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家风建设研究

2020-03-02 02:18肖光荣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启迪

肖光荣

摘要:沈钧儒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奠基者,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还是一位家风建设的楷模。沈钧儒家风建设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清廉自持,贫不废教;以身树人,以情育人;自由平等,因材施教;亦慈亦严,严中有爱;宽爱他人,注重亲情;终身学习,奋发图强。从沈钧儒家风建设中汲取营养、得到真谛,对于加强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钧儒;家风建设;启迪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123-08

沈钧儒(1875-1963),被誉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奠基者,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还是一位家风建设的楷模。沈钧儒家风建设内容丰富,给人以重要启迪。

一、清廉自持,贫不废教

沈钧儒及其子女一直维持着平淡清苦的生活,仿佛普通人家一般,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官僚主义”的作风。尽管如此,在对待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上,他从未“克制”过。为人父母,加之个人受教育经历的影响,沈钧儒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倾心尽力地让每一个子女享受到最合适的教育,他深知知识对于个人命运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经常告诫家人,在未来的时代,没有知识的人想发展必定会受到阻碍。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这是沈钧儒父爱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地方。

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国家各种势力相互牵绊,人民生活疾苦,普通的老百姓除了生存,别无他求。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那个年代的人往往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尽管如此,在沈钧儒的培养下,他的四个儿子都留洋学习了实用科学。为了让沈谦在上海同济静心求学,沈钧儒顶着拮据的生活,更是不惜卖掉自己珍藏的书籍来维持基本的开销。这其中有一段小插曲,因为沈谦无法按时缴纳伙食费用,学校给予了严重的开除处分,沈钧儒不得不向周围的人借钱、托关系,费尽心思的他深怕耽误了孩子的课程学习。终于在半个月后,学校重新接纳了沈谦。作为长子的沈谦,也是不负众望,在学习上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在上海同济求学期间,又提出赴德深造的请求。沈钧儒生活哪怕再清苦,对于孩子在教育方面的请求,一定是有求必应。这一次,沈钧儒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变卖书籍、向亲友借贷之外,也无计可施了。据后来他人回忆道,沈钧儒竟连基本的生活支出也不能保证,日常的柴米油盐也成了奢侈,严重的时候竟无米下锅。身陷困苦的沈钧儒,生活水平还赶不上普通的老百姓。令他欣慰的是,沈谦在德期间经过个人不懈努力通过考核,最终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让他的全心付出没有白费。

1923年,沈钧儒又相继送二儿子沈诚远赴德国留学,随后,送三儿子沈议进入了日本知名商科大学深造,四儿子沈谅留洋德国学习电机工程专业。将自己的四个儿子均送出国门学习研修实用科学,即使放在当今这个世界高度发展融合的时代来看,也是罕见的。对于沈钧儒的幼女,虽然没能出国深造,也在沈钧儒的培养下,进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求学,主修化学专业。沈谱是子女当中与沈钧儒接触时间最长,给予父亲照顾最多的一个人。革命年代,沈钧儒四处奔波,沈谱始终陪伴其左右,照顾父亲的衣食起居,作为父亲的沈钧儒并没有对儿子和女儿有区别相待,不管在武汉还是南京,都会就近安排沈谱入校学习,这也为沈谱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深厚的革命父女感情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浙江修订宪法期间,受到当下社会的状况以及自身家庭经历的影响,沈钧儒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草案“全省国民学校不收学费”“每年省教育经费至少须占全省预算案岁出总额百分之二十”。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法律工作者,这些主张与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他不仅仅履行了一名普通父亲的义务,而且将这种思想观念转化成更多人受益的法律条文。作为父亲,家庭的贫穷不能阻挡他助学子女的脚步;作为法律工作者,国家的贫困不能阻挡他提升国民教育的脚步。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国民。

二、以身树人,以情育人

沈钧儒对待子女的教育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便是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他深知家长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长时期意义重大,长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子女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对自身及夫人的言行,沈钧儒都严格规范。沈钧儒爱国敬业,子女也爱国敬业;沈钧儒好学轻财,子女也好学轻财;沈钧儒乐观向上,子女也乐观向上。他始终坚信,优良传统美德必须通过这样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下去。

沈钧儒除了重视子女的学习外,还格外注重对他们德育的培养,一个正直、胸怀天下的法律工作者必定对子女的德行要求颇高,国家正义的实行前提在于每一位公民正义感的积累。沈钧儒经常提醒子女为人要刚直正义,尤其是在涉及经济利益的方面,要求更加苛刻。沈钧儒家规严格且非常细致。沈老自称虽未加入共产党但是属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奉者,对苏联有着崇高的情怀,每每苏联学习或出差归来,一定会在当地购买教育类书籍,用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中去。沈松回忆道“爷爷边读边批注,那些文字都可以出论文集了。他按照书中的某些要求教育孩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做正直、正派的人。”

辛亥革命之前,沈钧儒曾就职于浙江咨议局,这在外人看来是一份易敛财、走关系的职务,可是在沈钧儒的眼里,这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借工作之便,他完全可以获得田产和财物,然而这样的思想观念在他看来既是卑劣的,也是不仁义的。对此,他不屑一顾,还以此事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坚决反对子女通过自身职务之便来捞取任何好处。

1941年,沈钧儒特意寄信儿子,上面写道“凡是着眼在金钱与地位者,结果终归是无聊无意义。反之,着眼在事业与自己能力者,必有结果,唯困苦与忍耐为要。”勉励沈叔羊要看淡名利,集中心思用在个人的能力提升上,不要被身外之物所累,最终影响了个人的格局发展。除此之外,还鼓励儿子要吃苦坚韧,方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据沈叔羊回忆,父亲一生爱收藏石头,便以西湖的一枚石头作为礼物相赠,时刻提醒自己。后来他托人将这句话刻在石头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沈钧儒对于子女的教诲众多,这句话对沈叔羊的影响极深。

从小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哲学,沈钧儒也习得了良好的品性修养。沈钧儒生活习惯健康朴素,真正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训诫要求。每晚入睡前,他都会反省当天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对于做的不够妥当的地方想着日后该如何完善和纠正,除非觉得一切事情处理妥当了,他才能安心入睡,对自身始终严格要求。沈钧儒一生拒绝烟酒,痛斥赌博行为,生活简单而有质感,闲暇时间,除了读书运动,便是注意整理家务。据沈谅回忆,正是父亲这种朴实生活的率先示范,子女们各个都继承了父亲一贯的生活作风,勤俭朴实。兄妹五人均不抽烟喝酒,父亲经常伏案工作至夜深,孩子们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埋头苦干,凭借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就。沈钧儒家里摆设简单,不讲排场格局,唯一的装饰就是墙上的字画,深入简出,没有让人觉得身居高位的他就应该享有富足的生活。在对待仆人的问题上,也许是受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沈钧儒从来不会觉得仆人就低人一等,只是将他们看作是以苦力谋生的工作者。在家时,他从来不会颐指气使、训斥仆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决不会劳烦仆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对子女来说是生动的个性教育,对子女的后期性格的塑造意义深远。除了沈老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子女,在信中,也会经常对子女提出要求,给予建议。教育子女要助人为乐,用平常心对待生活,淡泊名利,多做贡献,少求回报。

传统的农耕时代,长辈对于子女的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这种说教是基于家长权威的理念,子女只能被动的去接受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训诫,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的沈钧儒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观念,在与晚辈的相处过程中,沈钧儒始终保持着平和、宽容、温暖的个性。在孩子们的印象中,沈老一直是和颜悦色的,鲜少听闻他发脾气,训斥他人。相反,如果晚辈做的有失妥当之处,他都会平心静气地指出问题,循循善诱,帮助子女们改进。传统社会跪拜礼节盛行,长辈们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严,并藉由来评价一个晚辈的品行。沈钧儒在法律中主张平等,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如此。对于如此繁文缛节,他认为“平辈一鞠躬,长辈三鞠躬”即可。在他心目中,平等并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也能践行的实际问题。

三、自由平等,因材施教

游戏是儿童的兴趣所在,也是儿童的天性所在。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高度肯定了游戏的天性对于儿童未来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儿童成长的早期,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钧儒也许并没有接触过福禄贝尔的著作,但在实践上却不谋而合。对于给子女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成长环境,沈老显得格外用心,我们在《沈钧儒家书》中随处可见他悉心叮嘱夫人,要给予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切勿过多约束。例如“杏官千万勿怒责之,终要令其自由自在。小孩第一活泼,则大了必聪明。”“小孩吵闹是其天性,第一止要对长者的规矩,第二止要读书肯用心,第三止要勿习懒惰,便好也。”“菊、杏读书写字,务须用心,然最要令其活泼,不可看得出有用功样子,使小人脑筋生病。”类似这样叮嘱夫人教育子女的话语在家书中不胜枚举,从家书中的叮咛到现实中的行为,沈钧儒的教育都很好地印证了现代教育中的先进理念。

守护孩子的天性,守护孩子的创造力,切勿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日本民权运动令沈钧儒印象极其深刻,对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他而言,也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能被他人侵犯,也不能侵犯他人。沈鈞儒深知自由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充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不一味地强加给孩子,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个儿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反观今天的父母,虽然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长辈与晚辈的隔阂依然严重。长辈依然是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坚决服从,即便是意识到长辈的明显错误,也很少能够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沟通。加之应试教育的压迫,家长与孩子都被逼无奈地选择了牺牲一个愉快、玩耍的童年,早早的就投入到备战考试的状态中。从小开始出入各种补习、辅导机构,看到的只有一张张疲惫忙碌缺乏个性灵魂的脸,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就这样被极度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荼毒着。杨振宁先生看到这样的情况曾说:“我生活在苦难的旧社会,却有个快乐的童年,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新社会,童年却充满了苦难。”同样是苦难,精神的苦难远比物质的苦难更令人惋惜和痛心!

沈钧儒极力倡导男女平等,在给夫人与儿媳的信中,他写道“凡为女子,不可自弃,男子所能为之事,女子同此耳目,同此手足,亦应仿效仿效,学习学习,且女子亦自有女子所应为之事,需自警觉也。”传统农耕社会对女性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女子只是其丈夫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财务与个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善用女工、相夫教子才是一个女子应有的品德。沈钧儒对这种思想极力反对,尽管他出身在一个封建礼教家庭,但他时刻践行着当今盛行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作为丈夫的沈钧儒,时常提醒夫人不能自暴自弃,在闲暇之余能抽空阅读,不管是识字还是写字,但凡是与书籍相关,他都能极力支持;作为长辈的沈钧儒,也时常提醒晚辈中的女性不可过于卑微,要勤读书,多识字,培养独立的意识。在《家庭新论》一书中他写道:“女子的事情应该让女子自己来解决的好,或则男女一同来协定亦无不可。若仅以男子一面来解决,终恐不免有男子的主见夹杂在内,不是不及,必是又蹈了矫枉过正的毛病。”可以明显看出,沈老在极力推崇男女平等观念上所付出的艰辛。

沈钧儒与夫人共抚育子女五人,子女们均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四个儿子更是出国深造,幼女也在女子学校主修化学。一门五杰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对于子女学业、择业问题,他并不“一视同仁”,除了给予各自选择的空间外,也试着从每个孩子自身的性格、能力特点出发,给予行之有效的建议。他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孩子们学习自然科学、实用科学。沈谦作为长子,沈钧儒为他选择了日本最顶级学校庆应大学的附属小学;三子(沈议)、四子(沈谅)并未进入学堂学习,而是专门为二人聘请了家庭教师,在家中教授各类科学知识,尽管家庭经济拮据,在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上,他可谓是倾尽全力。对于幼女沈谱的教育,沈钧儒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日常化。在散步、运动的过程中,将教育内容进行传递。沈钧儒在北京的住所靠近中山公园,他经常带着沈谱在公园内练习毛笔、学习传统文化。不止如此,还聘请家庭教师上门讲学,为沈谱讲授《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经典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沈钧儒在教育上,对待子女是没有差别的。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沈钧儒对女儿的学业也严格要求,并尽力拓宽女儿的事业与格局,帮助沈谱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观念。

沈钧儒的夫人自幼聪敏,尽管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堂教育,在沈钧儒的影响下,也好读书识字。沈钧儒多次在信中鼓励夫人勤学、广学,鼓励他阅读书刊报纸增长见识。1902年,沈钧儒给夫人写信说“上海有女学报,望阁下购阅之。一年大约亦花不了多钱,而可以增许多见解。”1905年,沈钧儒赴日留学前写信叮嘱妻子:“妹看书千万不可自诿,多看自明,多问自知。兹又购得家庭感情教育两本,极有意思,能细看之,得益不浅。”到日本后,也时常鼓励妻子,如“有时看书否?甚念甚念”“闲时望更随意学习。”即便是放到今天,这种夫妻间的鼓励和帮助同样是意义深重的,这也为后来两人多年不朽的革命感情打下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沈钧儒明确规定所有人每天都必须阅读报纸,学生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读报。沈宽在一次访问中说道“爷爷还要求,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要细嚼慢咽;家里的东西要摆放规矩,被子要叠好;沈家人不许打麻将、打牌;礼拜天早上要去给长辈请安。”

沈钧儒对子女严格,对自己要求更加苛刻,他深知家长行为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沈老坚持每日阅读,以行动教化子女认识到学习、看书的重要性。在七君子事件遭遇囚禁期间,沈老也能从中发掘出学习的好来,并写信与子女们共享“收获”,无声地影响着孩子们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观:“韬奋、乃器、造时诸先生皆是有学问人,朝晚谈聚……韬奋的文章和见闻理论,乃器的经济和金融,造时的政治学,三位先生都可以做我老师。你们想,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这不是幸运吗?我真是老运亨通,这也是要感谢政府的。”沈老豁达的人生态度给家人树立了榜样。

对如何求学、如何读书沈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沈钧儒的书斋有一联道:“立志俯存千载想,闲淡无过五分钟”。他立戒清淡,惜时如金。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用在读书奉献中。对于他的子女,他以同样的要求道:“勿要专认学校为求学之地,须知学校不过是求学的一种方便,极好的学校内之学生,未必个个都能成就,自来大学问家未必都出身于学校。终之一靠天资,一靠自己之奋勉”。沈钧儒强调个人之成才虽有客观智力因素,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是否能做到奋发图强。诚如苏东坡的自勉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想必与沈老的读书学习主张殊途同归。

“学问求之不尽”“少看与我不相干之书”。家书中提到:“只要学得好,无论何种,皆可产生人物”。所以在教育子女面对下人时,同样要求其能传授字词,终能造福于他人。沈老教育子女要勤思勤问,培养独立的精神,学会客观地思考,而奋发的目标正是为了图强,图国之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重视家庭建设的讲话,强调要重视家风的养成与传承。201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习近平关于重视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話,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沈钧儒家风建设中汲取营养、得到真谛,正是契合了总书记关于加强家风建设的讲话精神,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启迪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一朵小红花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浅议周恩来十条家规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启示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