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四重奏
——让学生在朗读中步入德育殿堂

2020-03-04 03:3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园子祖父美的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宋 娟

一、初读中认识美

美在语文课堂中无处不在,如文章的语言美、故事的情节美、人物的形象美等。如何认识美呢?语文教学中,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的感性认识。语文课本中的文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词语优美的散文、理性严密的说明文等。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认识到哪些美呢?初读课文时,应该提出感性的阅读要求:认识到优美的景物、美好的人物等。如在初读《草原》这篇课文时,学生被“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所吸引,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朗读全文,感受草原的样子。初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天空、空气、草地的美丽,读到草原上动物的悠闲与快乐,再体会作者的感受,不禁和作者一起发出“草原真美”的感叹。由此可见,学生在初次朗读时,已经从感性上认识到了草原的美,已经达到了初读的阅读要求。读“草原”课文2~4自然段时,学生除了读准、读懂课文外,都能感受到草原上牧民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教师引导这就是人性的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人性,认同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的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等美好品质。

二、细读中感受美

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第三条:“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具体内涵是“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简述读后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诗或词意,想象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古诗词的感染与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在阅读中感受优美的景物、美好的人物。

(一)在细读中想象,感受景物美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浅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美的鉴赏力不高,所以光有感性认识还不够,需要对美有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联想,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到园子里的植物多,动物昆虫也多,体会到植物动物的自由自在,读懂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接着提问:“这种快乐与自由、充满乐趣的生活是谁带给他的,他们在一起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探究园子里生活的兴趣。再次细读《祖父的园子》,读到“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蚱蜢,样样都有”“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自己的生活合理联想,除了课文中写的,你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仿佛还看见了蚂蚁在忙碌,蚯蚓在地下辛勤地耕地,毛毛虫不停地偷吃菜叶;还听见知了在唱歌,蟋蟀在奏乐,青蛙在大大的菜叶下开个人演唱会。”还有学生这样回答:“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仿佛是在较劲比赛,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父咳嗽,我就咳嗽;祖父割菜我也割菜;祖父撒种我也撒种……”学生在细读中想象,无不感受到园子的自由与快乐,产生了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对园子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唯恐落后。在思维火花的迸发间,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在细读中比较,感受人物的美

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目的是通过对比来突出主要人物的优秀与高大。遇到这样的课文,就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在读中比较、辨别人物的异同或高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真、善、美”价值观和一致的认同感。因此,在细读中比较人物,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如指导学生初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时,笔者提问:“这篇课文回忆谁,他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探究人物形象的欲望,让学生带着欲望通读全文。教师再着力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近文章的重点,找出文中有关“父亲、我、军警”的语言描写进行比较。

再次细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父亲、我、军警”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寻找三个人物句子的不同,让学生比较人物的言行、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坚定沉着,“我”的惊慌与恐惧,军警的凶狠丑恶、心狠手辣。教学过程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在细细朗读中比较、感受人物的美丑,对李大钊产生敬仰之情,对敌人(军警)产生憎恶之感。让学生通过人物之间外表与内心、形象与本质的相互比较,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品读中鉴赏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团队层层把关筛选出的精品,每篇文章都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辉。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帮助学生从语言中找到美,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这就对小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细细品读,在品读中鉴赏美的文词,提高道德情操。

(一)在品读中鉴赏优美的句子

文字是通往人内心的一首歌,而散文最美,可以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每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

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时,学生读完课文,有点迷茫,不知道好的故事在哪里,再加上好多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表达不一样,学生不易读懂文中作者隐晦的情感和课文的象征意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读懂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细细品读散文诗的每一句。学生都说原文的句子更美,更有文学的韵味。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探讨美在哪里。首先让学生读懂诗的结构,哪里写的是现实,哪里写的是梦境,学生体会到散文诗的“现实—梦境—现实”的结构美;接着让学生多次诵读课文中写梦境的段落,体会梦境中的景物有岸上的和河水中的,让学生体会岸上的是生活中出现过的、作者童年快乐悠闲的生活场景,水中的是易碎的、不存在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梦境中的,梦是缥缈虚无的。通过体会梦中的美的景物,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会到课文的象征意义。再过渡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体会到开头作者写的环境为何昏暗低沉。最后体会文中的长短句、修辞,改变文字的段落排列,把它们改写成一首诗,体会鲁迅文章的语言美。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走进文字里,走到诗人的心里,培养他们像诗人一样的细腻情感和忧国忧民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在品读中鉴赏传神的词语

好的文章中美的词语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眼越多,文章就会熠熠生辉。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开头用他那如椽的大笔,这样写“俗白”的风格:“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这些词语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群众。京味的语言“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使文章读来韵味十足,充满地方语言特色。所以说,学生只有学会鉴赏美丽的文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四、复读写作中创造美

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还只是停留在阅读层面,而最高层面就是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技巧去表达美,创造美的文字。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边教边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第十二册的《那个星期天》,文章多次通过环境或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人物情感,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掌握大家作品的精妙之处,体会语言特点,并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其实,像这样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学习语言技巧的文章还有很多,相信只要教师多多留心,细心指导,适时训练,学生一定能在阅读课文后创造出美的文字,也一定会爱上文字表达,写出优美的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中,如果将“初读中认识美、细读中感受美、品读中鉴赏美、复读写作中创造美”这“四部曲”演奏好,定能把学生引入美育的殿堂,让他们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园子祖父美的
祖父瓷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和祖母的园子
祖父的一封信
园子匠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鸡犬不宁