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教学”视域下的教学模式与教育创新

2020-03-02 17:57付欣
辽宁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素养学校课堂

付欣

(大连市中山区中心小学)

冷冉先生从事教育始于1942年,当时他在山东某抗日根据地任小学教员。先生1948年来到大连,无论是在学校教书,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他都矢志于学习和研究,勤耕不辍。1978年之后,冷冉开始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提出了“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情·知教学”“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活力说”,等等,形成了一套完整、鲜明的“冷冉教育理论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在桃源小学初为人师时,参与学校“运用情知教学七因子进行教学诊断”的研究,后又相继投入“优势诱导”和“学校运转机制活力”的研究之中。笔者的工作在“情·知教学”学习和应用中开始,这种研究意识贯穿了日后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

一、从“情·知教学”的落脚点延伸,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冷冉先生关注的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是“情·知教学”的落脚点。“情·知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教育,是加强情性因素,促进人的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与价值,今天看来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新“情·知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

笔者自2010年负责学校管理工作以来,为了推动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转型,借助多年践行“情·知教学”的经验,把握其精髓,结合教育的前沿走向和不同学校的实际,将研究学习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引领学校以创建儿童、教师、家长和社区“学习共同体”为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促使教师们群策群力,研究“学为中心”课堂的构建,努力给予每个学生学习权,给予学生不断挑战更高水准学习的能力和机会。同时,发现和发展每位教师的教育专长,为其专长化发展提供支持。通过“‘情·知教学’理念下新课堂模式建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构建了以“四轮驱动以情优教,五环聚焦以学定教”(以下简称四轮五环)为主要特点的新“情·知课堂”教学模式。“四轮驱动以情优教”是指抓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适宜情境、挖掘情性因素和提供成功表现机会等四个情性着眼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渗透学科德育,其中“师生关系的改善”是核心。“五环聚焦学定教”指“读—议—展—点—练”五个学生学习必要的环节,以“学生的学”为逻辑结构来架构,以组织版块式教学方式来推进,其中合作“议”“展”是特色。

(二)新“情·知课堂”的运用与延伸

在“情·知教学”基本模式指导下,学校引导教师结合不同学科、年段、课型,以及师生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基本模式的变式研究,主要是从基本模式运用的实践中提炼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样式。各学科课程性质和规律不同,各课型的结构、学法不同,各年段教学侧重点和呈现方式不同,落实到变式中“把学习时间、方式、过程还给学生”的方法也不同,“读、议、展、点、练”五环的取用、顺序、时长、组合都有所不同,以实际需要和效能为主。

引导教师变式应用最重要的是用对策略。学校提出并运用了“三不变、三不定”策略和“四尊重”原则。“三不变”策略,即“情”与“知”和谐共进的教学价值观不变,通过合作与展示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宗旨不变,运用已有研究成果和传统好方法的原则不变。“三不定”策略,即不强调“五环”的完整取用,不一定按照“五环”固定顺序,不规定“五环”各自的时长。“四尊重”原则,即尊重不同年段学生认知规律,尊重教师个性需求和教学专长,尊重不同学科教和学的规律,尊重课堂实践检验和实际效果。

在“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的架构和变式应用中,学校还成功运用了“抓点突破”的研究策略,比如抓合作“议”“展”环节,成功突破了“构筑合作学习关系”的重难点。教师从课堂实践中梳理出方法和策略,比如合作“议”须在适宜的问题或任务中开展,有可操作的方法步骤,有充分的交流和碰撞,有小组长的组织和安排;合作“展”指在有明确分工且适度演练的基础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展示,各小组成员互相倾听、提问、补充和评价。合作“议”“展”是本模式构筑合作学习关系的关键和特色所在,因为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揭示了这样一个常识——人是在表演和观看中学习和成长的,冷冉先生也一再强调:十次说教不如一次展示,十次展示不如一次成功展示。

(三)新“情·知课堂”的研究与发展

“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价值的多元化,形成了“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格局。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实验让学生做,舞台让学生展,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学会学习以及生态发展的机会与实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习得。

“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的研究,改善了学校的教研方式和研究文化。为了有足够优质的课例研究,学校创造了“周教研日”研究策略。“周教研日”活动就是上好“每周一课”和“每人一课”。学期初,学校确定年组基本模式的运用计划,结合课表选定教师互看的“每周一课”固定课节;确定每学期全校展示的“每人一课”,计划好“谁,什么时间、地点,开放哪一课”等。各教研组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需要轮流上课,校长和教学主任的看课、引领和跟进也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学校在教研中还组织教师基于学习事实开展民主型研讨会,研讨学习关系的创建和优质学习的实现。观摩者更多的是阐述自己“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哪些具体事实,对于学习关系的创建和优质学习的实现学到了什么”。研讨会中,主持人不过分干预,不过分提炼归纳,人人发言是民主型研讨的规则。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尊重、观察、展示和表达,而营造尊重与民主,能把这些和谐的关系传递给学生。

在“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重点阅读了《学校的挑战》《合作学习策略》《学习走向对话》《“情·知”教学理论与实践》等专著;讨论了《上海教育》课堂改革专刊,《中国教师报》郑州课堂改革连载报道等相关内容;研读了大连市中山区课堂转型文件和模式,开展了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汲取大连市“情·知教学”理论的精髓。这些与模式研究相关的阅读和借鉴连续开展了两年后,学校提炼出自己的校本研修模式——“读书育人”研修模式。这一研修模式分为读书生活变化气质、读书攻坚贯通实践、读书自修专长发展等三个维度。其中“读书攻坚贯通实践”是以“急用现读”为背景和辅助,抓好课堂、课题、课程三课演练场。后来,“读书育人”研修模式在区域内不同的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变式,并得到验证、修正和丰富。

(四)新“情·知课堂”的文化创新

“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校形成了新的学习文化。在学习文化的形成中,关键是创建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集体两个决定性力量来实现。学校以学习文化建设引领教学实践,又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思想,不断丰富学习文化,使学习文化有“形”有“神”。

1.学习文化有“形”

这里指学校将所提炼的思想、方向、追求等制成展板,展示在教室和走廊上,营造氛围的同时引领师生行动。比如,在观课表和学校教研计划中备注学校的教研文化:学习是学校生活的中心,研究学习是教师工作的中心;克服教室、学科间隔阂,集体合作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工作,等等。学校走廊里展示着“新情知课堂”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包括:不追求“上好课”,而追求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发展权;倡导基于柔和声音的交往,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构筑人与人合作学习关系;“学”重要的在于说,“教”重要的在于听;教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等等。

2.学习文化有“神”

这里指比提炼、张贴思想和口号更重要的是实践和应用,引导教师在教学模式“立—变—破”的循环中更大程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成长为学习促进者。学校的计划和重点项目要落到课堂,年组的教研重心要放到课堂,教师研究精力要投入到引导学生学习中。如课堂拍照要以学生学习为主角,拍学生群体或个体学习过程,拍小组交流和展示,拍学生作业和作品,教师的出现是要和学生在一起的。

“四轮五环”新情知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了学生情形因素和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在改变课堂的同时又丰富了学校文化,尤其是影响了与课堂密切相关的学习文化、学生文化和教研文化。这些良性文化的互动生成,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建设者和受益者。这项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利于使学习成为每个学生的终身习惯,共建一个爱学习的学校,进而影响几百个爱学习的家庭,带动一个爱学习的社区,共创一个爱学习的社会。

二、创新“情·知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7年初,大连市教科所原所长宋庆泮先生来我校作“冷冉教育思想应用”调研时说:“学校的重点工作有两个:一是如何在现今把握冷冉教育思想本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应用;另一个是如何学习借鉴冷冉先生做教育、做研究的方法、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而像他那样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才是把握冷冉先生教育思想的内核,才有可能做出学校自己的延伸和创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统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体性要求,它需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要求,把其细化为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核心素养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持续一生的兴趣,培养健康人格的底子,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独立自主和创造的种子。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适切的校本表达。学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使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以落地。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校本表达需要学校有正确的思想、策略和方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表明,中国学生应当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精神深处的有机结合者。

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且普适的内容深植学生心灵,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物我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君子“慎独”的个人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融合借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这其中明确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2.形成新育人目标

学校循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思想,研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18个要点及主要表现描述,遵循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突出人的创造性、责任感和价值感,经历了近一学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联动共议过程,最后确定了“培养具备友善、整洁、好学、分享四个必备品格,具有自我管理、思辨创造、沟通合作、公共事务参与等四个关键能力的小学生”这样的新育人目标。

“友善”是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础性要求,“友善”作为一个人最应有的心灵底色应该从小树立,作为美好人性的种子更需要深植儿童内心。

“整洁”这一关键词是源自“健康生活”和“实践能力”中培养劳动意识的核心素养要求。整洁是自我管理的抓手,也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道德底线。整洁是种生活态度,关乎自理、自立独立、自我省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健全人格、美好品格的形成。

“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终身学习是学生未来的必备能力。学习是一个人善于改变、不断进步的源泉,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特点和最宝贵的美德。“好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一“学会学习”的落实,更是“学而时习之”“学而致用”等实践能力的落实。学校看重“好学”,培养学生求真求是、永不满足的品质,培养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

“分享”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的萌芽,培养这一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分享”引导学生物欲上懂得节制,抵制自私自我,有“心底无私天地宽”和“天下为公”的意味,培养利他利人的价值观。“分享”也引导精神对话、互通有无,是合作发展的要素,而合作发展是国际学生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开创未来意义非凡。

“关键能力”方面我们设定了自我管理、思辨创造、沟通与合作、公共事务参与,等等。“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在健康生活、自主学习方面的责任意识;“思辨创造”突出了学校三十多年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信息和工具的使用能力;“沟通合作”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是谋事做事的方法;“公共事务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基础,也是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建设与创新

1.创设跨学科主题课程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新育人目标,需要结合相关课程改革文件,做好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上的对接和创新。

学校提出“分合看需要”策略下的素养课堂建设工作,主要研究单学科重组的学科活动课和多学科整合的跨学科主题课程与项目学习。如四年级“养蚕宝宝”跨学科主题课程,由科学、语文、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教师合作设计和实施教学,科学和语文老师合作指导学生写蚕宝宝怎么饲养和成长的研究报告;语文和美术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写图文结合的观察日记,其中有蚕宝宝生长变化的连环插画;计算机和语文老师合作指导学生制作播放小组设计的微视频。再如,“最美的歌声有故事”合唱或戏剧表演类课程,融合音乐的选择与编排,合唱技巧的选择和运用,舞美道具服装的制作和搭配,语文或英语的歌词、朗诵、报幕以及专题片脚本的写作,信息技术的花絮采集和微视频播放,还涉及综合性学习之分工与报名选拔、做计划方案、实施与修改,等等。这些课程抓住生活里的问题和任务,形成一个项目或主题,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观察发现、思考探究、整理制作、沟通合作,在真实问题解决或跨学科主题的探究中觉察联系、综合应用、生成创意、增长智慧,形成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是全科、全员、全程育人,也是关注合作、过程、选择与成长的新育人模式。

2.立足科技创新特色

学校开展“金点子”传统项目,引导学生用科技改变生活。每学期向学生征集“金点子”,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金点子”进行研发,努力把“金点子”变成作品和成果,甚至是被市场应用的产品。创客工作室是“金点子”的孵化器,也是科技发烧友的工作室,被称作学校的“硅谷”。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前身是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经历不断发展,工作室的团队作品申请专利共3项,获得国际奖两项,国家奖16项,省级奖52项,市级奖125项。师生研发的科技作品有空竹变换发光系统、送餐机器人、体感教学程序、电子图书查询系统、智能药盒、防驾车通话设备、多用水杯、心静自然凉电扇,等等。其中“携带对话系统头盔”已经成功投入生产,供大连、沈阳、南京等城市交警队使用。

作为“科创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的科技组每年“儿童节”前会和所有学科教师合作,奉献一场“科技嘉年华”的群体科技活动,把大型科技活动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学校开放三十余个“玩科技”的项目和场地,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做好组织和服务。“科技嘉年华”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在每年的民意调查中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校园活动。

3.丰富活动课程建设

学校本着现代方式与传统内涵结合的策略,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文化味和童趣性。例如,清明节课程中有“家族树”展示,有“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放风筝活动,纪念介子推“人生清且明”的冷餐会和“书春”大赛;端午节课程有包粽子,制作和播放端午节小视频,分享展示端午诗词大会,制作香囊和顶蛋大赛,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不全是学校组织的,其中很多内容是学生自己通过校园海报招募的,学生自愿或结伴参加,既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又为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对话合作、结成学习社区提供了机会。这些节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践行了“把握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做到了“内涵非常传统,形式特别现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呈现,从而达到师生的情感认同,并形成良好习惯。

类似的校园活动还有“值周变法”的讨论与试行,让学生思辨“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个个体的权利与自由所制定的最低要求,“自由”是降到最低的要求下就可以享有的自在和自然。学校开展“读书会名字与标志”的征集活动,“读书节”里学生自己组织读书沙龙;“心理开放周”中开展高低年级学生一一对应的“口口相传好故事”活动,学生自制海报展示、自组亲友团队、自讲竞聘稿子、自填自投选票等。某种意义上选择就是成长,这些活动都努力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权,使学生在各种选择经历中认识自我、提高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学校核心素养提出的沟通合作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面对未来,学校需要思索如何实现“学习讲话,对标上海,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如何在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进程中理解和创建未来学校;如何治理学校结构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融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普及性达成;如何以空间的再造、校园的人工智能化带动课程的再造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在实现新育人目标和课程创新中,帮助教师成为掌握新育人模式和有课程产品的教师。

回望冷冉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应当说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人的成长与幸福的深切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他以那个时代的极其有限的条件,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走向。他广泛阅读国内外教育专著,深入把握教育的本质,思考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冷冉先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他走遍大连城区和农村的学校与课堂,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提炼出大连优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特色。在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研究和建构之后,冷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假说,他做到了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先是亲自到大连实验中学和大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去验证自己的“情·知教学”理论,又指导各县市区二十多所实验学校进行推广应用工作。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是用终其一生的刻苦钻研、实验验证和总结提炼形成和完善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冷冉先生生活的时代,在当今的时代里,教师怎样做好自己,不负时代,是需要思考和充满挑战的问题。冷冉先生用别样的精彩提示后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猜你喜欢
素养学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