(2)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在安置社区内设置一些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小区管理员、设施维护员等,确保每个搬迁户有一个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3)建立好资产性收益制度。充分利用安置点的商铺,引进超市、农贸市场等,为移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强移民收益。

(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发挥各级社会的力量,加强政府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多种帮助形式,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对贫困群众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且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等帮助贫困群众加大就业渠道,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因为服务业对于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大多数贫困群众都能胜任,所以在目前服务业需求量大的情况下能大量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5)搭建就业信息桥梁。政府部门应该作为企业与贫困户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让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需求能及时传达给贫困群众,政府部门可以派专人根据不同的需求针对性地收集相关就业信息,并且长期定点及时地为贫困群众就业提供信息帮助,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信息缺乏的难题,为他们的就业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易地湘西移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签证移民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