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川椒的研究近况*

2020-03-03 21:30杨建宇范竹雯郑绍明柳越冬祝庆明严雪梅陆锦锐张朝杰张德鸿祝之友
光明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挥发油炮制花椒

杨建宇 李 杨 范竹雯 郑绍明 柳越冬 祝庆明 严雪梅 陆锦锐 张朝杰 张德鸿 祝之友※

川椒,又称花椒,产于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因四川产为最佳而得名川椒,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尔雅》上,被称为“檓”或“大椒”。川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胃辛、温,归肝、脾、胃经,具有温肺化饮、温经散寒、安蛔止痛等功效[1],多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等病症。川椒的药用历史悠久,在疾病治疗中效果良好,属于中医学者常用的大宗药材[2]。笔者就川椒相关知识进行检索,综述川椒的历史沿革、品鉴手段、采集与炮制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应用效果,以期望在指导临床应用的同时,为本药材的新应用提供依据。

1 川椒的历史沿革

川椒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而且是有名的中药,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因为有特殊的温热麻痛感,不仅可内服,也可外用[3]。既往中医学者均就川椒的药用进行了分析和记载,《本草纲目》载其可“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诗·周颂·载芟》记载了:“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在祭祀中摆上花椒来祈求家族安宁,风调雨顺。《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花椒具有“坚齿发”“耐老”“增年”的作用。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也讨论了花椒能治寒痛和饮食不振。《伤寒论》中提及的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皆用川椒以温中散寒止痛[4~6]。现代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川椒治疗各种疾病的记录,徐黄杰等[7]在川椒方治疗过敏性鼻结膜炎的疗效观察中应用川椒方治疗过敏性鼻结膜炎。川椒方中的川椒具有温补脾肾、散寒宣肺之效,徐黄杰等研究结果直观体现了川椒在治疗过敏性鼻结膜炎中的积极作用,并凸显了川椒方的治疗价值。

2 川椒采集、炮制、品鉴方式以及产地变迁近况

川椒在众多花椒品种中品质最佳,尤其是四川汉源一带的川椒最为上乘。川椒具有喜温、抗旱、耐贫瘠的特点,对土壤适应性强,是山区理想的经济作物。但川椒不耐涝,短期积水即可导致死亡[8],所以在选择川椒种植地点时要避免易涝地区。川椒种植因采收便利、管理难度低以及成本小受到广大种植户的青睐,春秋时期皆可播种育苗,其中9月至11月是最佳播种时间。种植地点选择在海拔800 m以下,土壤厚度大于30 cm,土壤pH值处于6.5至7.5之间,背风向阳、远离污染、靠近水源的平地或坡地,坡地的坡度要小于25°[9]。基本上春季5月上旬采收一次后,10天后即可采收第二茬,其中海拔较低的地方、阳坡、干旱年份的采摘期都较早。采收川椒要选择晴朗天气,潮湿天气会影响川椒的品质[10]。采摘后立即放于晾晒场上晾晒,晒干后用小木棍轻轻敲打即可使种子与果皮分离,过筛分离后即可保存。除了晾晒,也可以通过机器烘干,烘干后过筛分离即可保存[11]。

关于川椒的炮制方式,从汉代就开始有记载,其中包括炒法、醋制、盐制、酒制等[12]。炒川椒可减毒,有温脾燥湿、温散寒邪的作用;醋制川椒毒性小,且作用持久;盐制川椒能够引药下行,具有温补之效[13]。醋制和酒制都是古代常用的炮制川椒的主要方法,其中醋制在明代时期非常普遍,但在近代已很少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记载目前常用的川椒炮制方法有2种,一种是直接除去果柄、椒目等杂质,另一种就是炒法,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以文火把川椒炒至具有油亮光泽、颜色变深且有香气后取出放凉[14]。

观察药材颜色是鉴定药材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颜色差异不仅能反映药材的优劣,也能反映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15]。除此之外,川椒中所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和挥发油含量也是鉴定川椒品质的重要手段。罗凯等[16]采用气象色谱检测花椒中所含芳樟醇含量,川椒中所含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花椒,这可作为鉴别川椒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17]。

道地药材,指的是在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生产的药材,并具备量大、质优、稳定均一、效果突出特点[18]。国内常用的五百种中药中道地药材占比40%,而川椒作为驰名国内外的川产道地药材,药用历史更是悠久[19]。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川椒种植越为广泛。但不同地区种植的川椒主要品质也有所不同,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生态环境、产区、栽培方法对川椒的品质优劣也有直接影响,所以在鉴别川椒品质时,单纯依靠颜色、挥发油成分含量鉴定等传统鉴别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估药材质量[20]。根据市场、科研需求,如何建立高度敏感、完善的品质鉴别方式、质量标准体系,未来有待解决。

3 川椒药理作用和应用效果

众所周知,川椒是一种调味料,可直接用于烹调饭菜,其实川椒不仅用于制作菜肴,还具有药用价值。川椒始见载于《诗经》,《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其用于调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药性论》言:“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腹内冷而痛,除齿痛。”表明川椒治疗范围广泛[21]。

川椒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黄酮、酰胺和挥发油等,其中挥发油是川椒的主要药效成分,也是其香味的主要成分[22]。挥发油成分种类复杂,其中包括芳樟醇、柠檬烯以及乙酸芳樟酯等多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川椒主要药理作用可归纳为五种:(1)镇痛作用,川椒中所含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有效镇痛,可有效缓解腰腿扭伤及关节炎所引起的疼痛。(2)抗肿瘤作用,川椒提取物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3)抗氧化作用,川椒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4)抗凝血作用,川椒挥发油能够改善血液流动性,具有抗动脉粥硬化形成的作用。(5)抗炎作用,川椒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的吸收,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韩胜男等[23]在花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肿瘤活性分析中通过提取挥发油进行抗人肺癌杀伤及诱导凋亡实验中得出高浓度川椒挥发油提取物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袁太宁等[24]在川椒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中证明,川椒挥发油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中药方剂的拟定要求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因而每一味药材的应用均有特殊意义,而上述两项研究可证明,川椒中所含成分能够有效抗肿瘤,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思路与方法。滕莉[25]在透骨川椒汤在妇科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提出透骨川椒汤可有效减少炎症渗出,加快组织修复与再生,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盆腔炎,减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率,较单纯西药治疗更具优势。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属“带下”“不孕”“妇人腹痛”等范畴,而透骨川椒汤中川椒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镇痛解毒的特性能够有效使抗菌消炎功能增强,加速消除炎症粘连,并且疗效良好。

4 结语

本文对川椒在本草中的历史沿革、采集、炮制等情况进行了简要叙述,着重分析了本品药理作用,并提出了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场地变迁等近况,旨在汇总川椒的药用价值。医学研究者应该不断深入研究川椒,提高川椒的质量,保证川椒品质优良、合理应用于疾病治疗中,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挥发油炮制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花椒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花椒泡脚好处多
韩城大红袍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