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绿叶衬红花 勇于担当无所求
——致敬坚守抗疫一线的急诊人

2020-03-02 13:12袁延巧
感染、炎症、修复 2020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抗疫医护人员

袁延巧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2020 年的这个春节注定刻骨铭心,武汉的“疫情”来势汹汹,时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我国共派出2 万名左右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有很多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中,急诊科是抗疫第一道防线,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抢救急危重症的重要场所,更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急诊人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及熟练的抢救技能,迅速的急诊反应能力,敏捷的临床评判思维,配合抢救的团结协作能力,他们较高的职业素质在抗疫战斗中更为突出和彰显。

急诊科环境相对密闭,人流量大,易感人群集中,是新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高危场所。因此,在完成繁重的急诊工作的同时,医护人员更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保证医患的生命安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疫情之下,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数及住院人数明显下降,没有了往日闹市般人潮涌动的景象。为了控制人员密集度、节约防护物品资源,各科室根据就诊患者数量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在岗人数,社会上很多私立诊所也已歇业,而急诊科依然像往常一样,接待着大量就医患者。急诊科医护人员依然用使命般的工作态度、优秀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承担着既紧急又高危的救治工作。

送别了前往疫区的战友,急诊人擦干不舍的泪水,转身投入到守土保家的战场,虽然不在同一阵地,却一样冲在战“疫”的最前线,为无数家庭遮风挡雨。急诊人像卫士般严防死守,对每一位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有些隐匿患者在潜伏期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意和无意地淡化“发热”的相关信息,筛查难度可想而知。

平日里,急诊患者由于情况危急复杂,是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室之一,而在疫情之下,医务人员病毒暴露与感染危险同在。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涛骇浪!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位患者是怎样的病情,又是怎样的救治场景。由于急危重患者送来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可能会进行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疫情期间增加了抢救难度及感染风险,感染的概率比为患者预检分诊还要大。对于特殊患者的收治,不管是鉴别诊断、实施防护措施还是治疗与护理,每位医护人员都身负重任,一丝不苟。在治疗过程当中,遇到个别较为抵触的患者,医护人员还耐心宣教给予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的恐慌情绪,增加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急诊,除了惊险与忙碌,还有温暖与担当。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在这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急诊人勇于担当、牢记使命,用无私的奉献融化了疫情的“寒冰”。全科上下坚守工作岗位,无一人掉队。

我院年近七旬的许荣廷、刘黎明两位教授,在这特殊时期里本来是可以不用坐诊的,但他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坚持到岗。没有因为年龄大、易感染请过一次假,身先士卒,带头做好防护工作,同大家一起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疫情发生以来,为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防止交叉感染,EICU 病房暂时取消了家属探视。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与责任。为了安抚住院患者与家属在疫情期间的思念之情,医护人员除做好疫情宣传和防控外,还努力搭建了一条安全、稳定的线上探视通道,帮助重症患者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家属鼓励的话语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期间我院急诊还收治了无家属陪同、病发后由其同事送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后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帮助其寻找家人无果后,立即启动“三无人员”救治绿色通道,前后共为其垫付5 000 元。护理人员承担起家属角色,给患者喂水喂饭,翻身吸痰,安排护工精心照顾、帮助搞好个人卫生。

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这样的温暖每天传递,如同水滴落入心盘,凝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只要患者能够重获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在这里,为病患着想,无畏无惧不分昼夜;与死亡赛跑,竭力竭心争分夺秒;面对被未知患者感染的风险,以及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急诊人没有退缩和恐惧。日夜奋战在一线的急诊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生命的所有价值都在这个地方被一视同仁,每一个生命我们都会全力以赴。这就是急诊人的日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心里牢记的,只有救死扶伤的初心。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抗疫医护人员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