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研究
——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

2020-03-02 23:07帅,张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1期
关键词:苏州学科科技

张 帅,张 颖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生、传播的重要载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我国高等院校总数的80%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能,在发展过程中,与地方经济互动日渐频繁。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助力的。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支持,地方高校的稳步前进,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也自然而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实证数据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教育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工人,工作效率越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后,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内涵及方式,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可以为所服务的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基础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分摊教育成本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等教育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部分学者的研究实证也很好地支持了理论研究的观点。王守法[1]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提供及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

2 苏州科技大学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的举措与问题

2.1 具体举措

人力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因素,高素质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体制改革都有赖于人力资源。苏州科技大学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培养地方经济发展运行中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创新、知识传播中贡献着力量。

立足苏州经济发展,调整部分专业设置,新增符合苏州经济发展的专业。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地方高等院校则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能,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各类型的人才。

2.1.2 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技术的创新以知识转化为基础,高等学校是先进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的转化地、技术的创新源。苏州科技大学作为教学科研型院校,除了传授知识、产学研协同发展外,同时与政府部门、规模企业等相互分享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苏州科技大学通过科技镇长团、“博士进企业”、校地联合研究院共建等方式,积极与苏州市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有效推动苏州地区的技术创新。

2.1.3 深化地方合作,加快科研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与苏州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金螳螂、中天科技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苏州市各级企事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合校内外资源,新成立了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科研平台,致力于将“城市发展智库”打造成为苏州(以及苏南地区)联结全球创新体系的“桥头堡”。

2.2 苏州科技大学推进苏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国家政策方面

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入,高等院校依据国家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着发展的职能,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了高等院校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各层面的法律法规也明确了高等院校的职能、权力、义务及发展方向,但是各类法律法规总结性、指导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会在具体措施方面做出详尽的规定,在高校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操作层面没有明确的界定。地方高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增加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难度和成本,阻碍了学校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的有效开展。

“这农产品套期保值还真是不错啊,还有风险防范措施。但是首先得是咱们种的粮食有市场需求才行啊,明年是种大豆还是玉米好呢?”课间休息时,种植户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最多的是2019年的种植方向和农产品套期保值的具体应用。

2.2.2 地方管理方面

地方财政是高校发展的主要投入,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建设资金支持,高校才能有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江苏省财政及苏州市财政在高等院校投入方面的不均性,限制了苏州科技大学的发展,与985、211 等名校相比,苏州科技大学所获得的经费不足以支撑学校快速的发展,间接地制约了学校地方经济服务的开展。地方为苏州科技大学“牵线搭桥”的主动意识缺乏,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在加强、促进苏州科技大学与企业(地市)的沟通与合作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产、学、研合作缺少各级政府以及产业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

2.2.3 学校发展层面的问题

苏州科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自身不足也限制了其更好地服务苏州市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力度不足。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缺少大的改革战略和配套的改革举措,未能抓住苏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教育红利;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苏州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深度合作不足,还不能全面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外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改革的综合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这些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苏州科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新的历史跨越。

学科建设方面的不足。苏州科技大学作为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同类型高校尚有较大差距,学科结构不能完全适应苏州经济转型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流学科不多,学科建设领军人物缺乏,导致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尚不明显;学科的整体水平尚需提升,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尚需完善,学校以自然科学为主,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滞后,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有待加强,面向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亟待拓展。

科研创新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主要职能之一,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随着苏州经济的转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学校传统科学研究方式及层次产生了冲击。作为地方型高等院校的代表,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还需加强;标志性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还不够丰富;科研创新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行业、产业的结合度还不够紧密,与苏州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师资队伍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学校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总体上依然满足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教师队伍总量仍存在一定缺口,队伍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高端领军人才数量有限,部分传统优势学科队伍建设形势严峻;团队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占教师队伍主体的青年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好地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3 提升苏州科技大学服务苏州经济功能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苏州科技大学服务苏州经济建设外部环境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是地方高校办学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在高校职能方面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服务效率偏低的情况。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予以保障。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保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同时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大力支持高校成果转化[3]。

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质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自主权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4]。 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应将高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上,给予地方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地方高校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就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模式,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反哺地方,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

3.2 优化学科结构,适应苏州经济发展新要求

学校应抓住《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大学建设为高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优化学科结构,在继续推进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科水平的提升,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高层次人才。根据苏州经济发展为导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制定鼓励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政策制度。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各学科相互融合,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努力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命科学、轨道交通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3.3 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门人才

发挥学校优势学科,以点带面,凸显行业优势、深度融合地方,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纳入到人才培养工程体系中来,引导全人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分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品牌特色专业、强化重点专业、聚合师范专业、高起点建设新专业,构建与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相互支撑、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专业体系。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构建科学的专业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立与之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服务导向”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协同实施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大与政府、行业知名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实施系列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3.4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注重引进及培养的协调发展。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引进在相关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水准和引领作用的杰出学者与学术大师,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团队创新水平。在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大力提升自身高层次人才的培育能力。以各类省级人才工程为指引,选取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培育校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可拔尖脱颖的高端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将行业背景作为选聘教师的重要条件,提高具有行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引进待遇,充分发挥其带团队的特殊优势。

3.5 推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产学研转化协同发展

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提高承接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健全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重大科研平台为载体、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学科交叉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与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高承接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紧密结合苏州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科研优先主题,以国家和苏州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学研究前沿为牵引,立足学科优势和已有研究机构的特色优势,整合优化,协同创新,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注重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营造激励科研创新的政策氛围,重点扶持学校具有传统优势的科技领域,开展持续系统性研究,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上抢占制高点,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苏州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技术咨询服务的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特别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苏州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地积极开展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提升学校对江苏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调动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4 结语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苏州科技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性院校代表,应该立足苏州,辐射江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办学方向、发展路径,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苏州科技大学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城市智库的作用。本课题基于苏州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苏州科技大学现状,发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作为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必须要将“产学研”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将其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校管理协同管理,理顺各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促进地方经济和学校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苏州学科科技
【学科新书导览】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超学科”来啦
科技在线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